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字的线条艺术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单是一个“寿”字就有5600余写法,你相信吗?书法家袁槑经30年旁搜博采,收集了5600多种不同写法的“寿”字,包括殷契周鼎,秦篆汉隶,晋代行草,唐时正楷等。他据此编成《寿字全书》,包括寿词、寿文、寿联等,使“寿”字艺术成为“寿”字学术。  相似文献   

2.
张金武 《新闻传播》2006,(5):F0002-F0002
张金武,字武子,毕业于哈尔滨文艺学院美术创作专业,后就学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姚有多教授工作室。作品取北地之恢弘、南方之灵秀,二者气韵相融,加之撼人心魄的艺术精神,多次“脱胎换骨”,渐成风格。  相似文献   

3.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出版物因常用嘘词使用错误而导致文章句子不通、语义失当的现象屡见不鲜。清人刘淇在他的《助字辩略》序中指出:“虚字一乖,判于燕赵”,“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无论是怍者还是编辑,都应努力去减少虚词的使用错误,以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6.
武当山南岩宫皇经堂,建于光绪年间.该殿曾经被用来存放道教典藏.大殿内侧是供奉真武大帝的师傅紫气元君的地方.在皇经堂通往八卦亭的内山墙与外墙之间的过道仅能通行一人,不足5平米的右侧山墙上,嵌刻着高约1米,宽1.4米,横卧的“福”、“寿”二个大字,款题“陈抟书”.两字行草书,直行横卧,笔划粗壮,笔势迅疾,字形只能在外墙门口左右斜看.因传为陈抟睡躺时所写,故又称卧“福”睡“寿”.这块镌刻于岩壁之上距今千年的“福寿”二字,既是祥瑞祝福之物,又称得上是书法奇观,传递着宋代陈抟睡仙修炼之志,隐含着道教福寿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7.
王书坤,1952年出生,郑州市人,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河南省书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华夏风情书画院河南分院副院长、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王书坤自幼酷爱书画艺术,6岁开始苦练书法,苦读诗文,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颜、柳、欧、二王、米芾书法,又临汉隶,研《曹全碑》、《张迁碑》等古今名帖,博采众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书坤的一个“寿”字,被书画界赞誉为“中原第一寿”,所书“龙”字既是草书“龙”又是书面飞“龙”且有独特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被《中华龙典》编委会授予“当代中华第一龙”的称号。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大型书画展中…  相似文献   

8.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9.
谈“之一”在古汉语中,“之”字用途甚广,可作动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文言助词里以“之”字使用频率为最高,之乎者也,“之”字居其首。在现代汉语中,“之”字仍然遗留下来,但只限于作代词和结构助词。前者相当于“他(它)”,如“恨之入骨”,“求之不得”。后者相当于“的”,如“赤子之心”、“宝中之宝”;还有只用“之”不宜换“的”的格式,如“之所以”、“之极”、  相似文献   

10.
保健快递     
韩美林养生秘诀:懒人操“福娃之父”韩美林寿高七秩,头无白发,脸无皱纹,声高语清,活力四射……他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笃行数十年之养生秘诀——“懒人操”。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是编者针对新闻或文章的观点所加的说明或批注,是编者对新闻或文章观点的看法、强调、建议或补充。编者按可以加在新闻或文章之前,也可加在其后或加在其中,是编者以简洁、朴实的文笔生发观点,并以此画龙点睛完善或升华主题。编者按见报的形式依附于新闻或文章之外。这和体裁大都出自编辑之手,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评论位裁。诸如“编者按语”、“编者按”、“编者的话”,或在@折号后面加上“编者”二字,也有只标以“按”字的,均后此类。编者按的写作应掌握“四性”:依附性也叫引发性。编者按是依附于一篇或一组新闻的事实材料,…  相似文献   

12.
《然字诠释》一书作者能 为中国汉语中的一个 “然”字,写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 书,溯古至今,我尚未见到此类著 作面世,真可谓一字之奇! 《然字诠释》可谓一字之典, 书中让人一睹中国汉字的风采, 甚感中华民族文化的百代文明与 灿烂。作者从不同时代、不同范 畴、不同角度揭示了“然”字的古 今联系、区别和变化,对“然”字进 行了详尽的注释。如书中例举战 国时有以“然”字为姓氏的,见 《孟子·滕文公上》“然友命,定为 三年之丧”。在《晋书·温乔传》、 《良吏传·邓攸》等书中,又把“灼 然”作为晋代举试科目名。古人不 仅把“然”字组成词汇作为形容词 来用,而且还把“然”字作为姓氏 和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真让人出  相似文献   

13.
从“食不果腹”的“果”字谈起孙心伟在某编辑室里,一位年轻编辑在加工一本书稿时,遇到这样一句话:“在旧社会里,劳动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日子。”他觉得“食不果腹”里的“果”字好像应该用“包裹”的“裹”字,便问身旁的另一位编辑。后者一时拿不定主意...  相似文献   

14.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15.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16.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17.
贾亦凡 《新闻记者》2001,(11):16-21
当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就要来临之际 ,美国方言学会于2000年1月举行了一次“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 :“自由”、“正义”、“科学”、“政府”、“自然”、“OK”、“书”、“她”……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最后“她”以35对27的选票战胜了“科学” ,从而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人们或许不知 ,“她”在12世纪之前的英文字典里还没有自己的地位 ,而“她”进入汉语字典则更晚。古代汉语中没有“她”字而只有“他”字 ,中文的“她”字是由现代诗人刘半农首创的。刘半农19…  相似文献   

18.
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 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 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 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  相似文献   

19.
宋双峰  王绣宇 《新闻界》2004,(5):69-70,72
在美国,有这么一个人——总统可以不见记者,但他必须每天都与记者唇枪舌战;总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不能在记者面前说错半个字。这个人,就是有“白宫之嘴”之称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20.
“该了不了”与“不该了了之”·钟天明目前,出版物编校质量下降,“无错不成书”几成定则;至于表述不规范、不准确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这个问题,从目前一些书报刊对看似无足轻重的“了”字的应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字是个多音多义字,它在跟在动词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