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号称四大奇书。四大奇书中晚出的《金瓶梅》因其在题材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新颖独创和语言方面的高度成就而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赞誉此书“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中国小说史略》)。从历史的眼光看,《金瓶梅》一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缺陷),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写人叙事细腻致密,生动传神,成就甚高。前人因其叙事能做到“情景逼真”“情事如画”,写人能做到“口吻极肖”“传神”“活现”,而赞其写人叙事皆能“妙得其情”,说作者“真炉锤造物之手”(上述几则引文皆见于《新刻绣像金瓶梅》一书之评点)。下面就  相似文献   

2.
“金学”研究的新贡献──评陈昌恒《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陈东有在古典小说作家、作品和评点理论研究领域较有成就的陈昌恒同志,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著《冯梦龙·金瓶梅·张竹坡》(武汉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部33万字的学术专著把他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新...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在“俗化”《西厢记》 (1)的同时,又“雅化”了《水浒传》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时,已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明确提出“市井文字”与“花娇月媚文字”并举之说。但张竹坡之着眼点仅限于艺术技巧,而未于《金瓶梅》具有的社会文化特质做明显揭示。小说是形象的成长史 (3)。《金瓶梅》正是通过“雅”“俗”之间的变化笔法,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正在进行,而积累的资本又在畸形发展的商品经济中找不到正当出路,资本的力量冲击着陈旧的社会,变异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观念——这是一个世纪末的转…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是中国古代世情小说中的点作,因其反封建名教的描写而被视为淫书,屡遭查禁。历代有识之士却充分肯定其艺术价值。自张竹坡评点《金瓶梅》开始,对《金瓶梅》中人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中国传统思维倾向的新角度研究“淫妇”恶说的原因,有助于支深入地理解有关人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四个部分剖论《金瓶梅》寓意:其一,对清人张竹坡《寓意说》进行再认识,肯定其首功,指数其不足;其二,由“符号寓意”入手,指出《金瓶梅》浅层寓意的各种状态;其三,论《金瓶梅》的深层寓意,即事寓、人寓、结构寓等;其四,对从寓意作入视角认识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辨,指出“文本”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在很多方面将中国小说美学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就《金瓶梅》一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而言,张竹坡认为《金》是一部泄愤之书,通过对个人的批判扩大到对整个社会黑暗面的批判;就《金瓶梅》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而言,张竹坡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以其中一些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照了《金瓶梅》第23至第26回中的一段小故事——“宋惠莲之死”。这段故事在书中虽只是一处“闲笔”,却不失为张竹坡小说美学理论的一个极好范例。  相似文献   

7.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8.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的评点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小说、戏剧之有评点,不始于金圣叹;但因金圣叹之评点《水浒》、《西厢》,从而确定了评点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并由此出现了一个队伍庞大的评点派.从明末清初直到晚清,始终不衰,正如廖燕在《金圣叹先生传》中所说: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又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也说:杭永年仿金圣叹笔法,批《三国演义》,似(?)效颦……《金瓶梅》以淫说法,彭城张竹坡为之先总大纲,次则逐卷逐段分注批点,可以继武圣叹.所以,将金圣叹誉为评点派的奠基人,那是毫不夸张的.  相似文献   

10.
<正> “《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金瓶梅》一书,作者抱无穷冤抑,无限深痛,而又处黑暗之时代,无可与言,无从发泄,不得已藉小说以鸣之。” “嗟乎!嗟乎!天下有过人之才,遭际浊世,抱弥天之怨,不得不流而为厌世主义,又从而摹绘之,使并世之恶德不得少自讳匿者,是则王氏著书之苦心也”。……  相似文献   

11.
张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红楼梦》,在艺术构思方面,都提出了一个“不写之写”的问题。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谈到《金瓶梅》的作者写的六个妇女用了不同的方法时说:“其正写者,惟瓶儿、金莲。然而写瓶儿,又每以不言写之。夫以不言写之,是以不写处写之。以不写处写之,是其写处单在金莲也。”脂砚斋在第三回的夹批中说道:“写如海实不(按:此“不”字当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相似文献   

12.
《雷雨》中相认一场笔法曲折委婉,诡谲变换,极尽其致,确如曹禺所说的“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一场,我用了点技巧”。这一场是全剧中最为人所称道的精彩之笔,笔法之妙在于成功地  相似文献   

13.
考索张竹坡的生平,在对张竹坡评本《金瓶梅》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这一研究方向,在现代,应该说是由马廉先生与孙楷第先生两人首开其端结的。当然,每一个张评本《金瓶梅》的研究者,自均曾留意《第一奇书》卷首的谢颐序。①但孙先生进一步从刘廷玑《在园杂志》拈出张竹坡的籍贯。又从张潮《幽梦影》上的竹坡评语,推测出张竹坡生活的大约年代。②马廉先生则据民国《铜山县志》等查知张竹坡名道深,并编制了一页张竹坡家世简表。③之后,这一研究领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之《序》、《跋》,为考证作者之“信史”,《序》,言其籍贯,《跋》,射其姓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舍。而其余诸说(如“屠隆”说),执其一端,生发于“兰陵笑笑生”之语,对《跋》“《金瓶梅传》,为世庙时一钜公寓言”之记载,竟视而不见。贾三近之名“三近”,字“德修”,号“石葵”,无不与“钜公”比附不悖。贾三近使用过“大史氏”、“外史氏”、“野史氏”诸笔名,晚年取号“石屋主人”,追慕司马迁心志昭昭;其效法太史公,著书立说。《金瓶梅》“克隆”《史记》,明末清初评点者早已点破,所谓“纯是一部史公文字”。拙文以此再证“兰陵笑笑生”、“钜公”为贾三近,力图破译这一古代文学我“斯芬克司”之谜。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瓶梅》作者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旧说犹存,新说并起的热闹局面。各种说法归结起来,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力主《金瓶梅》是文人作家独创之作;另一类则推断《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就第一类来看,近年来颇有影响的主要有:朱星的“王世贞说”。《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这本是旧说,但朱星在《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中,又重提此说。他首先从明末沈得符关于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和词话本上写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出发,划定三个界线:作者必须生活在嘉靖时期,必须有“大名士”的身份,必须和山东有渊源。然后用排中律去掉了有可能成为作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所写“清河”大致有如下特征:既在黄河南岸又在运河边,离新河口码头不远;因黄河南徒而淤沙无水;运河水流方向和水势;“临清码头”是河下,南来货物由“临清码头”起旱到“清河”等等,由此足可断言“清河”实是徐州,由此推知,徐州与作者有重大关系,可以将其作为识别和鉴定《金瓶梅》作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整部《金瓶梅》的微言大义,就是作者笑笑生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或主旨。从《金瓶梅》抄本流传开始,对这部作品就进行了不同的评价。袁中道在《游居柿录》中道:“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半,大约模写儿女情态具备,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袁宏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研究十年》刘辉《中国社会科学》1990.1《(金瓶梅>笔法探幽》邓书至扬尊自《运城商专学报》1990.1《(金瓶梅)与性。C理》江驶《任南大学研究生学报》1990.1《(金瓶梅)作者新探》靳青万《许昌师专学报》1990.l以金瓶梅)借用(责销高议}材料考》赵达夫《汉中师院学报》1990.1《(金瓶梅所教剧曲专》孙崇涛《文献》1990.1《(金瓶梅)职官小考二则》成积春《文学集刊》!9901《(金瓶梅)服饰小考二则》张瑞泉《史学集刊》1990.1《(金瓶梅)作者不是冯梦龙》鲁永《西北大学学技》19901((金瓶梅)的现实主义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