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出生地加尔各答有一群华人向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提出要求,希望从浙江绍兴运一尊鲁迅半身雕像竖立在这个城市,用来宣传中国文化。“鲁迅在印度是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我曾经去过印度,发现当地有很多人读过鲁迅的作品。在查阅资料后,我发现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和鲁迅也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要向诸位介绍的是这样一位中国作家: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采用“鲁迅”二字为笔名。  相似文献   

3.
自称为鲁迅的私淑弟子的许钦文,是在鲁迅的直接扶植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他以平易质朴的写实笔调描写绍兴乡村的人生故事,他以冷静诙谐的讽刺笔法描绘青年男女的爱情心理,他以简洁深刻的笔触揭露动荡社会的黑暗现实,他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蜚声文坛风格独具的乡土作家。在许钦文的文学道路上,灌注过鲁迅先生诸多的心血,鲁迅常常为许钦文“看稿,改稿,介绍稿子,校对稿子,样样都有”。直到垂暮之年,许钦文忆及其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时,还深情地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鲁迅先生也”,“鲁迅先生给我的恩情永远说不尽”。  相似文献   

4.
初中课本上有一篇课文《社戏》,作者是鲁迅,讲了他在幼时坐船,与十多个好友去看社戏并偷吃罗汉豆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了解绍兴。后来,《兰亭集序》《钗头凤·红酥手》《孔乙己》这些名作轮番登场,绍兴最终成为我记忆中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让人如饮了一壶酒,不自觉地醉倒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邓老师:您好!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也是作品收入中学语文教材最多的一位作家。几年前,全国中语会曾与绍兴鲁迅纪念馆合作,召开过一次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会,我们还特意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在百草园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观摩课。  相似文献   

6.
<正>鲁迅,一个文化巨人的名字,永远写在中国的历史上。他品格崇高,智慧超群,文笔独秀;他是中国良知的符号,激励有良知的中国人。鲁迅先生走了,但人民深深怀念他。正如他所说的:"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鲁迅活在活人的心中。我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个姓周的家庭,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周,乡下人,她以自学修得能够看  相似文献   

7.
初次到绍兴,早晨被窗外高亢的戏曲唱腔惊醒。推开窗子,想仔细地听听唱的是哪出戏,却怎么也听不明白。几个中年人站在一个戏谱架旁,旁若无人地唱着。我只能凑近看看戏词:"这是越剧吗?"一位老妇操着绍兴方言告诉我:"绍剧哩,这里的人多唱绍剧的。"鲁迅说,"大敲,大叫,大跳……很不适于剧场,  相似文献   

8.
日本著名作家 ,199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不久前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记者 :你对中国和中国作家有何看法?大江 :1960年我去过一趟中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80年代初我又去了一次 ,都看到正在发行鲁迅先生新的全集 ,记得上面还印了鲁迅先生的手写法。我认为在20世纪的亚洲 ,也就是在这100年间的亚洲 ,最伟大的作家就是鲁迅。早在孩提时代 ,我记得母亲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学作品 ,我最初知道郁达夫这位作家 ,就是从母亲那里听就的。那时 ,印度的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于是 ,我就…  相似文献   

9.
据《文艺报》1月 6日报道 ,作家王蒙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记时评析当前对鲁迅的三种态度。王蒙说 ,现在文坛思想确实很活跃。鲁迅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遣产 ,应该更好地研究、继承、弘扬。但多年来也附加了许多非鲁迅的遮蔽。我从里面看到几种观点 ,而这几种观点实际上本质是一致的。第一种是把鲁迅说成是整个国家、民族、文学的例外 ,用鲁迅的伟大来论证上至政府下至草民的卑劣。第二种是近百年来中国人 ,包括鲁迅 ,都不灵 ,只有外国人行。第三种就是一有点对鲁迅的议论就积极捍卫 ,不允许有任何正常的学术上的争论。我看这几种表现形式看上去不同 …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很早就关注民俗,并把它作为国家治乱的表征.近现代以来,不少作家重视作品的乡土气息,有意识地在写作中作较为细致的民俗描写.鲁迅那些以绍兴为背景的小说就很注意对江南民俗的描写,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一直想去绍兴,一直没有去成。绍兴,只在想象中。想去绍兴,主要想看百草园、三味书屋和沈园。前者和鲁迅连在一起,后者和陆游连在一起。可以说,一个是文学的象征,一个则是爱情的象征。一个矮个子的鲁迅。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文学大山。一曲柔肠寸断的《钗头凤》,唱碎了几代人对爱情的无奈和惆怅。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一直想去绍兴,一直没有去成.绍兴,只在想象中.想去绍兴,主要想看百草园、三味书屋和沈园.前者和鲁迅连在一起,后者和陆游连在一起.可以说,一个是文学的象征,一个则是爱情的象征.一个矮个子的鲁迅,是一座翻越不过去的文学大山.一曲柔肠寸断的<钗头凤>,唱碎了几代人对爱情的无奈和惆怅.  相似文献   

13.
回顾现代中国文学的不同创作路线,没有任何一位作家能像鲁迅那样,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坛,甚至“先锋派“们.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一位作家像鲁迅那样无情地鞭笞了自己民族的弱点?又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向着自我的心灵提出挑战?鲁迅这种无情地解剖别人与解剖自己的精神,对于一向自满自足的民族来说,是何等的震撼!鲁迅一直被推崇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祖师.尽管人们曾一再地试图超越他,但历史仍把作家们抛在鲁迅既有的精神轨道上.……  相似文献   

14.
一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写一篇名为《我想触摸活着的鲁迅》的文章,目的就是希望鲁迅能够真实地活在21世纪青年人的心中,让他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中国社会朝向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不仅会固化我们的情感,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人与事的认识。对于已成往事的20世纪,作为鲁迅的家属,我的感慨不仅深刻,而且复杂:鲁迅在20世纪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文化鲁迅”,这是我作为鲁迅家属的骄傲。从更广的视野来看,鲁迅作为作家的意义可能还表现在中国社会由传统…  相似文献   

15.
故乡     
薛绥之、柳尚彭同志在《鲁迅作品教学难点试析》中说得好。“‘我’与鲁迅之间不能划等号。‘我’是一个艺术形象,《故乡》的一些素材来自鲁迅一九一九年回绍兴搬家,但已经过艺术加工,不能简单地在‘我’与鲁迅之间划等号。如《故  相似文献   

16.
“我亦甘为孺子牛, 横眉敢对千夫怒。三味书屋尚依然, 拈花欲上腊梅树。”这是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二年秋访问绍兴三味书屋时写下的诗句,手迹现陈列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在全国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我有机会来到绍兴,和鲁迅纪念馆接待组负责人章贵同志一起,参观了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什么     
小时侯,我挺傻的。提到文学,只知道我们伟大的旗手鲁迅,无端地觉得,鲁迅就是文学,文学就是鲁迅。后来,到高中时,接触到了张贤亮的作品,一下子就给人家震住了。那时的文学观我还很明确,现代文学划给鲁迅,当代文学这片儿归张贤亮。到了师专后,看了不少书,于是乎我的文学观念模糊了。何士光、莫言、李国文、陈村、梁晓声、史铁生、刘震云……一大帮作家都影响了我,弄得我的脑子乱成了一团麻,就象令狐冲大侠吸取了别人的功力而又不能融汇合一,总是血脉倒行一样,难受得要命。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静农兄弟: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鲁迅笔下的绍兴传统习俗“祝福”,于2008年正月初一起在鲁迅故里绍兴亮相,成为绍兴春节黄金周一大亮点。绍兴“祝福”,是绍兴城乡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仪式,相传起源于元代,绵延至今。通常在年终,家家户户都要在家中举行祭祀活动。通过鲁迅小说《祝福》的描写,更是扩大了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悦读》刊登一篇文章说.鲁迅在与台静农通信时谈到了诺贝尔奖。鲁迅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有许多,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