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的"四个认同"教育是正面引导和培养新疆各族小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行为的主要途径,从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角度审视教材中的"四个认同"内容,是提高新疆小学德育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
教师具有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身份的重要维度,但主要是有关教育活动的效用维度,且主要以技术性和工具性为特征.使"教育"成为可能的层面还必然涉及"价值维度",因而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在教师的专业认同中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师"使命"背后的教育理想无不与个人价值密切相关.个人价值是个人认同的一个构成维度,所以,教师的专业认同与其个人认同在价值层面应是一致的.如此,教师对教育理想的反思和对其专业认同的理解与她/他对个人认同的理解分不开.哲学家利科对个人认同概念和叙事认同概念的分析,为教师反思其教育理想和理解其专业认同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二者是协同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五个认同"的根系与力量,"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泉与动力。其中,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基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核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根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关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归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五个认同"为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增强"五个认同"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导向和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4.
"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它们之间相互链接、依次递进、循环论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五个认同"内涵丰富,实践形式多样,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从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四个实践向度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四个维度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体系,同时探讨四个维度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邱杰 《高教论坛》2011,(6):16-17,21
强化大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为出发点,提出以政治理论水平提高为基本点,以科研能力培养为着力点,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着手点,以沟通交流为着眼点,来进行辅导员能力优化。  相似文献   

7.
认真做好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江苏的培养工作,努力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是当前江苏省对口援疆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对新疆籍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个认同"教育是培养工作的重点。文章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际培养情况,初步探讨了如何加强新疆籍高校毕业生赴苏高校培养过程中的"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8.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四个认同"教育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向,是课程现实作用的体现之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属性,以专题化教学为主要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度,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9.
国家意识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国家意识的主要内涵就是国家认同问题,统一于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之中。不断加强和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各民族大学生,践行民族院校办学宗旨和使命,体现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表示了一种对待政治的态度,其中对国家的认同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要从"讲大道",传播政治认同;"享大乐",亲近政治认同;"上大课",体悟政治认同;"行大义",践行政治认同这四个方面来培养,以提升高中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文军 《教育与职业》2012,(15):112-114
文章就在对当前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注意针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特点,紧紧围绕爱党爱国教育核心,不断强化大学生"四个认同"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总结和理论探讨,介绍了以爱党爱国为核心,以专题化教学为抓手,吸引学生深度参与的做法和效果,提出了强化"四个认同",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三个要件,总结了可以应用于实践的三种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四个要素中,政治认同列于首位,关乎学生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精神、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认同。对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的高中生而言,政治认同的对象无疑具有宏大、抽象、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教职工与学校形成一致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与教职工价值提升的共赢。本文分析了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让教职工认同的重要性,并论述了搞好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让教职工做到"四个愿意"。  相似文献   

14.
信仰生成机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是"感知—认同—信奉"的深入过程。因此,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资源,形成"红色印记",提升信仰认同,对培育青少年的信仰有重要价值。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丰富德育教学资源和手段,实现信仰的认知认同;通过发散红色资源的情感感染力特征,实现信仰的情感认同;通过参观红色场域,创设情境体验,磨砺信仰的意志认同;通过红色实践活动,实现信仰的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两大维度和20个具体隐喻构成的问卷对100名小学教师入职前后教学信念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入职后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隐喻认同显著增强,主要体现在四个隐喻:"商店—售货员—顾客""维修厂—修理师—轿车""法庭—法官—嫌疑犯"和"监狱—警卫员—罪犯";小学教师入职前后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隐喻的认同都较高,没有显著差异,但入职后对"托儿所—保育员—婴儿"和"实验室—工具提供者—实验者"两个隐喻的认同显著提高。教学隐喻是教师教育者了解教师教学信念和教师反思自身教学信念的重要方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信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70):13-14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议题式教学已成为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文章以"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结合自身教学体会,从"议题、情境、学习活动和课后延伸"四个环节来构建议题式教学,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7.
"横渠四句"饱含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对当代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对友善观培育具有伦理价值和借鉴意义。"横渠四句"有助于解决当下青年在对待自然与他人、文化认同及理想信念层面存在的困境,为形成天人合一精神、民胞物与情怀、中华文明认同和继往开来气魄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意识的教育是新疆特殊区情和新疆高校特殊的学生群体结构的要求。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认同”教育的同时,利用汉语教学丰富的承载性和人文优势,也不失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从教师育人意识、教学方式及教材建设方面入手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职院校是培养基层劳动者的主力军,学校在军训实践中要不断探寻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才能使学生真正确立"五观"、"四个认同"、"四个人人",从而有效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职工教育》2014,(24):28-29
政党认同是一种心理认同,是对政党的信任程度。国企职工政党认同即国企职工群体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通过从政党认知、情感、评价、行为四个维度对国企职工政党认同状况进行研究,并提出国企职工政党认同对策与途径,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