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朱熹的"异端"观立足于宋代学术重建的历史境遇,它以申韩、杨墨、佛老为儒学"异端",强调佛老为当时主要异端,批判佛老虚空寂灭,丧失对儒家人伦的躬行践履。同时,朱熹认为要排斥"异端"就要返经,返经即阐发儒家正理,阐发儒家正理则"异端"自灭。朱熹认为危害最大的并非"异端",而是吸纳"异端"的杂学,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论与社会地位而诱导世人沦于"异端",由此他批判二苏、张九成、吕本中等。朱熹所谓"异端"以杨墨转为佛老为主,进而又批判杂学,体现儒学"异端"观的流变与转向,以及理学体系建立后,其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由儒学与佛老逐步转向儒学内部。批判"异端",对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理与气是理学奠基二程理学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二程主张理本气末、理先气后、理气不离。本就其理气观作一些分析,以阐示其在理学中的理论价值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构成了中国道统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范仲淹的仁义之道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道。儒学在宋代重振,出现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淹的思想对胡瑗、孙复、张载、李觏、周敦颐、二程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程朱理学的理论是以原儒为本色,吸收佛、道的合理内核,将儒学教化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理论水平.儒家诗教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经过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和二程"作文害道"说的发展,到了朱熹"文从道中流"的观点明确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道学和文学实现了自然而非勉强的融合,文学从里到外成了道化的文学,标志着道家文学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光地用仁义礼智的理学思想评价古人,强调文道兼备的性格,即是"知人";他强调格物致知,穷理即为格物,格物即为知本,注重把古人置于当时所处的气运、朝代之大背景,即是"论世";他还将"知人论世"观运用于选文,符合其"知人论世"观的文章后选存。  相似文献   

7.
关于程颢程颐的学术师承 ,学术史上意见不一。朱熹推崇周濂溪 ,而特别强调二程与周子的师承关系 ,但朱子之说 ,后世渐有歧义。二程与周子的师承关系 ,实质是洛学与濂学的关系。在强调洛学的独创性上 ,明道和伊川是一致的 ;承认问学濂溪所得 ,则明道比伊川更为明著。二程得力于濂溪不仅在佛学 ,也不是为佛学而问学。从融会佛道的角度来说 ,二程从周子游主要取其儒学及其援佛会儒之势 ,而从邵子游主要取其以道会儒。较之周子 ,二程援儒会佛 ,更多的是对佛学的攻辟 ,这是二程倡导儒家道统 ,复兴儒学的双重需要。二程对佛学的攻辟主要在天道观、人性论、生命观和义利公私观、伦理观、道德修养论及天理论等方面。二程辟老较辟佛少 ,且常杂以称许 ,其原因或是二程 ,特别是伊川受邵子之陶融多 ,受周子之影响少 ,或因二程的民族文化意识 ,或三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8.
王庆 《培训与研究》2007,24(4):81-83
“二程”学识渊博,一生诲人不倦,对学生要求又非常严谨,故程颢有“如坐春风”之誉,而程颐则有“程门立雪”之典。杨时的三传弟子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术观点,尤其是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后世称为“程朱理学”,其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而朱熹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二程在阐述其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文与道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作文害道”的文道观,完全割裂了文道关系。二程有限的诗歌创作是其文道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唐宋思想转型之际,二程承载着复兴儒家道统的历史责任。二程重新挖掘"天理"概念,从宇宙方面构建其独特的天理观。从"天"到"天理",不仅仅是语义和概念的变化,而且也是精神意蕴的转换。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范畴的内涵不断被扬弃,儒家的"天"出现了以神为天和以客观规律为天两种主要的形态,"理"概念则由事物的一般属性逐渐向本体属性转变。针对董仲舒对天的神化,二程提出"天变非应人事",肯定柳宗元、刘禹锡对天的自然化,反对天谴事应说中主宰者式的天观。二程还汲取了华严宗中理的本体形式,以及理事无碍的精神原理,批判了理的虚幻性。由此,二程提出"天即理也"的观点,强调"天"与"理"的结合,实现了从主宰之天到理法之天的转换。作为生生不穷的自然法则和与物相即的内在根据,天理成为统摄自然条理的"活泼泼"的宇宙本体。二程将"天"与"理"碰撞结合,使天与人、自然与道德贯通起来,呈现了天理观的宇宙意蕴。  相似文献   

11.
唐代以后的成都城墙,几乎都是在唐代罗城的格局与基础之上修建的。对于已被毁坏的成都城墙,五代后蜀、宋代和明代均进行过各自的修筑。清朝建立以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四朝的恢复重修,使得成都的城墙、大街、大桥与城内各主要建筑的格局基本上一直保持到现代。在成都大城之内的西部,清代还专门修建了满城,用来作为满蒙八旗官兵及其家属的驻地。满城在清代是相对封闭的,未经准许的汉人不能随便进入。清朝灭亡之后,除抗日战争期间一度得到过维修外,包括满城在内的成都城墙大多被逐渐拆除了,不过时至今E1,仍然能看到一些残迹。成都城墙的兴废过程,就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新安理学家程先、程永奇父子是朱子的及门弟子.程先以古稀之年从朱子学.程先排佛老,反对方士盗用儒家学说招摇惑众;重视儒家丧葬之礼,认为这关系到后世为人子者知慎终之义的问题.程永奇著述甚丰.其人性学说坚持孟子性善说,恪守程、朱关于人性二分法,论述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辩证关系,为丰富儒家人性学说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二程是北宋洛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礼法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受到了当时理学思潮的影响。他们将"礼"视作天理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为礼寻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同时他们并没有忽视作为刑罚的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为政先善法,并且强调了法的教化作用。在礼法关系上,他们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礼主法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二程从学于周敦颐的时间,不止是庆历六年在南安的一次,而且还有庆历八年或皇祜元年在郴州的一次;二程兄弟向周敦颐学习的内容并不限于人生修养方面,而且在某些学术观点上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5.
新安理学家程洵是朱子赏识的弟子之一。程洵对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朱子对其指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朱子的影响下,程洵成为新安理学大家之一,以至于“凡登程洵之门如出文公之门”。  相似文献   

16.
程敏政著作宏富,遍及经、史、子、集,有30余部。程敏政整理不少地方文献,为徽学的发展注入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程敏政推崇程朱理学,又调和朱陆,在促进程朱理学向王阳明心学转变过程中做出了贡献。他编选了明人选明文总集《明文衡》,录文有很大的宽泛性,在广义的"文选学"上占有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17.
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了青年特级教师程翔和程红兵在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异同 ,指出他们在人格教育探索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程器》论述士人的品德和才能,这是《文心雕龙》注释家共论。这样的释义与本篇所居“批评论”之末的位理难合,也不能确认其“批评论”资格。“程器”实质上是通过纠正时俗对文人的偏见,阐明“文采”广泛作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成务为用”功能,即整体评价文的意义。只有作这样的延伸意义理解,才能辨明《程器》篇的“批评论”性质。位居全书最后,正是与首篇《原道》起句“文之为德也大矣”相呼应,回环闭合,体现全书“体大虑周”的篇章结构的严密组织。  相似文献   

19.
1902年6月,留日学生因要求进成城学校学习而与清朝驻日公使蔡钧发生冲突,引发风潮.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较有影响的留日学生运动.这一事件发生于清末留日热潮形成初期,既是留日学生不断增多的结果,又是清末新思想与新观念逐渐成长的产物,而社会各方对此次风潮的不同反应,亦显现出清末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成城学校入学风潮揭开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序幕,其斗争特点、目标以及方式等方面都对此后的学生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况且这次事件虽小,却牵涉吴稚晖、胡汉民、蔡元培、吴汝纶等多位在当时或此后名重一时的风云人物,成为他们人生经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对其此后的思想和行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简论程颐、程颢的民本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大儒程氏二兄弟,不仅继承了儒学的民本传统,而且站在时代的前沿,对其进行了极富价值的时代性转化,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突出强调“民”的历史作用、重视民计民生、提倡尚贤任能、主张刑教兼备等,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