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幼儿园时,老师就教我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但那时我还不知道祖国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对祖国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去年,当爸爸妈妈在我家堂屋挂起《中国地图》之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我以文中引用的诗歌——《中国男儿》作为切入点,设置了第一个话题:谈谈邓稼先的“奇”。因这一话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新的角度去感受人物形象,所以学生反应积极,阅读课文后纷纷发言:“邓稼先奇在他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从中让我看出了邓稼先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邓稼先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立即’一词让我看出了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精神。”“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他去讲理,竟说服了工宣队、军宣队,这是真正的奇迹。让我看出…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想当妙手回春的医生,有的人想当成绩卓越的科学家,也有人想当歌星、明星,而从小就崇拜班主任的我,却愿做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假如我是班主任,我会严格而不失亲切地要求同学,不会在他们犯错误时,过于严厉;不会时不时亮出“杀手锏”,罚作业、请家长。我会耐心地教育他们,开导他们,让他们在我委婉的语言中知道错误,从而达到不伤害孩子、却能让孩子改正错误的目的。假如我是班主任,我不会留太多的作业,好让同学们在自由的知识海洋里轻轻荡漾。如果有孩子生病了,我一定会带着全班同学的祝福去看望他,给他补课,使他和同学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  相似文献   

4.
王前锋 《教育文汇》2008,(11):54-54
“驿动”是个新词,它名不见经传,既不见录于《现代汉语大词典》,也不记载于《辞海朋辞源》。最初我是从学生的作文本子上见到这个异类的,我很生气,当然批“叉”。学生不服气,说这是某某歌星的歌词里的,都被灌成VCD了,难道还能有错?在歌星面前,我黯然失色。我耐心劝导学生:“驿动”应该是“骚动”的误植;自古以来,只有“骚动”而没有“驿动”,“驿动”是说不通的。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感氛围,引导学生领悟情感 教《我爱这土地》时,我先让学生听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的感染,接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相似文献   

6.
教高一历史,当讲到《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时,我采取讨论的办法来解决。首先是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论点,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有关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中有同学不直接发表看法,却说学历史没什么用,争来争去,没个可靠的结论。我笑着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学科有用?”“数理化。”他们脱口而出。于是我就用数理化知识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我问:“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是什么直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不假思  相似文献   

7.
一次班集体活动时,在学生的再三要求下我试着唱了一首郑智化的《星星点灯》,节拍整齐且热烈的掌声让我体会了当“腕儿”的感觉。后来,在学习英语必修第四册第三模块“音乐家”时,一个学生用英语说:“老师,那天您的歌唱得真好,做歌星收入高又风光,您应该做歌星!您是不是没有办法才当老师的?”当时学生们都静静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8.
《湖北教育》二○○○年第一、二期《抓住重点学句子 联系实际促理解》一文,读后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仅供参考。 首先,我认为执教老师把“祖国”一词狭义地解释为“中国”太片面了。不妨假设一下,这个班有美籍、英藉学生,当他们听到把祖国说成中国也许会拍案而起,岂不是世界上就成了一个国家——中国?执教者把“中国”和“祖国”两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们依据叶老《教学论》的有关教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作了一些改革实验。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采用“设疑初读——划批细读——议思研读——作练熟读”的四步阅读指导,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利于迅速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一、“四步”阅读指导的依据过去教师讲课只注重分析课文内容,停留在知识的结论上,不教阅读方法,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实践、探索。课堂上一讲到底,老师当“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很少。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五讲四美”活动中,用光辉感人的人物形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自己是从学生过来的,有这样的体会。当我在初中历史课上知道了岳飞、文天祥的故事,他们爱国的壮举和充满激情的诗篇,就深深印在我的心底。当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可爱的中国》,方志敏烈士对祖国母亲深挚执着的感情,曾激起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比憎恨,一股急欲拯救母亲于水火的激情在胸中翻腾。当老师给我们分析《最后一课》时,讲到韩麦尔先生眼看法兰西祖国被普鲁士兵占据时的那种悲哀痛苦的心情,他那深沉的爱国精神曾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此后,每当谈到“爱国主义”,我的眼前便会栩栩然出现这些爱国者的形象,便会想到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朋友在一个敏感的单位从事敏感的工作。去年,他们单位的几位领导人涉嫌经济犯罪相继落马,唯有他安然无恙,一如既往。有人说他狡猾,有人说他幸运,有人说他怯懦……我问他:是什么东西支持你在金钱面前能“我自岿然不动”?他的回答很新奇:一首诗——自居易的《观刈麦》。  相似文献   

12.
在教授高一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我的呼吁》一文时,当我用多媒体放出一张非洲难民(半裸上身)的图片时,有几个学生竟然以此打趣,嬉笑;当我又放出一张很多非洲人排队等候在史怀哲医院门前看病的图片时,竟有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得挣多少钱?”这竟是我教的学生说出的话,我的心为之一颤。面对同类的悲惨遭遇他们非但不同情,  相似文献   

13.
教学一得录     
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收效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都表明他们易于接受比较学。在比较中揭示事物的个性,概括其共性,符合从特殊到一般认识规律。教《梦溪笔谈一则》时,我估计学生对文言“但”宇的用法会产生误解,于是,课前收集了有关材料。上课口译时,学生果然将“但”译为“但是”。于是,我先举出下面一些例句:①众宾围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②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相似文献   

14.
现在独生子女在学校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在社会、家庭优越的环境中,有的养成“娇”、“骄”二气,张口说花十元八元小意思!闭口讲游戏机、卡拉OK。有一次,我提问:《天上的街市》一文的作者郭沫若是什么人?全班同学全然不知。而提到香港歌星郭富城时,全班大多数同学异口同声说:“认识。”部分学生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抛在脑后,对国情、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淡漠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5.
当个人的私欲与民族的需要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不能两全时,一个人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从一九三六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开始,骆宾基就开始了对这一主题的探索。《边陲线上》中年轻的知识分子刘强和季伟刚在“九·一八”事变后都投入了抗日战争中去,对于他们这样的热血青年来说,一时的壮举并非难事,但祖国需要他们的是把全部的青春和生命贡献出来,不能有半点危害民族的私心杂念,在这样严肃的问题面前,季伟刚为了个人的私欲——金钱和女人——而出卖了民族的利益;刘强虽然也早就有了学习深造的欲望,但当时的中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首先来看一则教学故事。一位工作20多年,教了好多次《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老师,没想到再次执教时却出现了被学生“考倒”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安排四个方面来理解课文。学生侃侃而谈自己体会出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的感悟点之多、语言表达之流畅、思维之敏捷不禁令我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7.
在不加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教儿童学一点古诗,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祖国灿烂文化遗产的熏陶.我区及外省市一些语文老师已经着手这样做了,他们在语文教材之外,找一些古代的脍炙人口的短诗,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学生诵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曾对我的两个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实验”,我觉得教孩子学古诗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学习的直接动机,能推动他们去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知识.为唤起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先教他们形象性强,浅显易懂,节奏明快的短诗.我教的第一首诗是骆宾王的《咏鹅》:  相似文献   

18.
我的第一篇文学评论文章发表在1959年春天的《成都日报》上。那时我还是一名二十刚出头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岁月匆匆,转瞬之间,35年过去了。30多年来,国家分配我做的工作,就是当一名教员。先是在中学教语文,后来到大学教《文学概论》、《写作》、《马列文论》、《鲁迅研究》等课程.尽管两千多年前的亚圣公就称这件事为“人之患”,当代也常有人讥之日“穷教书匠”,我却几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两次有人调我去做专职文学工作,我都婉谢了。或问:“这样  相似文献   

19.
怎样使学生完成习作例文的读写任务,我在教《今天我喂鸡》时,根据本文的教学要求,设计了“尝试——阅读——借鉴”这一“先写后导”、“以读促写”的三段式学习程序。尝试:不接触教材,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喂食家禽或牲畜时的情形,以《今天我喂……》为题,把自己看到、听到、做过的有顺序地写下来。以此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促使他们积累写作素材。由于事先教师没有设条条框框,因此,学生不受观察地点、对象等的限制,各取所趣,素材各异,写出了《喂鸡》、《喂鸭》、《喂羊》等“尝试文”。这一阶段,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阅读:任务是学习写作方法,探索写作技巧。但这必须在引导学生读懂例文后。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明确读写目的,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今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市局教研室一行人到我校听课调研,听了我教的古诗《村居》。为了教好此课,课前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和查资料弄懂诗的大意。学生预习得很充分,我发现多数学生书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诗意,这些都是从《课课通》、《一点通》等教辅资料上摘抄下来的,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课堂上,学生表现得挺好,发言很积极,没有出现“冷场”。因为有了充分的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将诗的大意照本宣科地说得头头是道。质疑时,学生也没有为难我,提的都是表面上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很容易,教学也就“一路绿灯”:激情导入——读书释疑——学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