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那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自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不仅在我国各地民间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亦有所闻。洪洞县大槐树何以使中华儿女魂牵梦萦?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去追溯那扶老携幼,挥泪离乡的移民往事。  相似文献   

2.
明清以来徽州会社的兴盛有经济、信仰等多方面原因,这些会社的突出之处在于其祭祀和信仰特征,因此祭祀祖先、供奉人物或神灵在各种性质的会社中均极为普遍。然而徽州会社及其迎神活动的兴盛给社会风俗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平 《兰台世界》2013,(12):15-16
明清以来徽州会社的兴盛有经济、信仰等多方面原因,这些会社的突出之处在于其祭祀和信仰特征,因此祭祀祖先、供奉人物或神灵在各种性质的会社中均极为普遍.然而徽州会社及其迎神活动的兴盛给社会风俗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 一代义一代,这茸带泪的民谣已经传唱了整整600年.少小吟唱时,似乎从未体味出歌中散发出的那股背井离乡的苍凉味道,倒是胸中升腾着一种淡淡的、暖暖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5.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5,(6):112-116
《日书》简反映了汉代河西民众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择吉、杂占、巫术和祭祀都是这一信仰的具体表现行为,它凝结着河西民众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功利心态与信仰情怀。  相似文献   

6.
李琳  李英 《文化遗产》2013,(2):93-98
明清时期洞庭湖区民众崇信水神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普遍,至今湖区还有"大庙不离洞庭(王爷),小庙不离杨泗(将军)"的俗语。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杨泗将军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南宋时期洞庭湖区农民起义领袖杨么崇拜与民间道教水神——斩蛟龙杨泗将军的结合。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正是因为结合了洞庭湖区民众深为崇祀的杨么信仰,才得以在洞庭湖区盛极一时。洞庭湖区的杨么信仰在南宋时期就很兴盛,后来与民间道教水神杨泗将军信仰结合之后,在发展过程不断得到强化和神圣化。随着明清江汉流域水上交通的兴盛,以及移民对信仰的传播作用,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杨么信仰)在全国影响十分深远。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反映了明清时期洞庭湖区商品经济发展,水路运输日趋重要,民众为祈保水运平安而形成的建"杨泗庙"热,我们可以通过其演变考察水神信仰与洞庭湖区整个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宏艳 《兰台世界》2017,(11):84-87
在历代文献和诗歌文本中禹庙"梅梁"故事不断繁衍,萌芽于东汉,盛于宋元,明清以后渐稀,"梅梁"典故的传播地域主要在浙江。禹庙"梅梁化龙"俗信反映了宋代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信仰民俗。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多发的旱灾使得民众的丰收意愿不得已转向对神灵的崇拜与祭祀,而越地自古以来崇祀的民间文化也渗入到这一信仰之中。在与民间俗信的融合中,大禹完成了从圣王到治水英雄再到民间俗神的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8.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鹳窝。一代又一代 ,这首带泪的民谣已经传唱了整整 6 0 0年。少小吟唱时 ,似乎从未体味出歌中散发出的那股背井离乡的苍凉味道 ,倒是胸中升腾着一种淡淡的、温暖的归宿感。在时光的抚慰下 ,遥远的土地上传回了温馨的乡愁。萧瑟的冬日里 ,我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门进去 ,西南角几间低矮的平房引起了我的职业兴趣。一扇铁门醒目地刷写着四个碗口大的红字 :档案重地。走过去 ,档案室的招牌就钉在门眉的砖墙上。我突然想 :在这个盛产寻根故事的家园里 ,为何不从档案里寻找一些…  相似文献   

9.
樱井龍彦  陈爱国 《文化遗产》2010,(2):115-123,158
"文化遗产"是一个极具近代性的概念,它是由国家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公共机构来参与管理的。而另一方面,"民间信仰"是作为历史上延续着的传统而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未必是一个被国家所容纳的概念。由于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两极对立的概念,这导致"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这一主题是较难处理的。目前,在中国,为了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化,通过对民间信仰加以"登录化"及"整序化"等管制行为来去除其"迷信"部分,并把被认定为"传统文化"的部分加以有效的利用来使其遗产化。本文把已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丫髻山庙会和天津葛沽镇的天后宫作为事例,对如何看待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来表述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台阁,又名"抬阁",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妆扮型广场游艺表演,各地又有飘色、铁棍、扎故事、桌子戏、龙阁等称谓。在一木制台架上将儿童或优伶分数层固定在竖杆上,化妆打扮,扮演仙佛鬼神以及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图案背景装饰,由数人抬扛,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台阁产生于南宋,发展于明代,繁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几乎遍及全国,用于迎神赛社或节庆演出。台阁的出现与戏曲的形成几乎同步,从妆扮故事的特征,可间接证明南宋时期以妆扮为本质属性的戏曲艺术的形成及其影响。数十人捆绑式的表演,充分配合,高度协调,最能代表迎神赛社这种全民性狂欢活动的参与意识与群体理念。这种在共同信仰(地方保护神灵的崇拜)的旗帜下,在祈福禳灾的共同利益趋驱使下的捆绑式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极大的社区整合功能。此外,台阁集扮演、美术、装饰、杂技于一体,设计精巧、色彩绚丽、动感鲜明,极具观赏性,堪称广场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