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纵观世界宗教,除某些原始自然宗教外,大多数神学宗教是不能涵容强烈攻击行为的。佛教更是如此。但在中国佛教中却出现了有名的少林武术,这种现象是极其特殊的,这是由于,出于种种历史机缘和个人因素,中国佛教同武术文化之间发生了一种粘附性的双边关系:其一,创寺者跋陀及其弟子个人嗜武因素;其二,当时的阶级冲突因素;其三,少林僧助唐事件;其四,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所提供的特殊宗教宽容因素。正是因为以上因索的整合作用和合力,导致了明清时期武术同佛教共同创造出了少林武术,形成了以少林拳和少林棍为核心的武术拳械技术体系。但是,中国武术同佛教理论还没有发展为日本武道那样的禅武内涵性融合,这是今后中国少林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3.
对少林武术文化内涵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融入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本土文化。少林武术在形成过程中与佛教相互依托。从而达到禅拳归一。阐述了少林武术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价值,旨在更好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4.
以少林功夫为主体,融合舞蹈和音乐等元素的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借鉴模式,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应以自身项目特征为前提,深入挖掘项目自身的文化内涵,并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找好传统体育文化与市场的契合点,以市场化、产业化为运作模式,才能够做大、做强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亚斯贝尔斯语),孔子在东方的中国创立了儒家学派。在中国文化进程的各层源流里,由于中国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孔子在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地位是发展变化的,但是他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是不变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后,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汉代儒学的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则成了“为万世立法”的宗教式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延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的盛行和佛教的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近现代之后,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变革。与此相应,孔子的地位和命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及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对话的时代,孔子的学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建构和谐秩序以及相互尊重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开始走向世界,而孔子更是代表东方儒家文化的世界伟人。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以其丰富内容覆盖很多范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继而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饮食文明是文化根基的一部分,在“食”之内容和“品”之形式上,均汲取了佛教中的“实用”因素,并与时俱进地发展融合成适合我国国情的饮食文化。佛教在传播的同时,也为中国饮食文明平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7.
少林武术文化具有社会普同性和文化信息共有性,是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但有利于武术在国内的普及和向国外的传播,而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探讨少林武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体育在东西方的形成、发展与相互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纵观世界体育的发展史,不雉看出:世界体育是在东西方体育的相继形成和相互迁移中发展的。世界体育首先产生于东方,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是东方体育做出重大贡献的时期。自公元17世纪40年代,西方体育进入兴旺时期,其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了奥林匹克运动。现在,世界体育正在向东西方双足并立的新阶段过渡。然而,东方体育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却远远低于应有水平,尽管如此,本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体育仍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东学西渐”趋势。东方体育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0.
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导致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边缘化。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视野下,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把握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义,这是传统武术跨文化传播必须思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在跨文化传播频繁的今天,传统武术“威胁”与“机遇”并存,若使传统武术在跨文化传播中有自己的“势力”,就要准确把握它的文化诉求,即:保持特色,秉承独具一格的身份认证;兼收并蓄,丰富亟待充实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积极创新,发展生机勃勃的现代武术文化;文化输出,展示传统武术文化的智慧魅力——传统武术的对内传播是武术对外传播的根基,传统武术要进行文化输出,构建全球性的共通语境。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背景下南少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尝试在闽区域文化、佛教文化、闽武术文化和会党文化下研究其内涵,了解南少林文化在福建的推广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多少年来,少林武术以它自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皈依弟子,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社会声誉。然而,如何看待少林武术的历史形成,至今为止依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有关少林武术的历史源起问题上,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为南北朝说、隋唐说和元明说。前两种观点,目前尚未得到史料佐证,而后一种观点,据各种文献记载,依稀可梳理出它的基本脉络,并不晚于明中期,少林寺内的习武活动已成规模,并以勇武而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诸多"起源说"的基础上,认为少林武术起源是以"禅武结合"第一人僧稠入少林寺时间为界限的,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同时,少林武术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武僧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唐代还没有形成少林武术少林武僧,只有“十三僧助唐”,而没有所谓 “十三棍僧救唐王”;唐代僧人习武已经比较普遍,但唐代少林僧习武于史无证; 而五台山僧在唐代即以武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演绎与推理法研究了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结果表明:稠禅师是我国武术史上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嵩山少林寺无关。少林寺初祖跋陀从未传教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嵩山少林寺。  相似文献   

16.
峨嵋武术是与少林、武当齐名的三大武术流派。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峨嵋武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机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政府主导、市场运行以及和佛教、旅游业相结合推进其发展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僧助唐"是历史真实,但其中既无"武术",也无"武僧"与"棍法"."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个夸大了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发挥的最好的蓝本和素材.但"十三僧助唐"毕竟是"武事",因此也不能说它和后来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毫无关系.它为少林寺参予政治与军事开创了传统,并成为少林武术、武僧追述历史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现代抗日人物和抗日组织为研究线索,对现代抗日斗争与南少林的关系进行探研,认为:一些民间南少林武术传人或南少林组织将南少林武术的技击和精神价值运用于抗日斗争之中,不仅直接打击了日寇,而且振奋了民族士气.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十九路军抗日大刀队在淞沪抗战中威震日寇所使用的刀法直接或间接源自南少林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