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梦莹  谈欣 《视听》2024,(4):133-137
社交媒体平台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下,成为重要的辟谣信息传播平台。从技术解释视角探究媒介可供性对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内在作用机理,探究媒介平台提供的可供性对辟谣效果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在辟谣过程中更好地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达到更好的效果。以媒介可供性和S-O-R模式为理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辟谣信息分享意愿的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508份有效问卷,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媒介灵活性、用户能动性、情感表达力、社交联结力、全天化推送五个具体维度下社交媒体平台对用户辟谣信息感知和对辟谣信息分享意愿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荣庭  尤丽娜  李珮 《出版广角》2023,(7):16-21+27
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检视VRM与数字出版生态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论潜能,进一步探索数字出版生态中“生产—社交—移动”分析路径,提出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应在生产可供性上积极扩展和繁荣内容生态,在社交可供性上形成社交化内容生态,在移动可供性上通过优化终端体验构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成的场景生态,以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媒介“社交化”背景下,社会化媒介融入日常生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人们的实践行为产生影响。本文以豆瓣APP为例,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分析用户与技术及用户间的互动,进而研究平台如何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和实践活动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豆瓣APP拓展了用户内容感知的方式,增强了其对平台的依赖,并通过圈层化交往实现了对用户的情感动员。  相似文献   

4.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5.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号”是一种非常态的社交媒体使用方式。本文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在探寻用户使用动机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发现“小号”的可供性具有三重面向:承载多面人设的可重置性、保障私密安全的可撤展性、缓解倦怠情绪的可离场性。用户根据对“小号”可供性的把握与适配,能够再次驯化社交媒体。主次账号兼用,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社交媒体使用中伴生的失调问题,也是用户积极发挥能动性从而善用传媒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短视频平台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本文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探究抖音APP中京剧短视频的传播逻辑,认为传统文化在生产可供性下会引发内容的嬗变,在社交可供性下会产生共情场域,在移动可供性下会产生感知记忆。技术的加持增强扩大了京剧的传播力和传播范围,推动京剧艺术走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元宇宙场景的想象是推动互联网形态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想象的可供性”视角,探讨了人与元宇宙场景中四个基本要素(数字替身、虚拟社交网络、虚拟经济、虚拟情境)之间的关系想象。数字替身被想象为能将人从现实世界中解放、虚拟社交网络被想象为数字替身之间能跨越空间实现面对面交流并建立新的社交关系、虚拟经济被想象为一个应与现实世界经济系统连通的全新经济空间、虚拟情境被想象为能给用户提供身心完全介入的沉浸式场景体验。本文从技术角度认为元宇宙实现还需要取决于VR硬件、产品形态、算法、市场接受程度等方面的突破,不能过度放大对元宇宙的想象,要防止非理性的炒作。  相似文献   

9.
燕道成  蒋青桃 《现代传播》2023,(12):127-136
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在平台垄断下历经了数据生产资料化、数据商品化和数据资本化的形态变化,平台与用户围绕数据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从媒介可供性来看,平台通过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以及可接入性横向连接终端用户、纵向拓展平台边界,最终形成数据垄断。用户则采取规避策略、寻求法律援助以对抗平台。在传播学可供性研究中,可供性往往被化约为技术的功能属性,因而难以逃离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基于吉布森的“关系”语境,可供性实际上是一种自为的、人与技术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人与技术彼此构成实质性的、可持续的影响。当出现数据垄断、用户反抗平台数据垄断这一互动情境,作为互动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可供性在未来可能表现为可删除、可隐身和可共享,进而构成媒介可供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0.
刘畅 《东南传播》2022,(11):1-4
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体验可供性等方面。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去分析从传媒到智媒过程中,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尽管新闻生产中有新的行动者入局,但人仍是重要的核心行动者。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新闻生产不仅要追求“智”,更要追求“质”,通过人机耦合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信息流广告是近年来移动广告市场崛起的新势力,国内信息流广告自微信朋友圈引入以来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用户对广告的点赞和评论也生发出一种新的社交景观。本文基于媒介可供性视角,以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为研究对象,聚焦于近几年话题热度较高的信息流广告案例中的评论,从传情、致意、协调、连接的角度,探析其在技术支持下社交可供性实现的可能性与特质。  相似文献   

12.
技术赋能之下数字阅读平台的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通过审视数字阅读平台中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的设计实践,具化了“文字—盘活内容生产”“圈层—增强情感体验”“场景—实现随需遂意”三组情境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内容传播池、延伸互动仪式链、建构数字生态圈三条数字阅读平台数智化纵深发展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研究共情互动作为一种建立在共通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能力,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积极效果的动因。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新媒体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共情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以期为主流媒体打造共情机制提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论,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数据来源,从内容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3个维度对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优化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社交付费日益普及的今天,会员制正在成为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中介。本文以交友类App为例,探究付费会员制如何塑造交友用户的差异化使用体验,进而形成基于“可见性”的差异化监视等级。通过平台漫游体验和访谈发现,交友平台掌握着用户社交数据的可及性规则和条件,通过将“可见性”商业化,平台一方面实现了付费销售的市场盈利,同时也在此过程中制造了基于不同可见性身份的监视可供性。“可见性”作为一门生意,有效地形塑了交友平台用户对于亲密关系和隐私关系的流动性、策略性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迭代升级给予媒介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并在社会互动中扮演多重角色。基于媒介可供性审视有声出版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回答有声出版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参照。从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探究有声出版平台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路径,指出有声出版平台转型升维需要在物质层面完善智能生态、强化人机协同中人的主体性,社交层面深化情感凝聚、增强用户身份认同感,移动层面加强场景融合,引领移动音频新“声”态,进而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内容提质增效,打造高质量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17.
张莉 《青年记者》2022,(23):70-72
超级编辑部是媒体深度融合中的新形态,本文借助可供性理论,对超级编辑部的技术、关系及产品可供性进行分析,尝试建构其可供性框架,对媒体深度融合下的超级编辑部功能、运行、未来图景展开探讨。本文认为,超级编辑部表达着未来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即不断拓展着人的感知、经验和思维。  相似文献   

18.
李琳熙 《编辑之友》2023,(10):29-34
不同于媒介进化论的单向演进思想,共同演化理论强调媒介生态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相互改变的双向因果关系。作为移动短视频平台TikTok的阅读社区标签,“#BookTok”不仅大幅提振了纸书市场的信心,更让阅读成为年轻读者的一项集体活动。文章从共同演化视角考察了这一新型阅读生态,发现读者对书的可供性的选择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在BookTok阅读社区的作用下,书的生产可供性得到加强,移动可供性减弱,而社交可供性则出现了从社交化阅读到社区化阅读的转向。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对进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VR数字出版进行了基于技术可供性理论视角的剖析,并结合了前VR时代XML数字出版技术的比较考察.认为从历时性的技术发展进程来看,目前的VR数字出版行业实践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是技术可供性走向成熟阶段的有益尝试.未来一段时间内VR数字出版可能会维持一种过渡状态,那么,向什么地方过渡?前面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才能过渡成功?这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认为,必须以一种适度化的技术应用方式推动VR数字出版的渐进式转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VR数字出版的转向可尝试向两个方向探索,于线下而言,可尝试构建VR体验化新型文化、阅读、娱乐空间;于线上而言,可尝试以VR严肃游戏出版为代表的新型VR出版产品形态.坚守精品内容、尝试跨界合作、版权多样开发、善用政府引导资金则是推动VR出版渐进式转向的可操作方式.对于VR数字出版来说,其转向可预见的终极目标是人工智能VR出版的产业形态,这将由技术可供性的成熟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梳理了当前媒介非使用研究中功能主义、后采纳行为和媒介抵抗等理论脉络的启示与不足,基于对微信朋友圈非使用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提出了“去联接—非联接”的概念框架,以强调技术可供性和用户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媒介非使用的重要性。研究从技术可供条件、用户能动角度对去联接和非联接进行辨析,并从意义建构和媒介反思性等方面探讨用户如何能动性地实践和合理化媒介非使用。研究发现技术可供性塑造了去联接和非联接的基础和可能性,而个体通过多样的和情境性的媒介非使用发挥能动性,在不同的生命情境里通过媒介非使用具现对社交媒介参与的反思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