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前 《现代语文》2002,(9):17-18
《陌上桑》是中学语和大学古典学教材的传统篇目,对其解说是一致的,即:赞扬罗敷的聪明机智和反抗精神,揭露封建官僚的荒淫无耻。但是,细读这篇乐府,总觉得“使君”这个“恶徒”写得有些雅,与传统戏剧舞台上强抢良家妇女的豪强恶霸不同。那些人往往是指使家丁抢了就走,哪容得被害女子争辩夸夫?如果说“使君”代表了无耻官僚,反觉对无耻官僚有美化之嫌。由于此,我就产生一种想法,查查历史上人们对《陌上桑》是怎么理解的,说得是否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1.“五马立踟蹰” 这也是东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一句。它的上下旬是:“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意思是说,使君乘车而来,见到正在路边桑林采桑的秦罗敷后,立刻命车夫停车,并不顾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派人去打听秦罗敷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何长虹 《考试周刊》2014,(53):28-28
《陌上桑》是千古名篇,讲述了一位美丽坚贞又不畏强暴的采桑女以超人智慧和出众口才,巧妙地挫败使君无耻欲望的故事。该诗始见于《宋书·乐志》,题作《艳歌罗敷行》,以后许多古诗本都选用此诗。  相似文献   

4.
吴宝成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12-14,17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使君"调戏"的故事。诗中采桑女秦罗敷的机智,美丽,坚贞不屈的品格后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而使君的形象,大多分析为"荒淫无耻",成为道德败坏的典型,真可谓"骨朽人间骂未消"。使君就真的如此"鄙陋"吗?本文拟就从使君的语言,当时所处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使君形象做一次深入分析,力图回归使君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刘建龙 《语文知识》2006,(12):36-36
此诗以“戏赠”为名,在调侃性的赞美中隐寓着微微的嘲讽。头两句明写美人靓丽夺目、艳“映楚云”的美貌,实际上是运用春秋笔法借“桃花”写出她的轻薄。后两句化用《陌上桑》的故事,将她与秦罗敷相比较:秦罗敷夸耀“东方”的丈夫.严辞拒绝了使君的调戏;美人虽有罗敷的美貌,却因“漫学”而迷失了方向,最终沦为使君的玩物。  相似文献   

6.
田晓伟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演讲语言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1.较多地使用感叹句。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  相似文献   

7.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8.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9.
尹矫矫 《教育艺术》2008,(12):19-2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杰出的演说家AE威嘉姆说:“高超的讲话艺术是一切真正有教养。有文化的人最突出的标志。”法国大军事家拿破仑凭其口才及其军事才能,呼风唤雨,横扫欧洲;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多次在谈判桌上以他闻名世界的“铁嘴”挫败了敌手,捍卫了党和国家的尊严。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智者,知也,独见其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意思是说:聪明的人,是善于察觉的人,对周围的所见所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被假象所迷惑,在细小的环节中能看见(悟出)大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学智慧就是我们处理日常教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要能够从小课堂中表现出大智慧,需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需要对  相似文献   

11.
张其誉同志在《试释《孔雀东南飞》中的“自”》(见《江苏教育》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一文中认为,“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的“自”是第三人称代词“其”,“自名秦罗敷”就是“她的名字叫秦罗敷”。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这里的“自”应是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译为“自己”,“自名”既自称其名,有自许、自比的意思。“自名秦罗敷”即自己称自己是秦罗敷。读过汉乐府诗的人都知道,“秦罗敷”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美女共名。东家贤女“自名秦罗敷”,意在以秦罗敷自比,说明自己漂亮俊美。如果将“自名秦罗敷”译  相似文献   

12.
口才,是知识的标志,是能力的表现,是事业成功的阶梯。有时口才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里说一个真实的例子。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曾做了一个“杨利伟怎样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第一人”的节目,被采访的航天局领导说了三个原因:一是杨利伟在五年多的集训期间,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二是杨利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强,在担任强击机飞行员时,曾多次化解飞行险情:三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有以上三个优势,杨利伟最终通过了1600人-300人-14人-3人的淘汰考验。  相似文献   

13.
考证二题     
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是否真有其人呢?有的人认为:“罗敷是女子常用的名字,不必实有其人。《孙雀东南飞》也有‘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的记载。” 我通过对几条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了与传统看法相反的结论——《陌上桑》中秦罗敷实有其人。 黄州市档案馆藏有《王氏宗谱》。《王氏宗谱》记载:“仁,青州刺史,娶秦氏罗敷(邯郸美女也)。赵王欲夺之。作《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子四:诣、睿、典、融。” 王仁是何时人呢?据《王氏宗谱》,王仁的四子是王融,王融的长子是王祥;王祥的事迹史书有载。据《辞海》,王祥生于公元184年即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设王融二十岁得王祥,则王融生于164年。又《陌上桑》中说秦罗敷的夫婿“四十专城居”而秦罗敷“二十尚不足”。又王融是王仁和秦罗敷的四子,可推断王仁至少四十六宛得王融。这样,可推算出王仁生于118年左右。《陌上桑》中,王仁四十岁了,秦罗敷还只“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大概十八岁左右。因此,秦罗敷生于14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4.
秦罗敷是《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许多优秀品质。她勤劳、勇敢、机智、聪慧、忠于爱情,是汉乐府诗中不可多得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但是,正如美玉也有斑点一样,具有传统美德的秦罗敷,也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流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和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做人的能力、交往的能力、做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秦罗敷是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主人公,她以其聪慧、机智、可爱、勇敢的个性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备受历代读者的喜爱。在诗中,作者着意表现了罗敷的外貌美和人格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罗敷的外貌美时,并没有具体描摹她容貌的美丽,而是把模糊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利用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塑造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罗敷形象,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钟锦玲 《师道》2006,(2):43-43
教师课堂语言是衡量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一个教师的应变机智、道德修养及性格特点的外在表现。让我们先来看这样几个例子:一个喜爱足球的女孩,考了好几年都没有被足球队录取。按照身体条件,她真的不是很优越。但是体校教练总是鼓励她:“下次肯定能成功。”后来,她终于进入了足球队。多年后,她成为中国女子足球队的队长。她就是孙雯。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是她的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她后来成为乒乓球国手,她的名字叫邓亚萍。也许没有人会说她们的成功就是那几句温馨的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女儿的口才     
女儿名叫顾盼,今年小学四年级了,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口才”,而且是“说的比唱的好听”。她喜欢音乐课,是校合唱队的成员,他们的演唱获得市第一名。她更喜欢阅读,喜欢有感情地朗诵,在讲故事、诗朗诵比赛中成绩更为突出,两次获得市一等奖。顾盼的口才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9.
以退为进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时退一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次,午餐是红烧鸡块和萝卜肉汤。轮到给杨静盛汤时,她用小手紧紧捂住碗口,苦着脸说:“朱老师,我不喝汤。” “为什么不喝汤呢?”我问她。她说她不吃萝卜。我俯下身子对她说:“吃萝卜会使小朋友变聪明的,对  相似文献   

20.
趣话映衬     
古代有个人 ,身上背着一个沉重的包裹 ,骑着马在赶路。走路人看到他包裹背得很吃力 ,于是就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将包裹放在马背上?”他答道 :“马驮着我已经很重了 ,再放上包裹 ,马不更增加负担了吗?”走路的人听了哗然大笑 ,议论道 :“这真是聪明的笨人!”这当然是则笑话。但路人说的“聪明的笨人” ,很有点艺术性。“笨人”用“聪明”来修饰 ,看来似乎是矛盾的 ,但仔细一想 ,很有道理。“聪明的笨人” ,其实是说“笨人中的笨人” ,说“笨”是真 ,冠以“聪明” ,以反义词去修饰 ,一方面更突出其笨 ;另一方面又有讽刺意味 ,更增强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