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全 《新闻前哨》2003,(1):45-45
21世纪的报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变报社传统用人机制,满足县市报对人才的需求,乐清日报社从1996年开始组建流动记者队伍。之所以冠名“流动”,是报社希望通过这支见习记者队伍的纵横驰骋,冲击一下僵化的传统用人体制,更快更多地获取本地新闻资源,增强报纸的活力。6年以来的实践证实了这一做法的可行性。“流动记者”的组建:大势所趋机遇成熟县市报处于最基层,一般发行量有限,广告源受地域性的限制,相对于大报,待遇等条件相对差一点,没有很强的吸引力,采编骨干容易跳槽。新闻院校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2.
队伍是事业的保证。确保县市报新闻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必要的流动,使这支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促进县市报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办好县市报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稳”与“动”是一对矛盾,是县市报队伍建设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没有队伍的相对稳定,县市报人走马灯似的调动,就谈不上县市报地方特色和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实施竞争战略的制胜法宝之一。县市报搞深度报道在人才、知识、经验等方面不如上级大报,深度报道的题材也受地区局限,这是个劣势,但县市报对地方的政策、情况熟悉,信息获取快,相比而言,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个优势。但客观情况是,一些县市报自身的深度报道往往较为薄弱,县市报记者习惯于采写一般的动态新闻和经验性新闻,不善于抓住深度报道的题材,新闻报道常常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传媒业发展迅速,电子传媒更是势如破竹,省级党报不断圈地扩容,他们在争夺市场、争夺受众的同时,也在争夺着编辑记者等媒体人才。这种竞争给地市党报带来了冲击,一些年轻、优秀的新闻人才向强势媒体、发达地区流动。尽管有少数地市报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人气聚集,但大部分地市报都出现了年轻优秀的新闻人才流失,报社发展后继乏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队伍是事业的保证。确保县市报新闻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必要的流动,使这支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促进县市报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办好县市报急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稳”与“动”是一对矛盾,是县市报队伍建设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没有队伍的相对稳定,县市报人走马灯似的调动,就谈不上县市报地方特色和风格的形成与延伸,也谈不上报纸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反之,县市报人没有必要的流动,长期铁板一块,死水一潭,不能新陈代谢,这支队伍就会缺乏生机与战斗力,同样不利于县市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力求达到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个报社的记者有短期行为,报纸要再上一个台阶,则非常困难。目前,县市报记者存在的短期行为,则又是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的重大因素。何以见得?一是“营养缺乏”多县市报从业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文化程度较低,业务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可以说是先天“营养”不足。再加上小报人员大多集编、采、组、校于一身,整天忙于出报,  相似文献   

7.
含“金”新闻及其产生的副作用,危及着新闻单位和记者的声誉,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研究。从整体上看,我们县市报的队伍是好的,为发展和繁荣县市报事业作出了贡献。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行为已经不可避免地侵袭和毒害我们队伍中的少数意志薄弱者,含“金”新闻也就应运而生。所谓含“金”新闻,系指以新闻稿件谋取金钱或物资的有偿新闻。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记者、编辑以采写或编辑的新闻稿件为筹码,向被报道单位(个人)要钱要物、或报销单据,或装修宿舍,或赞助出书,或低价购买俏货等等。含“金”新闻尽管在我们县市报是极少数,但它是  相似文献   

8.
何志武 《新闻界》2003,(1):14-15
新闻依记者而兴,记者因新闻而名。记者塑造了新闻,新闻又塑造了记者。如何利用新闻岗位加速记者成才并延长优秀记者在一线采访的新闻寿命,一直是新闻媒体苦苦探求的课题———一个涉及在新闻队伍内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竞争的质量及成功与否,因为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人才的竞争。一个严峻的现实:成熟记者纷纷“淡出”采访一线刚办了才几年的新兴报纸绝大多数记者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自不待言,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机关报记者队伍年轻化速度也越来越惊人。据笔者调查,在许多报社,…  相似文献   

9.
朱友好 《新闻实践》2012,(11):41-43
新闻工作者具备新闻发现力、表现力和影响力(简称“三力”),是出新闻好作品、好版面。提升报纸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县市报要提升新闻影响,增强其区域竞争力,必须把新闻人“三力”的培养作为报社的重要抓手。本文以瑞安日报新闻“三力”的探索和实践,来阐述县市报如何做好新闻“三力”培养的理念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底,海南日报开始探索一套适应报社新闻改革和适应新闻摄影人才选拔、培养的用人制度,率先推出“部聘摄影记者制”,将人才的选择、培养、使用同时进行,使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才脱颖而出。报业改革呼唤新的用人机制1.传统用人制度使摄影部成了“安置部”。过去海南日报摄影部在进人方面,基本上是“三部曲”,即领导拍板、人事部操作、摄影部使用。当时从事摄影工作的有9人,其中摄影部主任1人、副主任2人、摄影记者5人、暗房制作1人。这些人员中无一是学新闻专业的,更无一名本科生,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海南建省以来的10年中,报社…  相似文献   

11.
陈明明  马燕 《新闻通讯》2012,(11):41-43
今年4月28日,扬子晚报组建了首批跨部门的全媒体记者队伍,66名来自采访一线的记者正式上岗。这是扬子晚报向全媒体迈进的重要一步。新兴数字、网络等技术发展,使新闻信息传播模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这场变革中意识到,要在竞争中不落伍,并且求得长远的发展,必须以开放、创新、借鉴、融合的姿态.不断融入新媒体的优势。从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队伍的推出,到海南日报“全媒体中心”的组建。以及三晋都市报北方首张全媒体报纸的出版,无不说明“全媒体”已向我们扑面而来。由此,也引发我们对“全媒体记者”实践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一个报社的记者有短期行为,报纸要再上一个台阶,则非常困难。目前,县市报记者存在的短期行为,则又是影响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的重大因素。何以见得? 一是“营养缺乏”多县市报从业人员大多为“半路出家”,文化程度较低,业务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可以说是先天“营养”不足。再加上小报人员大多集编、采、组、校于一身,整天忙于出报,难得有时间读点书,学点理论,缺乏“补充”,就更显得“面黄肌瘦”了。现在,只是靠拚精力、熬时间,将积存的那点东西挖空掏净,以应付眼下的工作。说起来惭愧得很,县报记者有借书证的屈指可数,难得跑一趟图书馆,更谈不上自个掏钱买书来读  相似文献   

13.
经有关专家和领导组成的评审小组评定,随州日报社、天门日报社、大冶日报社、老河口日报社、仙桃日报社荣获全省第二届“先进县市报社”光荣称号,刘永国、朱耀荣等10人获得“湖北省县市报1998—1999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他们受到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记协的联合表彰。 同时,谷城日报社等10家报社被湖北省县市报研究会评为“湖北省十佳县市报社”,陈建文、孙洪涛等10人被评为“双十优编辑、记者”。全省第二届“先进县市报社”受表彰@后勤  相似文献   

14.
我们办报的人,天天编新闻,自己有没有新闻呢?说真的,我们衢州日报就冒出过一桩大新闻:青年记者严红枫参加“中国青年记者访日代表团”出访日本了。全国300多家地市报,这次只有他一人参加。这新闻一传开,大家都感到严红枫太幸运了。自1987年以来,严红枫的新闻作品年年获奖。其中《两位承包者失败的启示》获第三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通衢道上的丑闻》获第四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王普党”》获第五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郑重“声明”的背后》获1987年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平平淡淡最是真》获1991年浙江省教育好新闻奖……面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为适应地市报改版、扩版,许多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大学生,改善了采编队伍的专业结构,为采编一线带来了朝气和活力。应该说,年轻记者的成长、成才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加强学习能力、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增强自身的新闻技能,尽快成为新闻采编岗位上的骨干。  相似文献   

16.
颜士友 《传媒观察》2004,(10):58-59
近年来,为适应地市报改版、扩版,许多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大学生,改善了采编队伍的专业结构,为采编一线带来了朝气和活力。应该说,年轻记者的成长、成才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加强学习能力、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增强自身的新闻技能,尽快成为新闻采编岗位上的骨干。  相似文献   

17.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18.
县市报作为一种新闻媒介,在波澜壮阔的十年改革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它面向基层,接近群众,触及实际,党委、政府运用起来得心应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我国报界以其浓酽的乡土气息显示出盎盎生机。与县市报同期诞生的办报队伍,雄心勃勃,他们在小报上粘耕细作,育出了累累硕果。由于县市报受诸多条件的制约,编辑记者具备“多功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当一名称职的县报编辑记者,应当具备以下五个“须是”: 须是“诸子百家”。县市报因受地域限制信息源不广,发行量不大,加上办报条件差,一般部只是每周  相似文献   

19.
顾振华  达人 《新闻界》2000,(2):47-48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观点 ,“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人创造的。”在许多地市报中 ,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一家报纸大多数的获奖作品是由一部分骨干编辑、记者拿到的 ,大多数的广告创收是由一部分尖子人才完成的 ,这些骨干编辑、记者 ,这些尖子人才就是新闻单位的“关键人”。襄樊日报在努力创办一流报纸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采取激活“关键人”的办法推动报社的发展 ,进而造成全员竞争的氛围 ,以好的机制搅活“满池水” ,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着力造就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新闻队伍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着强…  相似文献   

20.
泌阳县有一支活跃的农民通讯员队伍,他们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的偏僻乡村,共有110多人。他们在辛勤劳动之余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件,或传播政策、经济信息,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家乡老少爷们亲切地称他们是“土记者”。泌阳县一直重视农民通讯员队伍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认为:农民通讯员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抽时间为新闻单位写稿,具有缺纸少笔、熬夜、采访难等各种困难,理应受到尊重、支持和关心。县委为报道成绩突出的“土记者”订了《新闻爱好者》或《新闻出版报》;县、乡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及时通知农民通讯员列席;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电视台经常将农民通讯员请到县城,互通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