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伦理道德在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孕育时期、太平天国时的准备时期、洋务派和改良派的中西比较、戊戌至辛亥的建立时期,它在中国近代产生了三次较大的转折,即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表现为由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思想文化,最终深入到道德文化的逻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3.
阐释了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历程的八个阶段,先豢文化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源头;两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基本确立、成形时期;魏晋至隋唐五代是一个整合嬗变的时期;宋明既是中国封建制度进一步完备、定型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伦理体系进一步完备,纲常礼教的权威完全确立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一批被当时目为“异端”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公然对传统的理欲观、公私观、义利观提出质疑、批判;近代是中国伦理道德的转型期;现代是中国伦理道德多元期;当代乃是社会主义道德在中国建立时期。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地理环境、生存条件、历史传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作为当今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在20世纪世界舞台上的兴衰起伏给世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为什么会在近代衰落了,而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为什么会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的背景出发,分析了中国近代两个历史时期,即清末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以及民国等历史阶段的科学与人文纷争的实际,探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中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经久不衰的文明发源地。在远古时代,中国文化就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文化并驾齐驱;在中古时代,中国文化就屹立于东方,与西方希腊罗马文化交相辉映;欧洲自中古以后,进入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代,而中国文化却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到了近代,虽然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革命道德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性成果,它的生成和发展是伦理道德领域的一次空前革命,标志着封建主义伦理道德体系的终强,开创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崭新阶段,具有不可磨灭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一般认为以广州为主,其实在前近代300年(明中后期到清初),梧州同样也是中国与西方接触的桥头堡之一,在珠江流域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从几个方面还原这段历史,使世人对梧州在中国的前近代时期历史地位和作用有新的认识,对今天梧州的发展有着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自开商埠由思想到实践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开商埠是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由思想酝酿到付诸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分别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显示了中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以“三言”形象地表现了晚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嬗变。他的话本、拟话本小说中既表现了晚明时期重利轻义、逾礼越制的普遍风气,也反映了当时悖离礼制的婚姻观念以及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形成的诚信、友谊等新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安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蔡晓舟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他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与杨亮功合编了记录五四运动的第一本史料集——《五四》,与北大的著名学人也进行了学术交流;他是安徽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组织领导者,积极组织和促成暑期讲演会的举办,创办并主编了多种报纸、期刊以宣传新思想,为筹建安徽大学,甚至不惜刀断左手中指;他是安徽早期的革命者之一,曾组建安徽各界联合会,筹办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发动了安徽历史上著名的吴山庙起义。他的诸多革命活动,为近代安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戊戌文化是生存于维新变法时期,以维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突出救亡图存为主题的,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萌芽性质的一种新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文化。作为转型文化,它的价值表现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完成了中国文化由传统的学术价值定位到社会政治价值定位的再造;采用激进的反传统手法,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推进中国新知识阶层的群体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但由于种种因素和原因,戊戌文化也存在着诸如粗陋与肤浅间杂、恋旧与求新并存、过重的尊君色彩等无法克服的缺憾。  相似文献   

13.
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由“离异”到“复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甲午战争前后至戊戌维新时期,严复基于坚实的西学功底、甲午战局的唤醒、科考屡试不第的愤懑等原因,大力提倡全面西化,批斥中学;二是从戊戌政变后至辛亥革命时期,严复基于对当时西方社会弊病有了初步认识以及早年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等原因,极力主张中西文化折衷;三是在民国时代及其晚年,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明的深感绝望、所受斯宾塞庸俗进化论的影响以及官运亨通的个人经历等原因,竭力推祟旧学复古。  相似文献   

14.
舒亶是王安石变法集团的中坚力量,后世对他的理解与评价极为纷杂。舒亶的思想、行为主要受吴越文化特质的影响。吴越文化之崇武尚勇的精神使他在变法运动中无畏无惧,吴越文化切人事而见深刻的特性使他在保卫新法的运动中表现突出,吴越文化的冲淡之风影响了他的性情并在其诗词创作中时有体现。唯有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教们才能对这位吴越才子作出正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戊戌维新时期,《湘报》刊登了大量化类广告。通过对《湘报》广告的整理归类以及对化类广告的数量、内容及其特点的详细分析,我们可见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同时,也可见维新派是如何以报馆为阵地,利用广告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推动新化运动发展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戊戌维新时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6.
杨心一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小说家,但是目前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学界几乎一无所知。今在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杨心一的籍贯、生卒年、学习经历、任职情况及社会活动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大体澄清了其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7.
戊戌学会与我国历史上的朋党有所不同,这些学会是在当时士人关注时政进而结社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学会制度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末,戊戌学会已经展现出组织士绅、表达政治诉求的作用,并且以各种方式整合思想,从这些方面来看,戊戌学会已经具备了若干近代政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在国内外新史料的发掘,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因,以及戊戌时期的政治变革、戊戌思潮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呈现突出重点、集中讨论的可喜现象,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戊戌政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围绕公车上书问题出现的几次论战,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例退与保守。作为维新派领袖,其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变法的进程及成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产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自魏源要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始,至今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意识,大致经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识、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意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意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现代化意识反映在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现代化的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内涵、方向的现代化意识和实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