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汇集的中心,是各种知识赖以传播的媒介,是各种文化知识得以传播的"窗口"。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机构,它的使命是为高校教学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所谓"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工作是指高校图书管理员应该树立以广大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兰馨 《新闻窗》2011,(2):111-112
高校体育文化释义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精神文化。高校提供了孕育体育文化的肥沃土壤,也因此成为体育文化传播一处重地。同时体育文化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向大学生传授一定的运动技能、运动规则和体育价值观念,对其人格完善和个性化塑造有着潜移默化地作用,  相似文献   

3.
高校的档案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教育价值,充分拓展其教育功能,突出其"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内核,将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使高校档案发挥其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欣雨 《东南传播》2010,(7):142-144
"文化移转"可以用来分析一种文化被调整后,融合于另一种文化并推广至世界的过程。本文将依据这个过程,分析在动画片《美国龙:杰克龙》中,中国文化是如何经迪士尼化,"熔合"产出一个中美混血小英雄的角色,并被推向世界。通过比较《美国龙:杰克龙》第二季与第一季的不同,本文尝试将这个过程进一步扩充到反馈和调整的部分,对已有"文化移转"的过程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5.
曹文欣 《新闻世界》2014,(8):134-135
在网络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表露和实现,而置身其中的年轻一代更是将基于"萌"这一概念的语言、行为等演绎成了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的"萌文化"。本文从"萌"的起源谈起,探讨青年"萌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从青年自身和媒介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年"萌文化"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船政文化是福州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国近代文明史的重要篇章。闽江学院图书馆为了提供给师生学习和研究船政文化的平台以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建设"船政文化特色数据库"。此数据库选择方正德赛(DESI)软件组群,使用北大方正的Apabi数字资源平台进行发布。数据库的内容按资料类型分为"船政文化"相关史料、"船政文化"专著类、"船政文化"期刊论文、"船政文化"会议论文、"船政文化"学位论文、"船政文化"相关报道、"船政文化"相关网站等七种。针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数据可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妍  刘冰 《新闻爱好者》2011,(10):98-99
"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非主流大众文化,究其本质属于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内地并不值得提倡,然而,近年来它在中国内地的扩散传播愈演愈烈,被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认可和接受,甚至出现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本文借助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对"星座文化"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高校在积极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大力推进了校园网、校园信息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发展,这些新兴媒介一方面促进高校文化的传承,构建开放、多元的数字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一些文化内涵、文化传承上的误读.本文从一种辨证的视角去审视高校新兴媒介和高校文化传承的关系,以期提供借鉴意义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用户需求细分的高校图书馆功能分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功能定位的偏颇,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分层进行了需求论证和理论探讨,阐述了笔者关于新时期图书馆功能分层的看法,通过对"图书馆与资讯""、图书馆与阅读"的论述提出了图书馆分层为知识图书馆和文化图书馆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
校本文化是高校阅读推广的灵魂,高校阅读推广则是校本文化的载体。脱离了载体的校本文化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失去了校本文化滋养的高校阅读推广也成了无本之木。在高校阅读推广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依托本校丰厚的文化滋养,深耕校本文化元素,创新推出一批接地气、升人气、显特色、出成效的阅读推广品牌活动,以更有深度和更具温度的方式,助推书香校园构建。校本文化嵌入地方高校阅读推广的理念和实践,不仅对高校阅读推广内容和形式是一种有益创新,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特别是乡村阅读推广工作,也是一种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玮 《东南传播》2010,(8):157-160
本文首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元素"并不仅是一种符号,且应该更注重其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本身发展成一种文化。其次分析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以及与"中国元素"内在的关联。最后针对中国广告如何运用好"中国元素"对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卢彬 《声屏世界》2012,(5):32-3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开办30年来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观众在除夕夜收看央视春晚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而每届春晚的"零点报时"由于其特殊的时间和意义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3.
高校媒介作为准大众传播媒介,是高校信息流中的重要环节,在校园“文化圈”中发挥着信息传递、知识引领的重要作用。高校媒介文化生态,是以高校作为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高校媒介进行的审视,即是一定时代高校媒介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今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和谐,而和谐文化有赖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校园“和”文化建设中尤其需要高校媒介的积极参与,而就高校媒介文化生态而言,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进入信息碎片化时代,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开始日益风靡,即以豆瓣、饭否等为代表的网络"圈子",在短时期内拥有了为数巨大的拥趸。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从探寻"圈子"文化形成及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分析网络用户大量沉溺于"圈子"的深层动因,以及与传统网络虚拟社区相比,网络"圈子"在个性化及人性化方面所作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档案既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文化机构。高校档案作为档案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及提高强国梦的责任。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高校档案中文化功能和它在服务发展中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6.
吕海茹 《新闻世界》2011,(6):235-236
"文化帝国主义"伴随文化全球化而来,通过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略弱小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而且其侵略的目的和手段更隐蔽。奉行"文化帝国主义"的国家为他们的文化侵略发明了许多看似高尚合理却充满侵略性的论调,例如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第三世界和弱小国家要对这种文化入侵有清醒的认识和警惕,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建立起本国的文化安全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7.
贺博 《新闻爱好者》2010,(10):134-135
一提到山寨文化这个话题,总能引起大家的热切关注,从2008年初的萌芽到2009年底发展成熟,从陌生词汇到人人皆知的网络用语,山寨文化在开启了网络草根文化先河的同时,也让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彻彻底底地走向了大众娱乐文化时代。当2008年的"山寨春晚"在2009年正式更名为"民间春晚"、当网络红人"芙蓉姐姐"正式获得"年度影响人物"称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山寨"的影响范围从网络走到了现实社会,网络媒介也终于有了自己代表性的文化。本文对山寨文化的现状作一评述并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改扩版后,文化新闻中心承担了文化征程、双休娱乐和万千气象三个版块的任务,除为其他版面供稿外,目前每月我们负责编发组版的固定版面达到60个(含28个文化新闻、科教之光新闻版和32个版的专副刊)。在工作量翻番、而一线记者仅增加一名的情况下,全体同志戮力同心、三军用命,在创新中追求卓越,为本报改扩版的成功做出了一份贡献。文化报道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适合百姓的文化审美口味。如何创新出彩?半年来,我们的所思所悟可用以下4组关键词来概括:第一组关键词:"鲜活"与"深度"要做到"鲜活"就要放下身段,  相似文献   

19.
申舒尧 《新闻窗》2013,(3):47-4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这两者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娱乐元素的注入,已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同时在文化传承中推进现代性文化的建构,既是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变革现状的重要出路,也是社会转型期赋予大众传媒的文化责任。一、"知根知底"栏目文化特征分析(一)传播的理念"知根知底"是河南卫视2012年重点打造的一档大型中国传统家谱、姓氏文化节目,该节目契合"大美中国、文化卫视"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的崛起,使人的感性与理性关系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全新的融合,景观文化的传播必然顺应数字化的潮流。建立起数字化的虚拟景观是各种景观文化的必然追求,数字景观成为景观文化的另一种面貌。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数字景观文化的实现相对来说较为容易,但是对以文化为主或以文化与自然并重的景观而言,不仅要求要以感性为动力、文化为线索来实现数字化,而且在消费观念上也要从以"物"与娱乐的内涵转向以文化、"物"、娱乐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