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沛  王光远 《资源科学》2023,(11):2117-2129
【目的】数字经济是实现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融合和不断发展,赋予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新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实现”双碳“气候承诺的关键窗口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是实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方法】本文基于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及其中介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剔除直辖市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2)选取“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以多期DID模型评估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机制分析发现,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公众环境监督可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4)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更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中影响不显著,这主要与区域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关。【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型基础设...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4—2020年23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环境信息公开对减污降碳的直接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1)环境信息公开能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赢,具体而言,该制度使得试点城市污染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相对样本均值分别降低了25.5%和19.2%。(2)环境信息公开的降碳效应在资源型城市、强环境规制城市更为明显,且该效应随碳排放的水平提高呈边际递减趋势。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效应对不同城市则显现出相对普遍和稳定的特征。(3)绿色技术创新、政府财政支持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减污降碳的重要机制;(4)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减污降碳效应,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结论】本文准确识别了环境信息公开助力城市减污降碳的关键作用,为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强化协同减排行动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此,应进一步提升环境信息公开的深度与广度,设计特...  相似文献   

3.
陈晓红  张嘉敏  唐湘博 《资源科学》2022,44(12):2387-2398
工业是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的主要部门,也是国家推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主力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工业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并行多重调节模型分析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中国工业存在明显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即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当量减少的同时会显著促进碳排放量的减少;②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是影响协同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其中能源效率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正向调节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规模对协同效应呈负向调节效应;③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差异明显,不同调节因素对协同效应的影响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因素对各地区协同效应均产生较强的调节效果。最后,本文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升和区域差异化策略等方面提出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双碳”战略与数字经济的历史交汇期,依托数字化力量推动环境治理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意义凸显。【方法】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探讨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直接影响,并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分别探究了以产业结构升级、能源利用效率、生产工艺创新、环境规制为约束变量,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的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非线性效应。【结果】(1)在全国以及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正向的直接影响,且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分布特点。(2)数字技术在全国层面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产业结构升级高于门槛值、能源利用效率高于第二门槛值、生产工艺创新在第一门槛值和第二门槛值之间、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的推动作用更强。(3)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进行门槛效应检验,3个地区均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其中,除了在西部地区环境规制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表现为负向的非线性影响;各门槛变量高于门槛值时,数字技术对降碳减污协同增...  相似文献   

5.
狄乾斌  陈小龙  侯智文 《资源科学》2022,44(6):1155-1167
城市群是中国区域经济与绿色发展的主要承载形式,其战略地位与日俱增,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研究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是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演化机理,借助2010—2019年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结合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区域差异及空间联系强度;并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路径进行识别。结果表明:①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有序度呈显著增长趋势;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水平较低,系统处于不稳定、不协调的状态。②京津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度内部差异逐步减小,长三角内部差异基本保持稳定,珠三角内部差异波动较大。③京津冀和珠三角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度的网络密度和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高于长三角,空间联系强度等级较高。为此,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可以从政策、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通过做好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合作拓展等路径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6.
“双碳”目标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基因,科学降碳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理论模型阐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原生演化关系,以“波特假说”剖析降碳减排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双向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随着经济产出规模扩张,单位碳排放的经济贡献有所提升,而产业结构在低阶水平时,需要一定碳排放容忍度才能驱动结构升级。同时,CO2排放强度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调节效应具有较为复杂的动态演化规律,适度降碳约束能够撬动技术创新的最佳外延驱动力,而碳排放强度对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调节影响存在边际递减特征。此外,CO2排放强度的调节效应具有时空异质性,创新驱动力最佳的门槛阈值在经济产出维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顺势传导轨迹,而低强度CO2排放约束普遍更有利于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由此,“双碳”推行要科学研判、循序渐进,在降碳挤压、经济增长与创新驱动之间,寻求多维平衡和动态优化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张晗  孟佶贤 《资源科学》2022,44(9):1759-177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为系统性探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机制,本文聚焦于“两省五市”试点碳市场的政策差异性,利用2014—2020年市级数据,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就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而言,碳定价水平是影响碳市场碳减排效应的核心要素,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总体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②然而,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对碳减排具有碳价格的门槛效应,当碳价达到一定水平后,碳价才会通过碳交易对碳减排发挥显著作用;③就碳市场的约束机制而言,约束性政策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非交易环节,其中配额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显著,而监督、报告、核查政策(MRV)和惩罚政策尚未显现出对于碳减排的约束力。因此,为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建议引导碳市场形成能够反应碳减排成本的碳定价水平、尽快建立碳市场的最低限价制度、采取相对严格的碳配额核定方法等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创新,数字技术对电力行业实现减污降碳目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电力企业实现减污降碳目标备受关注。文章首先梳理分析了电力企业减污降碳中数字技术应用进展;然后揭示了现有数字技术应用于电力行业减污降碳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了物联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兴数字技术赋能电力企业减污降碳的方法路径及相应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选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外商投资等典型因素作为过渡变量,深入探讨能源转型对低碳发展的影响机制和作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能源转型政策的实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应变化的能源结构并缓解成本压力,但同时可能导致科研资金短缺和减污降碳流程简化等后果。(2)能源转型通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行业进入壁垒、产业转移和工业内部转型等维度影响产业结构,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每个产业的内部调整都会影响区域低碳发展水平。(3)能源转型在限制“高碳排放、高能耗”行业投资的同时,也激励了新的投资优惠政策和创新投资效应的形成,外商投资在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技术人才和工艺流程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欠发达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排放标准日益严格及行业园区化发展日渐成型,有毒有害污染物稳定达标与碳减排协同治理技术缺乏、末端无害化治理控制成本高等问题,开始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文章以工业行业的重大环境保护需求为导向,提出“工业生产全过程减污降碳”的方法策略及科学基础。通过控制方法协同、跨介质协同,以及多领域统筹、多要素统筹建模优化,将分子水平或微观水平上的基础科学创造性发现与工程研究开发直接联系起来,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新的科学支撑,为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和碳减排贡献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首要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阵痛期等“四期叠加”阶段,有必要深入探析绿色技术创新的碳解锁路径。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以2006—2020年我国30个省市(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和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度各地区碳锁定水平,并基于经济结构调整视角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解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要素结构优化机制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碳解锁效应,且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未拥有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地区对碳锁定的抑制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绿色技术创新促降碳锁定的有效机制,要素结构优化则起到遮掩效应;正式环境规制能够显著调节要素结构对碳锁定的中介作用,使其发挥积极的碳解锁效应;环境规制并非所有结构优化机制促降碳锁定的有效调节手段,正式环境规制有利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高效化和要素结构对碳锁定的促降作用,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解锁效应的认识,同时为地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丁学谦  吴群  刘向南  谈林沂  王健 《资源科学》2022,44(11):2233-2246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对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构建“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市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及耦合协调情况,并结合面板Tobit模型探究3个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6—2019年中国“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呈现“低发展水平、高耦合度、低协调度”的特点,3个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耦合度呈现曲折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总体上由失调衰退阶段向协调阶段转变。②3个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相对更高,绝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高水平耦合等级,但耦合协调度没有达到协调发展阶段。③经济实力、外部制度环境和金融规模对3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能力、环境规制、政府能力及金融效率则不利于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碳排放”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对助推3个系统的协同发展演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伟光  祝雅璐  顾光同 《资源科学》2021,43(10):2119-2129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碳市场以缓解气候变化问题和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碳市场的有效性不仅对于能否实现减排目标、有效降低减排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处于政策设计、基础建设和模拟运行阶段,由于碳交易是人为创设的市场,配额分配、惩罚、可抵消等政策制度对其有效性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本文基于我国7省市试点碳市场碳交易历史数据,首先构造指标体系,对试点碳市场有效性进行测度;然后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估计了政策制度因素差异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优化我国统一碳市场政策制度、从而提高碳市场有效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①2014—2018年,我国7省市试点碳市场有效性峰值在一年之中二、三季度出现。各试点碳市场有效性相差较大,其中,湖北碳市场有效性最高,而天津、重庆碳市场有效性较低。②相较于需求状况而言,目前碳市场的供给状况对碳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更大。从需求角度来看,控排企业数量、惩罚力度对有效性的影响较大;从供给角度来看,配额总量的影响作用较大。③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对碳市场有效性影响明显,尤其是三产比重。④地区可再生能源占比对碳市场有效性具有正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目前应重点完善配额发放模式、惩罚机制和逐步增加控排企业数量,以提高碳市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全国统一碳市场对于促进全国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各地低碳经济发展和实现碳强度与碳总量的双控目标意义重大。以广东碳市场为例进行探索:首先总结广东碳市场的实践经验,包括增大基准线法适用比例与提高基准线标准的碳强度控制和设置总量基准线与限制行业及区域排放的碳总量控制;然后重点分析广东碳市场运行中存在的6个问题,即顶层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无法保障碳配额的稀缺性、碳市场机制缺乏成本有效性、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的价格指导作用不明显、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碳履约中CCER项目比重偏低等;最后,结合广东碳市场与发达国家主要碳市场的实践,对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研究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耦合机制,为检测预警提供管理建议。【方法/过程】基于 复杂系统理论,探析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耦合机制,建立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并 选取实证案例验证耦合协调度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社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结果表明耦 合协调度与社会影响力呈正相关,可将事件类型分为三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政府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气候政策能够为碳减排做出贡献。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以“1+N”政策体系作为支撑,但尚缺乏可执行且具有约束力度的政策工具支撑。运用政策内容量化分析方法,按照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的政策工具分类方式,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四大排放领域对我国碳减排政策进行了二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和工业领域以环境型政策工具为主实施碳减排政策,建筑领域的碳减排政策高度倚赖需求型政策工具,交通领域的碳减排政策则以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并重。同时,我国碳减排政策工具在不同规制主体间的运用存在失衡,部分领域内部政策工具组合存在失衡或实施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最后,从坚持“能源生产端和消费端并重”,提高能源和工业领域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可执行度、提升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比例,研究制定建筑和交通领域碳减排的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7.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的碳生产率测算及空间特征,采用邻接、经济和地理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影响因素对碳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表明:从空间特征来看,我国碳生产率表现为“发达聚集,欠发达分散”的特征;从作用效果来看,城镇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对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碳生产率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和FDI对本地区碳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相邻地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作用大小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大,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小,FDI的抑制作用最大,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最小;从区域异质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的提升作用不显著;FDI在西部表现出负溢出效应。建议从完善外商政策、降低能源强度、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来助力碳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数据化赋能能源行业绿色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储能产业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坚力量正面临机遇与挑战,数字化如何助力产业碳中和成为研究热点。【方法/过程】基于碳中和视角分析了新型储能产业驱动力与困境,发现了储能产业发展的结症;通过阐明数字化与新型储能产业的融合机理,提出了云储能模式是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方向;通过设计新型储能产业与数字化耦合发展路径,构建了数据驱动产业发展的生态化模式。【结果/结论】提出碳中和视角下新型储能产业与数字化耦合发展具体建议,涉及新型储能产品销售和服务、政策制度和创新扶持方法、化学电池的碳轨迹监测和循环利用、源网荷储生态建设等方面,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提供多维度保障。【创新/局限】提出的数字化与新型储能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但具体实施落地方案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杨坤  汪万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1):80-87
生态效率作为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贯穿于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选取长三角地区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比较并分析区域协同创新、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演化情况。研究表明:长三角省域3个子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随时序演化跌宕起伏,阶段性明显,而空间分异更显著,呈现出由上海向四周递减规律;根据长三角不同地区的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可分为4种发展模式:系统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协同创新滞后型、产业结构滞后型及生态效率滞后型,同时生态效率与协同创新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失调严重制约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最后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