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炎黄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汲取炎黄文化之精髓而繁衍壮大。认清炎黄文化之精髓,十分必要。军有军魂,国有国魂,炎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民族魂。炎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2.
炎黄文化是联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这在我国学术界是已有了共识的。但对炎黄二帝有、无的考证和对炎、黄寻根的认同是否同时并存,在史学界仍有较大的争论。本刊发表邓乐群文,目的在于对此问题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3.
人们阅读报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来自海外华人地区的学者去某地参加学术会议,遇见大陆的学者,互相问起对方的籍贯和家世时,往往会用到"炎黄子孙"这个词语,感到十分亲切。这"炎黄"二字指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炎黄学属于炎黄记忆的研究范畴,与中国传统学术一样,先有学术之实而后有相应的学术之名。炎黄学之名,为炎黄记忆传统的当代表达和最新形态,从炎黄记忆的物像化、仪式化到学科化,炎黄学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可谓新时代的新学问。炎黄学以炎黄这一标志性记忆符号在生成、演变或传播进程中孕育出的炎黄记忆文本及其生成记录(炎黄学之实)为研究对象,如炎黄传说、炎黄文献、炎黄子孙、炎黄遗存、炎黄祭典等。炎黄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当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时,方可称之为学。同时,对生成史的叙述、研究对象的界定,形成与研究对象性质相应的研究方法、拥有基础性资料积累、标志性专门著作和体系化的课程设置,同样是炎黄学称之为学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炎黄学是探究炎黄文化的寻根之学,是弘扬炎黄精神的铸魂之学。先秦文献是炎黄文献的基础,是炎黄学的立论依据。先秦文献充分证明炎黄实有其人,确有其事。记载炎黄的秦汉典籍既有正史、地方史,又有儒家典籍、黄老道书籍,还有神仙书、谶纬书及假托炎黄之名的医药书,趋于系统化和多元化,其中《史记》对黄帝的记载成为后世叙述黄帝及其时代的蓝本。魏晋以降记述炎黄的文献数量和种类愈来愈多,包括史书、方志、地理书、姓氏书、蒙学书、儒家典籍和道教典籍,说明炎黄的始祖形象已经完全固化。尽管文献里的炎黄人神杂糅,多元复杂,但其原型是人不是神,是人文初祖、华夏始祖、远古圣王。  相似文献   

6.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生理印记。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我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有8.4%,黑人只占11.6%。  相似文献   

7.
长江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一脉。炎黄文化发育、繁荣于960万平方公里的东亚热土上,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长江文化在共建炎黄文化中,既有作为炎黄文化的共性,又有作为中华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研究和弘扬长江文化,既是挖掘和深化炎黄文化研究;又是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扬长江流域和上海的优势,为上海的“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作文化先导。  相似文献   

8.
炎黄子孙共一曲●甘力山(留学德国)在德国从事比较与发展研究,使我有较多机会目睹我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地位的变化。新闻媒介对中国的报道就像有关中国发展的晴雨表,香港问题始终是其中的热点。好多年来电视报纸对中国前途的悲观报道几乎如出一辙。“中国即将崩...  相似文献   

9.
我国人民从古到今都有植树造林,绿化自己祖国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其首领大禹不仅是治水的英雄,也是植树护林的楷模,他曾制定禁令:春三月,山林登斧,以伐草木之长。这里说明他不仅大力提倡植树,同时注意保护已种植的树木。 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国家就设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职,掌管丈量、种植、护理林木等事务。当时为了动员全民植树,甚至明文规定了“不树者,无椁”,即不种树的人死后连口薄棺材都不许用。当时还规定“列树以表道”。说明已开始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西周有位名将沙俊其,他骁勇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每人要种好一株杨树。后来就连抓到的战俘也令其种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沙俊其率兵打仗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植杨”发展到种植柳树、槐  相似文献   

10.
<正>霍彦儒先生大作《炎黄学》即将面世,尊嘱作序,我深感欣慰。一是感到从炎黄文化走向炎黄学,符合“新文科”发展的时代需求;二是感到建设炎黄学需要学者们多方面的努力,霍先生的《炎黄学》是一力作;三是感到《炎黄学》问世也是霍先生对自己几十年从事炎黄文化研究的一个总结和升华。说到炎黄学学科建设,就会使我们想到提出创建炎黄学的事情和信阳师范学院于2017年12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并非没有根据,由于来自同一祖先,遗传基因和性状当然同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遗传基因有所不同。因此,你是否是炎黄子孙?查查你的遗传性状就一目了然。炎黄子孙的共同特征是:(l)铲形门齿:指上颌两只中门齿的形态。门齿靠舌的侧面,两边缘翻卷成俊.中间低凹,像一把小铲子。这种铲形门齿在我国汉族人中出现率有98%。我国迄今发现的化石人类,他们的门齿都是铲形的。(2)内眦褶:由上眼睑微微下你,遮掩泪阜而成一个小小的皮褶,以前也叫蒙古褶。世界上白、黑种人均没有这种特征,而我国北方80%~90%的人都有。(…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省江阴市,有一位化名“炎黄”的好人,27年来隐姓埋名做慈善,人们多年寻找“炎黄”未果。去年,谜底意外揭晓——“炎黄”的真实姓名叫张纪清,是一位74岁的退休老人。1987年6月28日,“炎黄”从无锡汉昌路邮电局汇款1000元资助江阴市祝塘镇幸福敬老院。自那以后,“炎黄”每年都要向敬老院、社会福利事业以及希望工程汇款。“炎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的进步曾作出极其伟大的贡献,四大发明,众所周知,只是满清后期的衰落才有百多年的屈辱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祖国已重新崛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家继承了两汉史学的传统,进一步确立了炎黄共祖的地位。不仅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游牧民族贵族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分裂时期的共同记忆。魏晋南北朝时期祖述炎黄的墓志颇多,是炎黄记忆的特殊载体。道教推崇擅长炼丹术、养生术及得道成仙的黄帝,魏晋以降的黄帝宫庙多与道教场所有关。炎黄崇拜是中华民族自先秦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强化了炎黄记忆,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的统一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炎黄子孙身上有三项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有的生理印记。一是铲形门齿。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我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占8.4%,黑人只占11.6%。二是青斑。新生婴儿的尾骶部或其他部位常有淡灰色或青灰色发于。门凹,这只部色的斑块。我国新生婴儿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新生婴儿,几乎都有这种特征,一般一二岁时褪去。而白种人和黑种人的新生婴儿都没有这一特征。三是内眦褶。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旧名“蒙古褶”。我国大…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热潮彼伏此起,蔚为大观。然而,与各种骤热骤冷、来去匆匆的文化热潮汹然不同的是,当代炎黄文化热则呈现出持久不衰的强劲势头。陕西黄帝陵、宝鸡炎帝调、湖南炎帝陵、湖北神农洞、河北琢鹿古战场遗址、北京炎黄艺术馆、郑州炎黄历史文化城及炎黄巨型塑像等工程的修复、筹建与峻工,为凭吊炎黄业绩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场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湖北、湖南、陕西、福建、天津等炎黄文化研究会的相继成立,为炎黄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炎黄春秋》、《炎黄子孙》、《炎黄文化研…  相似文献   

17.
“炎黄子孙”是国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8.
<正>若从先秦时期算起,炎黄和炎黄文化的研究已经走过了2000多年,经过了准备、奠基、成型和发展等阶段,曾先后出现过几次炎黄和炎黄文化研究的热潮。但真正意义上的炎黄文化研究开始于百年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炎黄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发展和繁荣时期,其参与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成果之丰富,可谓"空前"。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研究始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19.
周洪宇先生和王文虎先生合著《炎黄国祭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这一课题。试图回答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可行性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将炎黄国祭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接,进行创造性的新转换,构建出一种全新的"马克主义祭祀观",或曰"以人为本的新祭祀观"。提出中华认同实质上是炎黄认同,炎黄认同实质上是道的追求,即对天下大同的追求过程。只有"将炎黄祭祀上升为国家祭祀","体现国家意识",表现出"治理中华民族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义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正>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民族复兴,文化先行。为了构建新时代炎黄文化研究的学科新形态——炎黄学,推动以炎黄学为代表的国学学科化进程,2017年12月23日,信阳师范学院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