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董故庄人。汉景帝时博士,属于“春秋、公羊派”。他治学极为专精,下帷讲经,三年不窥园庭,是一位苦思冥索的思想家。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朝廷为了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对天神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创新,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应对者达百人。董仲舒上对策三篇,被皇帝所赞赏,对其建议,有所采纳。他还著作一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广川(今河北省(?)强县)人,少年时钻研公羊春秋,学习刻苦努力,据说曾“三年不窥园”。汉景帝时为博士,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举行贤良文学士的策问,董仲舒的对策很受汉武帝重视,被任命为武帝兄江都易王的“相”。晚年在家著书。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及《董仲舒文》(见严可均辑:《全汉文》)。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即位之初,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史公则说,武帝"悉延(引)百端之学”.本文认为,汉武帝"尊儒术”确系事实,至于董仲舒提出的"皆绝其道”,以使"邪辟之说灭息”的"罢黜百家”建议,汉武帝并未采纳.汉武帝推行的是尊儒术,重法治,而又"悉延(引)百端之学”的学术思想政策.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     
西汉初期崇尚黄老刑名之术,至汉武帝,才确立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为汉武帝采纳的“独尊儒术”就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为了巩固西汉政权,把“儒术”抬到“独尊”的地位,提出“君权  相似文献   

5.
名词解释     
太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创设“太学”,来进行思想上的统治,以巩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太学培养了大批的各级官吏,为地主阶级广泛地参加政治开辟了途径。“太学”相当于直属中央的高等学校。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那时候,“博士虽各以经授徒,而无考察试用之法”,还没有一个学校的规制。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依丞相公孙弘等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博士弟子”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董故庄人。汉景帝时博士,属于“春秋、公羊派”。他治学极为专精,下帷讲经,三年不窥园庭,是一位苦思冥索的思想家。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朝廷为了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对天神和社会政治关系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创新,于是在全国范围内,“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应对者达百人。董仲舒上对策三篇,被皇帝所赞赏,对其建议,有所采纳。他还著作一部《春秋繁露》,书名的意思是发舒比附孔子《春秋》的义理。他的对策和著述,鼓吹了“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因为宣扬孔孟之道,发展了大一统帝国的礼教,其哲学后来便成了汉代“正统”儒家学说。汉代学者如扬雄、王通、班固,唐代学者韩愈,都是他的主要继述者。宋代朱熹称他是“汉代  相似文献   

7.
《天人三策》既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汉武帝思想的重要材料。《天人三策》揭示了汉武帝在执政初期的一些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他后来在执政方面的很多政策都可以在这几篇策问中找到其思想滥觞。汉武帝在这3篇策问中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关于世道盛衰的问题;关于“帝王之道”的问题;关于天人古今的问题。董仲舒在这几个问题上的策对都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汉武帝本人的施政方针以及汉代以后的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年号与改元     
在我国,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皇帝,照例都有“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称。如唐太宗李世民做皇帝,年号“贞观”,他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元”,这里是“开始”的意思)一直做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我国封建皇帝之有年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采用“建元”为年号,这便是历代帝王用年号之始(见  相似文献   

9.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鲜明反映出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变化。在治政之策上,他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且行之有效;在为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大义,忠君事主,其心可昭。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为博士班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 ,讲到“董仲舒建议汉武帝 ,表章六经罢黜百家” ,说 :“表章六经 ,便是表章古代的王官学 ,罢黜百家 ,便是罢黜后起的平民学。汉武帝为何听他话如此做 ?诸位或许会说 ,当然因为孔子儒家言便于帝王专制 ,汉武帝才采用了董仲舒之言。此说似乎已成为近代我们的常识 ,大家都这样讲了。但我要问 ,此说出在何书 ?有何根据 ?如讲王官学百家言 ,那是根据《汉书·艺文志》 ,又经章学诚《文史通议》详细发挥 ,我只根据章学诚的话 ,稍换讲法 ,说王官学就是贵族学 ,百家言就是平民学 ,如今汉武帝要复…  相似文献   

11.
<正>韩愈(公元768—824)的称号,大家最熟悉的他是文学家,其次是思想家,其实,韩愈还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他有过从教的经历:他作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此处"博士"即教师,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云:"今诸生学于太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国子祭酒(此处"祭酒"为古之学官名,即今之校长,与祭祀喝酒无关)。韩愈在任潮  相似文献   

12.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是卫青姐姐的儿子,青年时参加卫青的军队出塞和匈奴作战,多次立功,为汉武帝赏识,后成为抗击匈奴的名将.公元前123年,霍去病随卫青出塞作战.他长于骑射,英武勇猛,在这次战斗中,他领八百骑兵离大军猛扑匈奴中坚,取得辉煌的战果.由于霍去病功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为了解除匈奴从西边对长安的威胁,汉武帝必须联系西域各小国打垮匈奴,保证边境安全,公元  相似文献   

13.
不少学者认为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建太学 ,立《五经》博士 ,且为博士置弟子员。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一个历史过程。“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两句话 ,既不出自董仲舒 ,也不出自汉武帝 ,而且这两句话也不准确 ,应予摒弃 ,而采用班固的说法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以前的经学尚处于私家传授阶段,教授弟子并非博士本职。也未有立博士弟子之制,当然,这并不影响博士招收私门弟子。武帝在长安设太学,置《五经》博士,为博士设弟子。从此,经学官学化。成为为西汉皇朝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通道,政治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代政治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西汉帝王与帝王之学及经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经走向朝廷与帝王重视儒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初承袭秦法,执行“以吏为师”的思想路线。到汉武帝时,儒学战胜于朝廷,开始显露出“以师为吏”的政治端倪。经学是汉代的帝王之学,以武帝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为分界线,经学显示朝廷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西汉帝王从经师受业自惠帝开始,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官学,经师与帝王的关系空前密切。是时,经师任太子太傅或太子少傅为常职,昭帝时蔡义以人主师拜相,开西汉人主师为相的先例,此后,人主师为相遂成惯例。尊重经师,以经治国是西汉武帝以后政治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1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的秋天,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在京都长安城内。秋风萧瑟,草木枯槁,寒意袭人。未央宫内,空气格外凝重。汉武帝在大发雷霆,大臣们随声附和。事情起因于李陵——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这年夏天,汉武帝派宠姬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去攻打匈奴,想让他立功封侯,同时又命李陵担任他的后勤指挥官,但是为高傲的李陵所拒绝。  相似文献   

17.
西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的统治,采用董仲舒"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公元前124年正式成立了太学,作为中央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京都长安的西北城郊,规模相当可观.太学的教官称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以专习的一经对弟子进行教授.原来《诗》、《书》、《易》、《礼》、《春秋》五经,每经只有一家之说,后辗转传授,各有增改,发展到五经十四家.于是至西汉末年太学里的博士也增加到了14人.博士皆由征拜或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博士逐渐成为儒家的专利,这一过程当在设博士弟子员后不久完成。西汉对博士任职年龄并无限制。一经在某些情况下可设置两个博士。《汉书·儒林传》中所记载儒生为仕宦显达之人,且仕宦显达者多分家设派。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后,博士官的性质转变为顾问官而兼教育官,博士官参政的程度和范围比以前有所加强,除日常的教学外,还要承担起议政、出巡等任务。博士官往往有很好的政治前途,而在东汉随着博士顾问官职能的削弱,博士官的政治前途也逐渐暗淡。  相似文献   

19.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一代帝王,其武功与文治,均堪称盛极一时,而且影响深远。在武功层面,其举措紧紧围绕中央集权与专制的加强、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巩固而展开,虽然成果丰硕、建树良多,但难免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之讥。在文采层面,武帝朝立乐府、兴汉赋,成就“一代之文学”的辉煌。汉武帝又雅好文学,勤于创作;而且斐然可观,不输文采。中国帝王之有文集,即始于汉武帝。汉武帝之文集,是为《汉武帝集》。  相似文献   

20.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在历史叙述中既坚持秉笔直书的客观精神,如实记叙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朝代兴亡的历史事迹,又体现着鲜明的主体意识,使《史记》成为汉武帝时期思想界儒学天命化、王道神学化特征的重要实证。司马迁跟随孔安国、董仲舒学过《尚书》《春秋》,曾被丞相公孙弘征为五经博士弟子。在武帝“独尊儒术”的时代氛围下,儒家仁政思想及其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在其精神世界中占主导地位。承载着父亲(司马谈)的嘱托,背负着宫刑的屈辱,司马迁以孔子的《春秋》为榜样撰写《史记》,力图在古今之变的描写中寓含褒贬,总结“成败兴坏之理”,揭示仁政是符合天意、得到神佑的“王道”,使“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达到了完美结合;同时他开拓了纪传与书表互补共生的写作体例,奠定了《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地位,为后来官史修史所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