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父母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素列成长问题。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促进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亲子教育,营造家庭教育环境,明确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寄养在亲戚家或自我照顾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面临着亲情缺失、亲子教育匮乏与监护缺乏的三重困境,  相似文献   

5.
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影响这一过程的心理社会因素,亲子关系的失谐,父母榜样作用的缺失和父母监控机制的弱化影响了留守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及道德行为的养成。本文旨在探讨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对应措施,试图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家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调适对策。  相似文献   

7.
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安全感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亲子分离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影响.方法:采用S-I问卷对初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进行测试.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差异显著,与父母分离时的年龄越小,分离时间越长,一年内相处时间越少,孩子不安全感倾向的可能性则越大;隔代教养和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安全感显著好于寄养儿童.结论:亲子分离后,亲子相处时间和替代养育方式显著影响着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亲子教育缺失,往往会引发安全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农民工数量逐年增加。“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客观上带来亲子长期分离,造成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生活、品德和行为等5个方面存在10个问题,即学习成绩偏差,初中阶段辍学倾向明显;生活照顾不周,健康、安全存在隐患;心理问题突出,个性发展呈现不良特征;家庭教育缺位,道德情感缺失;社交技能偏低,越轨行为较为常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0.
亲子长期分离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面临更多的生存困境:缺少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而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缺少亲情关爱而导致的社会性情感发展问题;缺少亲子沟通导致的亲子关系疏离问题;留守生存现状带给留守儿童对父母及自身生存方式的认同危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可使中国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为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在农村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往往会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发生一些问题。留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与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量表和亲子依恋量表对湖南省醴陵市226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父母离开时间长短导致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中感冷漠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情绪性问题行为因子与父母亲亲子依恋、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亲子依恋能够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做出预测,母亲依恋比父亲依恋的预测力要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学业成绩。326名被试参与了本研究,其中60名为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儿童,70名是一方父母在家的单留守儿童,196名为父母均在家的普通儿童。通过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留守状况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影响,双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显著低于单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而留守状况间的情绪调节能力不显著。结果表明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针对3岁~6岁的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围绕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现状,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留守儿童家长与监护人的沟通几个方面,对留守家庭亲子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了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现状,分析了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因为缺失父母的陪伴,在发展中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儿童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基于现实的考虑,教师应该承担起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力量。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帮助留守儿童处理好自身情绪问题;帮助留守儿童尝试理解父母;要对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必要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没有树立榜样作用以及对子女监控机制的弱化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良好品格的塑造。学校教育工作可以转变家庭、学校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不断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拓宽教育途径;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品行的养成。  相似文献   

17.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隔代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亲子依恋较为缺乏、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氛围、家庭与学校缺乏沟通。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要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完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从多方面来改善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以帮助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因为城乡教育二元化制度及生活成本等等问题被迫留在家乡,很多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中的一方甚至双方,每年相聚的时间非常有限,监护教育的责任全部转移给老人及教师。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受及由此带来的行为特征,个体对身边事物与周围环境危险性的预判及反应是安全感的直观呈现。乡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安全感缺失,音乐游戏融合了音乐与游戏这两种有益于儿童成长且儿童非常喜欢的元素,将其用于乡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缺失的干预具有非常积极意义,笔者结合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对策略选择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61.5%留守儿童不愿意把烦恼告诉父母。 负责此项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叶敬忠表示,长期、远距离的亲子分离使许多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父母缺席”的现象,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维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加上和父母、监护人、学校老师情感沟通不畅,使许多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亲情缺失,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现状,分析亲情缺失所产生的问题,指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