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穆青 《青年记者》2017,(23):64-65
短视频迎合了年轻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 关于短视频,Social Beta(社会化商业网)的定义是:“短视频是一种视频长度以秒计,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与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由此可以看出,短视频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视频时长短,时间一般在1分钟以内;二是制作门槛低,即拍即传;三是社交属性强,主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我国军事新闻的宣传与报道主要依靠解放军报等传统媒体、解放军报手机客户端以及“军报记者”“中国军网”等微信公众平台.军事新闻报道宣传色彩浓、内容严肃、框架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与受众关系的建构与黏性.  相似文献   

2.
沈鲁  乔羽 《编辑之友》2023,(1):80-87
凭借知识内容的重组与改造,知识类短视频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边界感,塑造出全新的知识领域与文化空间。通过挖掘和拓展人的主体需求,知识类短视频将知识与社交相互融合,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场景内,激发了更广泛的社会连接。在全新的内容生产空间中,出现了知识文本形态祛魅化、知识传播秩序去中心化、叙事语态可视化的转向。同时,知识类短视频主要关注社会个体、社会互动与社会文化维度三方面的价值内涵,具体表现为促进知识普及、智慧共享与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3.
任雪梅 《视听》2023,(10):139-142
在全民创作短视频的时代,许多经典老歌借助短视频平台再次“翻红”。老歌“翻红”现象背后凸显的是短视频平台精准的算法推荐、亮点前置的叙述技巧、全民互动化和社交化的传播特征,而对于音乐的画面感、副歌的传唱度、记忆点、节奏的律动感等的重视是老歌再次“翻红”的内在因素。在肯定短视频平台为流行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背后已经出现的风险,例如魔性“神曲”的冲击以及公式化的音乐创作。这对处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下的大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崔保峰 《传媒》2024,(4):71-74
元宇宙技术催生出的基于虚实融生的“混合现实”空间形态,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具身空间沉浸传播、场景空间聚合传播、“超社会”空间社交传播等传播途径实现了全新的视觉译解路径,大幅提升了传播效能。但元宇宙空间下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消解、视觉沉浸中的“身份与入口”边界伦理、视觉传播中的数字安全挑战等风险因素需要被重视。数字化生存时代,处理好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对于基于微信平台的视频号来说,强社交属性对其视频化发展有一定限制,但它也具有差异化发展的可能。视频号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争取突破:开辟视频新闻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以直播营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高知识生产的“浓度”与“海拔”;打造适合老年用户的“新电视”与“新社交”;建构视频化的新生存空间。在视频化的方向下,平台还需要通过活动或“模因”的示范来推广产品,培育平台独有的文化基调与基因,在宏观上进行生态调节。  相似文献   

6.
郭晓真 《传媒》2019,(1):54-57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赋权为媒介生态带来了显著变化,其突出特征之一便是社交型短视频的迅速走红。社交型短视频平台以其“生活化、实时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情感、社交互动的方式。然而,社交型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氛围也催生了媒介依赖度极高的传播生态环境。在这种受众过度依赖媒介的新型传播生态环境中,精英文化的话语权逐渐被瓦解,娱乐性和非理性信息增多,受众的批判意识逐渐消解,受众的媒介素养也迎来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便是媒介、受众与社会三方系统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杨逐原 《东南传播》2022,(2):124-127
在技术、资本、时间和大众狂欢的作用下,短视频发展极为迅速,然而我国的不少短视频都处于靠网红来拼流量的阶段。事实上,短视频靠网红的“秀”来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然结束,因为短视频的投资红利期已经过去。在未来的发展中,短视频应该选择社交应用这一坦途,实现与用户及各个商家的“共振”,以此共创更多的价值,这是短视频发展的下一个风口。而要实现良好的“共振”效果,短视频平台就需要采取以下手段来运营:打造“共振”生态圈、筑牢“共振”基石、拓宽“共振”空间、构筑“共振”网络、勾起“共振”欲望。  相似文献   

8.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中,网络视频主播与受众同时以媒介化的身体进行着视觉交往与社交互动。网络视频主播以“面具”遮蔽身体,原本以“身体/面孔”作为中介的视觉关系被面具或者数字形象/皮肤遮蔽所阻断。身体的遮蔽一方面改变着网络社交情境的拟真性,作为社交主体的主播在重建着“自我”;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主播与受众之间双向的视觉关系,建立新的单向观看与凝视。本文以网络视频主播的身体遮蔽为研究对象,以面具遮蔽与数字遮蔽两种角度切入,辨析其内在的传播逻辑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些年,少数民族文化依托短视频进行广泛传播,逐步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文章基于场景传播理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传播现状。建构特色民族文化场景、搭建文化分享交互模式、呈现超日常视觉景观、形塑场景集体记忆路径的四维模式,正建构出三种场景创新传播策略:形塑固定时空场景、呈现特色时空场景、强化社交时空场景。  相似文献   

10.
数字时代社交短视频平台为舞蹈参与式传播提供了新生态。依据“爆款”舞蹈短视频形成的模仿拍摄、直接转发、评论讨论、点赞收藏等参与行为,已经成为新媒体用户参与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抖音平台中舞蹈短视频的采集与分析,体现出基于PGC创生和基于UGC复制变异两种传播路径,呈现出基于传播的社会交往以及基于算法的趣缘聚集两种特征。短视频平台改变了舞蹈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样态,重塑了舞蹈传播理念、机制和业态,为舞蹈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1.
吴月 《东南传播》2022,(2):128-131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造成了集体记忆素材库内容的急速膨胀和空前离散,极大地冲击了集体记忆建构的传统机制。在记忆符号与物质残片消失之前,美食短视频作为味觉记忆的集体表征,按照“集体记忆的形成—集体记忆的保存和传承—集体记忆的传播与结晶”的路径,在互联网场域中建构记忆之场,通过视听符号将味觉记忆转化为短视频影像,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家庭记忆、传统节日等仪式保存和传承城市集体记忆,在空间维度上建构城市群体成员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2.
曹曦晴  赵欢  卢纲 《新闻前哨》2023,(13):12-13
短视频持续升温,逐渐成为新一代社交流行语言,也成为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媒体形式。湖北广播电视台主动把握时与势,乘风而行,将发展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棋眼”,利用自己在视频制作方面的先天优势,助力短视频从粗放式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主流化、专业化、精致化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深耕创新化表达,带动内容迈向垂直化;通过技术与内容深融,推动内容生产转型变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寻短视频发展之道,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的“出圈”和“破局”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3.
夏仕欣 《新闻前哨》2023,(14):71-74
数字时代,短视频、直播等新型视觉媒介形态与现代记忆的构建紧密相连,在带给人类大批量、可检索等便利的同时,数字记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本文在简述斯蒂格勒三种记忆尤其第三记忆的基础上,以他的视角为窗口对当下文化工业化背景下的媒介记忆进行反思性批判。  相似文献   

14.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本文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探究抖音APP中京剧短视频的传播逻辑,认为传统文化在生产可供性下会引发内容的嬗变,在社交可供性下会产生共情场域,在移动可供性下会产生感知记忆。技术的加持增强扩大了京剧的传播力和传播范围,推动京剧艺术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民族志研究法,探讨在深度媒介化背景下,网民刷短视频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媒介实践意义。研究发现,当刷视频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媒介实践时,它有三重意义:首先,短视频媒介实践中的主体是“平台集体”,刷短视频颠覆了传统的文化制度对于终端接受的行为的设定,打破了“生产—文本—受众”的线性流程架构;其次,刷短视频的媒介实践表现为参与文化“,刷”手机的行为置于“观看”行为之前,表明这种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参与方式,选择变得更加自由。第三,刷短视频的连接行动本质就是交往实践,作为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分享短视频包含着评价模式。媒介实践的终极形态是文化实践,刷短视频这一媒介实践,改变的不仅是文化形态,更是人类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6.
邱立楠  顾倩莲 《中国编辑》2024,(4):84-89+96
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家园”。但随着短视频传播景观和新闻形态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活动的持续驯化和强劲规训,大量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在平台算法和流量利益驱动下,短视频内容生产在形式和内涵两个层面都悄然发生价值转向。而生产可供性与被技术赋权“激活”的用户、社交可供性与内容的“可见”、移动可供性与具身传播等三个维度,是不良短视频内容频发乱象的生产逻辑,给短视频带来庸俗化、理性话语被湮没、算法偏见消解短视频的新闻性等现实忧患,亟须补齐优质内容生产短板、矫正底层生产逻辑、祛魅流量分配机制与价值建构、强化平台审核规范,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营造合力,为网络空间注入清朗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显现出移动化、碎片化、视频化的特征,短视频同时具备了以上三种特征,并且短视频的传播速度快、容量大、覆盖面积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促进了短视频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网络社交的表达方式在原有文字、图片、语音的基础上,增加了视频模式,丰富了社交语言,其在...  相似文献   

18.
罗人杰 《视听》2023,(9):118-122
从媒介文本来看,美食短视频的视觉修辞体现在视点、视角、视域和蒙太奇上。视点提供一种纪实框架,特殊的视角和视域使烹饪仪式化;蒙太奇激发了视觉补偿;慢镜头则提供了时间维度的特写。从视觉文本来看,美食短视频的空间、时间、人物等视觉符号通过视觉修辞产生了额外意指并反作用于文本,提供丰富的文化解读。综合来看,美食短视频通过视觉修辞强化了身体性感知,同时构建了一个视觉景观,使视频文本在传达美食内容之外为观众提供想象依托与视觉享乐。  相似文献   

19.
胡颢琛  孙高峰 《新闻知识》2023,(1):14-20+92-93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健身作为维持和提升身体机能,保障人体健康的有效途径,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数字化时代,健身的形式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图景。短视频社交平台作为当今年轻人使用较多的新媒介形态,成为健身爱好者分享、交流健身信息的主要场所。本文以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的健身类博主为研究对象,从媒介化、再生产和资本等概念出发,剖析健身类博主在社交平台的日常健身实践。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健身博主的专业化成长路径;二是社交平台的“陌生人关系”为健身博主的“互联网展演”提供了匿名化的空间;三是健身博主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虚拟空间,使他们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盛毅韬 《新闻世界》2014,(7):187-188
短视频分享应用是当下流行的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社交应用,用户可以将手机拍摄的短视频发布到个人主页、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与好友分享。继文字、图片、语音之后,短视频分享成为移动社交领域的一股新潮流。短视频分享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