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段艳蕊 《江苏教育》2023,(48):84-85
<正>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关键词,它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通俗地讲,就是关于量的感觉和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他们养成用定量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是其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数学活动是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过程,是学生量感的生发点和生长点。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适切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能有效培养他们的量感。  相似文献   

2.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一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学生若要建立关于长度的量感,则需对不同的长度单位形成直观的感知和认识,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在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创设无工具测量情境,代入量感初体验;增大无工具测量难度,加强量感直观体验;感受无工具测量发展史,促进量感感悟”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无工具测量的深度体验,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3.
“量感”是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具体、直观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4.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度量教学中需整体把握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整体推进中落实量感的培养。基于整体教学,教学中需重视单位表象建立,理解度量意义;重视单位换算体验,体悟度量方法;重视单位形成价值,渗透数学思想,在过程中逐步培育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5.
邹立坝 《天津教育》2023,(32):11-13
<正>量感是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缺乏量感问题,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制约了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程度制定可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精准把握度量的本质,让量感培养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6.
学生建立良好的量感,对形成与发展抽象能力、推理意识、应用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梳理结构、关联结构、拓展结构”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量感。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莉 《教书育人》2020,(3):57-57
"量感"是学生对"量"的感觉,也是学生对"量"的一种把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分析、多层体验、模仿迁移,从而让学生明晰量感、建立量感。通过让学生感受、体验"物体的量",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沿“使用工具重视操作体验,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少用工具重视思维体验,建立更多的质量标准;不用工具重视直觉体验,内化更多的质量标准”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直觉,助力其量感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与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息息相关,建立量感可以帮助学生用“定量”的意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量感素养的形成不像知识与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更需要让学生在度量活动中感知、体验、想象、推理,  相似文献   

11.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学生的量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进行计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一般按照“产生需求—理解意义—感知大小—生活应用”的流程展开教学。浓墨重彩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个单位”形成清晰的图式表象。然而每一个计量单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正>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以长度单位为例,阐述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一、多重感官体验二年级学生初学长度单位时,厘米是基本单位,米是衍生单位;但是到三年级学习毫米、分米、千米时,基本单位调整为米更合适。在基本计量单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五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量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启发学生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与思考。这一领域仍然是教学实践的盲点,教师对此缺乏结构化认知、体验式感悟和本质性理解。研究者基于教学实践探寻教学对策:厘清度量本质,强化度量意识,理解度量单位,掌握度量策略等,从而助力学生对量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15.
量感是数学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借助情境设计、实验组织、合作活动、实践探索、叠加尝试等学习手段,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量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中形成量感认知。“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度量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针对学生量感认知培养展开教程安排,以提升量感培养效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量感这一概念,将其归于核心素养之“数学的眼光”的范畴。“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内容是培养小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立足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关注学生量感的阶段性表现与进阶性发展,解读教材,设定目标,实施教学。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师》2021,(2):23-23
"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高频词,常见于度量领域。尽管关于"量感"一词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说法,但综观长期以来的实践摸索,可以确认无疑的是,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数感是学生对数的感知,是基于大量经验形成的思维直觉,是一种潜在的智能。因此,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当成核心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引入趣味情境,让学生在“看思”中形成数感;构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摆思”中建立数感;设计互助活动,让学生在“做思”中加强数感;依托问题探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展数感;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梳理中积累数感。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引导学生投入多角度、多层级的学习中,助力学生构建良好的数感基础,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陈玲 《理科爱好者》2023,(4):191-193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测量”及“常见的量”的教学,这些相关知识教学结束后常设有“填写合适的单位”这一类练习题,学生较高的错误率让教师瞠目结舌。“双减”背景下关注小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可视化习题的编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从多元素材入手,借助估测活动渗透思想方法,从而了解学生的量感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