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长生 《教师》2012,(25):70-70
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腐败思想的一部分。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人们痛恨和鞭挞“官本位”思想。但是,古代文人常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官本位”意识。为文学创作服务,强化感情色彩,加强表达作用,达到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本文试就这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联系语文教材作些粗浅分析。’让我们以初中传统课文《陌上桑》为例.为方便分析.录诗如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妇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相似文献   

2.
听一位老师讲《陌上桑》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这位老师说使君是一个好色鬼。我把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 ,总觉得这样的分析不能让人信服 ,再看教材后的简析 ,说 :“《陌上桑》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又看文后所附“有关资料”———张春林先生的《一篇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佳作———〈陌上桑〉分析》 ,文章说 :“……这几句叙述 ,把一个封建社会官吏的荒淫无耻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方知所谓“色鬼”之说本有所自。之所以得出“色鬼”的结论 ,大概是因为诗中第二段这样的描写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  相似文献   

3.
我们先来看看从3套语文教材或教参上所摘的关于《陌上桑》主题的表述:其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2版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是这样表述的:“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反抗强暴的精神。”其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表述的:“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其三,语文出版社2001年8月第l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教师用书》是这样表述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畏权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以上对于《陌上桑》的主题提炼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在肯定罗敷为正面主人公的同时,对“五马太守”予以彻底否定。笔者认为,对《陌上桑》的主题作这样的提炼是欠妥的。三套教材教参的编者对该作品主题提炼的不妥,根源在诗的第二、第三节的理解上。诗的第二节是这样写的:“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载不?’”...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一诗通过侧面描写极写罗敷貌美,并用问答形式突出罗敷机智慧敏,这是无可非议的。可传统观点一直将使君当作反面形象进行分析,使其成为众人唾弃嘲弄的对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使君“丑恶、愚蠢”的依据,可能就是他偶遇天姿国色的罗敷,惊羡于她貌若天仙,进而提出“宁可共载否?”的愿望。诸多教参分析大同小异,皆认为这是“调戏、污辱”良家妇女的行为,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丑恶、愚蠢”的。这些一棍打死的定论使使君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竟达千年之久。可是笔者在教学中研析此诗,换个角度对使君进行剖析,就发现传统的对使君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首先,使君的言行举止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美好的事物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并使人逐渐进入审美着迷、陶醉的状态。”(朱光潜语)由于罗敷有闭月羞花之容,竟使“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耕。”甚至连身为官员的使君也“五马立踯蹰”。这完全是一个被美的事物所吸引,并为之陶醉的典型。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看到倾城倾国的罗敷,便滋生爱美、亲近美的心理,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健康的审美心理。我们又怎么能妄论其心灵丑恶、龌龊呢?其次,使君是一...  相似文献   

5.
吴宝成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12-14,17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采桑女秦罗敷的机智,美丽,坚贞不屈的品格后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而使君的形象,大多分析为"荒淫无耻",成为道德败坏的典型,真可谓"骨朽人间骂未消"。使君就真的如此"鄙陋"吗?本文拟就从使君的语言,当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使君形象做一次深入分析,力图回归使君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在评论《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时,人们总是说:秦罗敷以她的聪明机智挫败了卑劣无耻的使君。话虽不错,但是如果说得更确切的话,应该是:秦罗敷是以她那出众的口才挫败了卑劣无耻的使君。因为,对人来说,聪明机智属于内在的思维活动,而其外在表现,却有“言”与“行”两种。具体的说,人的聪明机智有时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有时则是通过语言(包括书面文字语言)口才表现出来的。比如高玉宝和长工们将计就计,把半夜学鸡叫的  相似文献   

7.
罗敷因好的拒绝艺术得以“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 ,完美地展现好的人格力量 ,成为理想中完美的化身 ,辉映千秋。因此 ,罗敷的拒绝艺术颇值细究。一、勇的气质夺其志。面对“五马立踟蹰”的凌人气势 ,面对“使群遣吏往”的耀武扬威 ,面对“宁可共载否”垂涎三尺的荒诞行径 ,罗敷没有软弱求情 ,也没有惊慌怯场 ,而是挺身而出 ,义正词严 :“使君一何愚!”这是憎恶之情的发泄 ,愤怒之火的燃烧 ,勇敢气质的流露 ,也是拒绝艺术的闪光。“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在恶势力面前 ,弱小的善良的难免难逃杀伐 ,即使你有千般苦处万般缘由 ,…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里的《陌上桑》,太守是作为一个厚颜无耻、肮脏下流的色鬼出场的,是罗敷高贵品质的陪衬物。这似乎已成了定论,但仔细阅读这篇课文,我发现此说并非站得住脚。首先,太守登场时是“五马立踟蹰”,老师说是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立马停留,想打她的鬼主意,充分暴露了这个色鬼的嘴脸。如此说来,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个个都是色鬼了,并无一个好东西!实际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行者可以“下担捋髭须”,少年可以“脱帽著悄头”,耕者可以“忘其犁”,锄者可以“忘其锄”,作为一个有审美品味的太守就不能“五马立踟蹰”,欣赏一下这个倾国倾城的绝…  相似文献   

9.
张其誉同志在《试释《孔雀东南飞》中的“自”》(见《江苏教育》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一文中认为,“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的“自”是第三人称代词“其”,“自名秦罗敷”就是“她的名字叫秦罗敷”。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这里的“自”应是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译为“自己”,“自名”既自称其名,有自许、自比的意思。“自名秦罗敷”即自己称自己是秦罗敷。读过汉乐府诗的人都知道,“秦罗敷”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美女共名。东家贤女“自名秦罗敷”,意在以秦罗敷自比,说明自己漂亮俊美。如果将“自名秦罗敷”译  相似文献   

10.
刘建龙 《语文知识》2006,(12):36-36
此诗以“戏赠”为名,在调侃性的赞美中隐寓着微微的嘲讽。头两句明写美人靓丽夺目、艳“映楚云”的美貌,实际上是运用春秋笔法借“桃花”写出她的轻薄。后两句化用《陌上桑》的故事,将她与秦罗敷相比较:秦罗敷夸耀“东方”的丈夫.严辞拒绝了使君的调戏;美人虽有罗敷的美貌,却因“漫学”而迷失了方向,最终沦为使君的玩物。  相似文献   

11.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文章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笔者认为《陌上桑》作者的创作本意是在塑造罗敷“美”的形象,并不在谴责使君,“使君”是罗敷形象的有力陪衬,其品行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2.
“塔尔寺”的英语译名现在不下四种:Taersi,Ta Er Temple,Kum BumTemple 和 Tower Temple。“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有关译者在这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应当肯定的。然而,这些译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略陈己见,向行家讨教。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在“踟蹰”与“踯躅”间划等号.其实二词有很大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踟蹰”的解释为:“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踟蹰不前。亦作踟躇。”对“踯躅”的解释为:“徘徊①。”“徘徊①”的解释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相似文献   

14.
贵刊今年第5期刊载的《<陌上桑>中“使君”形象评价之我见》一所持观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教材中对“使君”的分析是正确的,只不过教参只写出“其然”,而未写出“其所以然”。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罗敷夸夫”一段,集中表现了美女罗敷的机敏和智慧,展示了她高超的斗争艺术,在前两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画龙点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美与内美高度统一的采桑女子的艺术形象。 但是,有些论者对这一段的解释却明显有误:比如说“先用随从千骑,夫居上头,给官气十足的使君当头一棒。‘何用’六句详叙夫婿服饰华贵;‘十五’四句言其年富位显,朝大夫、侍中郎、专城居一字儿摆开,使之相形见绌”(见1991年《文史知识》第31页);还有的说“丈夫乘马出门必定有千余个僚属和差使簇拥跟随。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丈夫鹤立鸡群,走在最前列。这样的场面和气派当然不是‘五马’的使君所能比拟的。这是从威势方面夸耀丈夫的。接着又从富贵方面夸夫:‘青丝系马尾,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离不开“使君”形象的巧妙烘托。但是,长期以来,《陌上桑》中的使君都只是作为“荒淫无耻,强暴蛮横”的形象被嗤之以鼻。这种观点忽略了从表现技巧方面去鉴赏这一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不利于客观地评价作品和其中的人物。一、使君“惊艳”,作为达官贵人的代表,是多侧面  相似文献   

17.
<正> 汉乐府,简称“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搜集整理诗辞歌谣的。汉乐府代表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继承了《诗经》之后,再一次以民歌创作给诗坛带来新鲜的血液,为文人诗歌提供了优秀范例和新的推动力。仅从现存汉乐府四十多首民歌里,其中《陌上桑》要算遗留下来的上乘之作,叙述了一个使君(太守)侮辱一个采桑女(秦罗敷)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一诗,细致入微地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一个貌美、人格更美的采桑女罗敷。作品为了达到从侧面描写罗敷的目的,又写了人们看到罗敷的情形。其中“使君”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罗敷的形象,在这个小小的戏剧性的冲突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君”便成了作品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对于“使君”的形象,人们常以“荒淫无耻”地“调戏”  相似文献   

19.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20.
《陌上桑》中的“使君”是一个“诱骗民女”、“调戏妇女”、“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吏”似乎巳成定论。然而此定论却有失偏颇。从作品本身看论据不足,此外忽视了其人的情欲,人的本能,应予重新审视。应抛开政治概念和道德概念,从“桑间濮上”的角度去思考、评价,还“使君”是社会的生物,是较有代表性的求婚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