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学科性、情境性、协作性和融合性等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和特点,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并依据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实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陈新民 《教学月刊》2022,(11):23-26
历史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一个基于历史课程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能发挥学校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综合认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活动实施步骤包括:确定跨学科主题及学习目标;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设计并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强调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支撑。但是在实践中,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我国中小学生英语水平远低于其认知水平的问题,它凸显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导致学生“所说跟不上所想”,影响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育人功能的发挥。为有效开展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一方面,教师应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基础适当降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认知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架来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所需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理论上,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广大一线英语教师需要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从英语学科的本质出发,通过解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和特征,探索英语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并尝试提出设计实施策略,以确保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高质量进行。  相似文献   

5.
胡梁 《上海教育》2024,(10):64-65
<正>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被视为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入,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为老师们理解并开展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静怡 《福建教育》2023,(43):15-17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科学习相对应,旨在打破各个学科课程间的界限,在真实情境下,利用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建立多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教学置于学生真实而广阔的生活领域之中,在确定跨学科学习目标、构建跨学科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学习是“大课程”的产物,体现了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五大教学内容,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就是其中之一,体现了其在整个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与意义进行分析,着重探讨其具体实施的方法策略,更好地发挥跨学科融合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学习健康知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好课程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构建结构化知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以此形成高阶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适宜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本文以工程技术领域为例,构建了问题解决的三个阶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三个维度,并以学生的知识进阶为纽带,通过知识关联、知识重构、知识迁移等三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指向问题解决的双轴三阶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模型,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设计与活动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一、问题提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价值体现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成为发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必要学习方式[1]。目前,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多以问题为开端,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解决问题,侧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众所周知,提出问题是一切学科或科学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陆辰 《教育》2024,(2):76-78
<正>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语言能力的基础学科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它通过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则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促进其对其他学科领域的认知和理解。然而,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以社会资源、社会问题为整合跨学科资源的学习方法,其资源类型包括社会议题资源、社会实际情境与社会教育资源。它通过将社会情境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构建出跨学科环境,具有问题导向性、多视角性与群体实践性,通过设计“项目+问题”式主题,开展社区学科实践主题活动,建立社会资源与个体学科知识的互联,学生能够从社会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之一,指明了当下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只有以“易学”为导向的跨学科课堂教学,以“乐学”为支撑的跨学科主题活动,以“博学”为视野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才能实现多样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真正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明确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并理解教学应以项目或主题为载体,通过项目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解密玩具汉诺塔”为例,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主题学习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PBL教学法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探讨PBL教学法在中学生物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武当文化特色课程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联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融合知识,开阔眼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从武当山建筑探索古建筑美学”活动案例,具体分析如何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之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提出具备了充分的时代性与现实性,蕴含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学和育人改革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课程与生活结合的必然,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更是知识平民化与人才创新化的必然。科学合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强化主题统领,注重学科实践,关注协同教学,才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让学习回归真实生活,真正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课程关联,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基于此,文章以深圳市凤凰古村为例,开展了以“我的家在这里”为主题的项目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融合地理、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参加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历史学习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等问题。在探析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意涵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优化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点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等策略的实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层累”走向“素养积淀”。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要求学生以学科立场和跨学科立场为基础,全面把握主题的统筹作用;课程内容设计上要求呈现综合化、结构化的趋势;课程实施上要探索创新,积极与项目式学习、对话教学、情景化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岳静 《考试周刊》2024,(10):101-104
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是落实教育方针的必然。科学合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基于课程标准,明确预期目标;强化主题统领,提出关键问题;依托课题研究,整体设计活动;注重学科实践,深入探究体验;关注协同教学,组织有效评价,从而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