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烛焰的像成在屏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移.(1997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解析如图1所示,物体(烛焰)AB的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是倒立的实像A’B’.由图可知,烛焰下部B成像在光屏的上部B’,烛焰上部A成像在光屏的下部A’.若凸透镜不动,把烛焰的A点向下移到B点,光屏上的像就从A’点向上移到B’点.即欲使像向上移,则透镜相对于烛焰AB必须向上移.所以,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的位置,而欲使像向上移,则必须使…  相似文献   

2.
新学期的第二节课,刘老师让我们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并要求能有一些发现,例如:像是怎么样的?像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等等。我们展开了讨论,刘老师也不时来参加我们的讨论,最后我们确定了实验方案,我们决定改变蜡烛到小孔的距离和纸屏到小孔的距离:改变小孔的大小和小孔的形状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实验预习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此点称为焦点.将物体分别放到西透镜与焦点之间(u<f);放到焦点与2倍焦距之间(2f>u>f);放到2倍焦距之外(u>2f).用光屏接收所成的像,观察像的性质以及像到透镜的距离情况,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主要是观察蜡烛的火焰经过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所以蜡烛是物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物距(u);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像距(v). 思考题 1.如图5-l甲所示,物体(蜡烛)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能…  相似文献   

4.
一、小孔成像的实质 直线传播的光通过小孔为什么会成像?我们知道,一个发光体(或反射光的物体)可以看成由无数发光点组成。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各发光点发出的光束经小孔射到光屏上,形成一个小光斑,即为发光点的像。如果孔足够小,各发光点在光屏上形成的光斑不会明显重叠,从而呈现出整个物体清晰的像。这便是小孔成像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学生做凸透镜的成像实验,观察得图中所示烛焰AB在光屏上所成的倒立的实像A’B’(为便于说明,这里将烛焰作为点光源作成像图).现撤去光屏,对能否观察到A’B’像,存在下列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6.
2400多年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和他的学生就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在《墨经》一书中作正确的解释.在学完“小孔成像”一节后,很多同学饶有兴趣地动手做这个实验.他们在光线较暗的实验室里,把一块钻有小孔的厚纸板放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之间.按“小孔成像”的规律,本应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的像,但成功的实验并不多.由此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下面就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7.
像是物体上每一个发光点成像的集合 ,其大小、形状与发光物体有关 ,与透镜的孔径无关 ;光斑则是光束被光屏所截得到的圆形亮区 ,光斑的形状、大小与透镜的孔径及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有关。像到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一般不是像距。为了便于大家掌握处理光斑问题的一般方法 ,特介绍如下 :1 平行光入射形成光斑   [例 1 ]档板N上有一圆形小孔 ,屏M与档板平行且相距 2 0cm ,一束垂直照射到档板上的平行光束可在屏上形成直径为30cm的圆形光斑 ,当孔中嵌入一透镜时 ,屏上形成直径为 6 0cm的光斑 ,求透镜的焦距。图 1  分…  相似文献   

8.
高考实验题考查的是考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剖析考生这类试题的答题,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和提高.第18题 某同学用小灯泡、凸透镜和光屏在水平光具座上做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先使小灯泡、透镜和屏的中心等高,再调节三者间的距离,使屏上出现清晰的灯丝像.(1)测量透镜到灯泡的距离l1及透镜到光屏的距离l2,则可得到透镜的焦距f=  .(用l1,l2表示)(2)保持透镜不动,将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一个焦距的距离,再移动小灯泡,使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指出该像…  相似文献   

9.
小孔成像的实验原理及应用的了解,对于巩固与拓展初中阶段光学部分知识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对小孔成像实验的应用探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堂小孔成像及应用探究课。1小孔的探究1.1孔大小的探究小孔顾名思义就是孔很小,从理论上来讲,孔是越小越好,但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当孔小了之后,能穿过小孔的光也就很少,这样就直接影响我们观察像的亮度,也就是说,当孔越小,在小孔后面的光屏上所成的像就越清晰,但像也越暗。因此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中,由学校提供部分实验器材(蜡…  相似文献   

10.
1.小孔成像例1如图1所示是小孔成像原理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标注的尺寸,如果物体AB的高度为36cm,那么它在暗盒中所成的像CD的高度应为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题中,有这样一类习题——请学生根据时钟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判断出时钟所示的实际时刻。下面举一例,以说明镜中时钟的读数判断方法。例题图中是一时钟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由像中时钟的分针和时针的位置,可知实际时刻为()。A.7∶19B.3∶37C.4∶41D.8∶22由课本可知,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的规律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和物体位置左右互换,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即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和物体有关于平…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光学时,许多同学常把影、小孔成像、实像与虚像混淆不清.这里把它们的形成、遵从的物理规律等作一个比较,使同学们能从本质上区别它们.(-)影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在光线行进的路径上放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被这个物体挡住,物体背后就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区域,这个暗区就会产生影.如果把屏放在物体的背后,屏上会留下物体的投影.由图1可以看出,影是由发自光源并与投影物体的表面相切的光线围成的黑暗区域‘(=)小孔成像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图2是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由图可以看出,烛…  相似文献   

13.
席桑田 《物理教师》2004,25(7):35-35,37
不少初等物理教材在叙述光的直线传播时,都提及光源或物体在有小孔的遮蔽物后面的屏上会出现光亮的图景,并且几无例外地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小孔成像”.  相似文献   

14.
在凸透镜成像中,有一种特殊的成像情况,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它的两次成像:在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满足一定条件且固定的情况下,在它们中间放一凸透镜并移动它,则能在光屏上两次看到清晰的像。现就与其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论证和说明。 1两次成像的条件 设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 L,凸透镜的焦距为 f,欲使它成两次像,必满足 L>4f的条件。 证明:由透镜成像公式得 v=;因 L=u+ v=u+ =,化简得 u2- Lu+ Lf=0。欲使该方程有两个实数解,必使△ >0,即 L2- 4Lf>0,则 L>4f。 2两次所成像的性质 在物体和光屏间的距离 L>4f且…  相似文献   

15.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可以观察窗外的景物。同学们在利用自己制作的“相机”观察景物时,是否产生这样的疑问:针孔照相机是如何成像的?所成的像有何特点?像的大小跟什么有关?针孔照相机是一种最简单而容易制作的照相机。它用一个小孔代替了透镜,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那么小孔是如何成像的呢?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AB放在一块挡板前面,板上有一个小孔,物体AB上任意一个点(如A或B)发出或反射的光,向四面八方沿直线传播,由于板…  相似文献   

16.
一、平面镜成像问题与几何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知识结合 例1 如图1.MN是一块平面镜,AB是平行于镜面放置的细杆,B点在镜中的像为B’(注:图中尚没有画出B’)恰好与A、N两点在同一直线上.  相似文献   

17.
部分人长时间看书后,立即看远处的物体时,往往模糊不清.什么原因呢?晶状体(又叫水晶体)是眼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相当凸透镜.观察物体时,物体经晶状体所成实像落在视网膜(相当于光屏)上,于是就观察到了物体.大家知道,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增大时,对于固定焦距的凸透镜来说,物体经它形成的实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减小.当先观察书上的字后再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物体经晶状体所成的像从视网膜上移到视网膜前.为了使像落到视网膜上,必频调节晶状的凸起程度,即调节“凸透镜”的焦距.对健康的眼睛来说,这种调节功能很强,随着物体…  相似文献   

18.
1改进原因 生物教学中讲述眼睛成像时,有眼球模型结构介绍眼球的构造而不能具体成像,演示成像时用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代替所视物体,晶状体和视网膜,观看远物和近物时晶状体厚薄形状的变化和焦距的变化,是用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实现的,由于眼睛视网膜与晶状体距离是固定的,在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与光屏距离不变,更换凸透镜后像很难清晰地成在光屏上,要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上,则需改变凸透镜与光屏距离,这与眼睛的实际结构不相符.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晶状体形状改变引起焦距变化时,也只能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实现,晶状体形状变化无法演示.演示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时也不能把像准确成在视网膜上.  相似文献   

19.
1 改进原因 生物教学中讲述眼睛成像时,有眼球模型结构介绍眼球的构造而不能具体成像,演示成像时用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代替所视物体,晶状体和视网膜,观看远物和近物时晶状体厚薄形状的变化和焦距的变化,是用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实现的,由于眼睛视网膜与晶状体距离是固定的,在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与光屏距离不变,更换凸透镜后像很难清晰地成在光屏上,要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上,则需改变凸透镜与光屏距离,这与眼睛的实际结构不相符。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晶状体形状改变引起焦距变化时,也只能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实现,晶状体形状变化无法演示。演示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时也不能把像准确成在视网膜上。  相似文献   

20.
如图1所示,光线AB是点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光线SC的反射光线.请在答题纸上的图中画出平面镜M和像S’的位置.(1995年第二届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知识竞赛初二组第40题)作法一如图2所示:(l)将SC正向延长、AB反向延长相交于O点(人射点).(2)作ZSOB的角平分线ON,ON即为法线.(3)过O点作ON的垂线(即平面镜M所处位置),在M的左边画一些平行斜短实线.(4)过S作平面镜M的垂线SO’并延长至S’,使SO’=O‘S’,则S’就是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作法工如图3所示:(l)、(2)、(3)步同作法一.(4)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