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用传记学批评方法可以看出,鲁迅的<呐喊>中的14篇作品可以分为"对社会"与"对个人"两种声音.同时,对农民、旧读书人、先驱者及"我"等4种人物的描写也可以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呐喊》中诸多主人公共同的命运,这是卑劣,奴性的归宿,更是完美人性,健全人格的涅磐。身处铁屋,行将闷死,而不自知,鲁迅既刻画他们的“身体缺陷”更刻画他们的“精神缺陷”,他所怕的不只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而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改掉“奴性”,“不争”等劣根性是艰难的,而揭露国民性的疾痼,正是呼吸健全国民性格的生成。穿越死亡通道,直抵诞生驿站,选定死亡角度来关注中国人的民运是由于其一:鲁迅的进化伦思想,其二:尼采思想的影响;鲁迅不只重批判,尤重建树,“死”之内核恰恰是“生”之向往,诸多“死亡”中诞生的是完整的人格,是死亡,更是对现代人格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4.
鲁迅风是现代杂的一种独特流派,是指鲁迅、瞿秋白等人创作的鲁迅式的战斗杂。其风在“左联”时期已经形成,后经“孤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唐弢、巴人、聂绀弩等一大批杂作家的丰富与发展,进一步走向成熟。其主要特征是以讽刺、幽默的笔调,以形象化说理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批评和明批评。  相似文献   

5.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6.
1933年初,胡适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的主席,公然替政府当局掩饰罪责,指责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此后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了《王道诗话》和《“光明所到”》等一系列文章批评胡适。而台湾个别学者认为鲁迅是公报私仇。其实,通过史料的发掘和解读,可以发现,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揭示了某些自由知识分子宣扬的自由精神的虚妄性,揭示出在民族危机的时代,知识阶层思想层面出现的某些更为复杂的方面。其特点是在用“戏仿”的修辞手段和批评策略,在多重反讽中对胡适当时的某些行为及其隐含的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在第一篇文章中,鲁迅戏仿了胡适的“人权说”、“实验主义”和“鹦鹉对话”,并用诗话的形式对胡适替当局说话、压制民主的言行予以反讽。在第二篇文章中,鲁迅使用了三重戏仿的方式.对胡适关于北平监狱的调查进行颠倒性的讽喻,并对谁代表光明与谁维护黑暗作了有说服力的辩证.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8.
鲁迅生前,如果有人替他开一个“内销”“帽子”展览会的话,那是大有可观的:“世故老人”、“有闲阶级”、“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买办意识”、“调和论”,等等。这是“活在人间”的“一个常人”所交的“华盖运”。和尚交“华盖运”能成仙为佛。鲁迅小时拜的第一个师父是和尚,凭他这“小和尚”的身世、资历,死后  相似文献   

9.
对说不尽的阿Q还能说些什么呢?又怎私说呢?本文参照鲁迅有关论述,微观入手重读《阿Q正传》文本,试从发现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给定和支配阿Q性格系统的“阔”的“原型”出发,揭示阿Q性格系统建构的核心,针对以往研究中一些颇有代表性的相关结论,重新对“精神胜利汪”与“革命”及其关系进行新的定性,定位阐释,从而对阿Q典型系统整体及其之所以被说不尽的谜底给予新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鲁迅很少谈自己的创作,仅有几篇文章,其中的一篇就是《呐喊·自序》。这篇文章被鲁迅研究大师钱理群先生誉为“解读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提供了一个窥视鲁迅内在世界的难得的机会,一条鲁迅精神发展的明晰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一开始就提到“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从文章内容的表层来看他不能忘却的回忆是童…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对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语文教师来说,尽管入选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实在是很有限的,但他们却能自觉地用“鲁迅”为语文教学“补钙”,形成“鲁迅教学的批评化追求”。文章首先对“鲁迅教学”和“批评化追求”这两个概念作出界定,并在概念界定的过程中论述了这样做的原因;然后从运作策略上提出了榜样示范、学识积累、思路点拨和思维拓展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式设计。全文融理论阐述、经验总结和操作设计为一体,对鲁迅作品和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2.
内容深切、格式特别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特色:其内容之深,始于启蒙,却向人性深处延伸,隐寓和呼唤着一种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其格式特别,除了“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还有对传统的继承,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后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对文坛上或“左”或“右”的偏颇进行不懈地拨乱反正,使其文艺思想闪炼着哲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4.
谁都可以谈鲁迅,又谁都谈不好鲁迅。这是一个注定要受到质疑的论题,那我为什么还要和中学生谈鲁迅呢?因为我觉得小而言之,中学生绕不过鲁迅,大而言之所有的中国人,包括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都绕不过鲁迅,鲁迅已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永恒的存在。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如果能恰当地写点鲁迅,必然会使你作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增色很多。那如何谈鲁迅呢?  相似文献   

15.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了“求异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给鲁迅的文学创作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求异思维”在文化批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20.
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多年以前,鲁迅在他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震撼了中国大地。鲁迅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80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封建礼教已经被推翻,孩子本可以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