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小学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表现及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的学业不良、社交困难,一直是教育界和心理界关注的热点,而习得性无助正是这类学生的一种普遍倾向。探讨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表现及其治疗,有利于教师理解习得性无助学生,从而帮助其克服这种障碍。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缓解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策略包括:帮助中职生设定合理可达成的目标;创造成功的条件,帮助中职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积极的期待,强化中职生的自信心;营造关爱和宽容的环境。通过关注和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促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当下,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习得性无助效应,表现为消极消沉,缺少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明显下降,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威胁。对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习得性无助效应,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增长学习智慧和才干。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学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会对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是形成数学学习困难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探讨了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内外成因,并提出了三点旨在帮助学生减少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时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情绪泛滥。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必须学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改善外语学习策略,才能帮助消除或者减少"习得性无助"现象,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6.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7.
人在经历多次的挫折与打击后,会产生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具体到习作上,则表现为学生丧失写作信心与兴趣、厌烦写作、害怕写作等心理特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通过降低习作要求、改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升学生习作信心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帮助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的困扰。  相似文献   

8.
以614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以及习得性无助问卷进行施测,探索中学生的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关系。结果发现:习得性无助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主效应均达到了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水平;初三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相对较高,初二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较低;班级环境、情绪弹性与习得性无助的大部分维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积极情绪能力、学习负担和同学关系对习得性无助有显著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9.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昌都市中职生学生实际,自编《中职生习得性无助量表》,对427名中职生展开习得性无助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昌都市中职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普遍,不同年级、专业、性别以及不同成绩学生间习得性无助差异显著,在此基础上分析中职生习得性无助产生原因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学》2005,(12):2-2
习得性无助是指当事人遭受接连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并被不当归因而产生的失去控制和无能为力。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这种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积极地归因,使学困生远离和摆脱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1.
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产生有外因(消极的社会评价),也有内因(消极的自我角色定位),对此要加以分析,并应从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实施多元化的个性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知、提倡差异发展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阴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习得性无助感已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学校环境压力、家长消极评价、单一的评价机制是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对策,从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训练和策略训练三方面对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提出了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90、95后学生涌入高职校园,习得性无助群体成为高职校园中一类特殊的弱势群体。文章从两则典型的案例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从习得性无助群体的原生家庭入手,解析不良亲子关系对高职习得性无助群体的影响;通过引入高校的介入机制,提出了构建家校共育的习得性无助防控和转化体系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影响,采用习得性无助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随机抽取的1 497名大学生施测,用AMOS17.0建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习得性无助产生显著负效应(P<0.01),其中心理资本的作用大于社会支持;社会支持通过影响心理资本间接缓解习得性无助现象的效果大于其直接影响;提升心理资本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减少其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产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习得性地在情感、认知方面的消极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的形成,在于对事件因果关系的解释形态。中职学生因感觉学业失败而对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自我否定,影响学习及个人成长。帮助他们接纳自我、升华自我,是改善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校中职生普遍存在适应环境缓慢、学习兴趣不足、言语行为偏激、自信心缺乏等现象,表现为情感冷漠、学习动机缺乏、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品德意识薄弱等等,直接影响其生活、学习和就业.研究中职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有利于帮助他们消除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来.  相似文献   

18.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是在长期的学习受挫中逐渐习得的,并逐渐泛化到与自己相关许多情景。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学业不良直至丧失学习兴趣、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碍,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没有人生目标等,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减少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使学习被动,成绩难以提高,进而成为学困生.研究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亮张英 《教师》2014,(14):6-7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习得性无助问卷和学校适应问卷对1145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根据习得性无助的指标可以将习得性无助分为三种类型:高无助型、边缘型和正常型;高无助型的学生在在校行为以及学业成绩上的均分低于边缘型和正常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情绪无助与常规适应、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外,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在校行为、学业成绩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P0.01);习得性无助对在校行为和学业成绩有极显著的负向预测效应。结论: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与学校适应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