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这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语文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堂要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欣赏、感悟、生活的乐园,让他们尽情感受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教学目标上要把握一个“度”字。所谓“度”是指在中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某一教学阶段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如何让学生做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好公民。围绕着这个教学目的,应对学生进行公民应有的 国家观念、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好公民。只有控制好“度”,才能使教学有落脚点,有归宿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一个“能”字。所谓“能”是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区别“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不错,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相联,与生活相通。这样,才能使课文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从中受到感悟,才能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要更新教学观念,就要建立新的教材观.建立新的教师观.建立新的学生观。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使学生有一个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真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更要引导学生欣赏祖国优秀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诗意.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能实现人本的回归--既是品读课文,也是品读人生.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诗意,更要教会学生诗意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加强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马香莲 《考试周刊》2013,(87):23-24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中的全面普及,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步得到了体现与实施。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现代地理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最终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其学习的能力,提高其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设计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在平时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得出一些体会。一、实现角色转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源于生活,教师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新课程教学,加强新课程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做新课程语文全面实施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10.
王瑜 《教育革新》2005,(2):27-27
新课程变思想政治为思想品德,使这门课程的目的更切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也使这门课程的目标更明确。因而做为新课程实施的教师应及时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冲破旧观念的束缚,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大胆创新,做好角色定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让他们在一种全新的教学氛围中生气勃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自己成长为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顺应国家“双减”方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上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有效的提高.“双减”政策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习负担,缓解学习压力,提升教学的质量.但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数学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双减”的目的.文章基于“双减”的大背景,深入剖析并探究了初中数学教学及评价,以期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林治胜 《师道》2010,(3):23-24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激发起锐意进取的内驱力。其中,情感因素是学生精神状态中最积极、最重要的部分。一个人的思想只有渗透了浓厚的情感,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旺盛的进取精神,引起学习方面积极的关注、记忆和思考,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种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怎么改才能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呢?我认为教者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思想,从“教”的位置上退后一步,加大课堂教学的开放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种做法。一、目标明确教师“要学生学什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适时地(课前、课中间或新课刚讲完)出具明确、适度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与教学目标比较差距的习惯,这样做不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益于…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入主人角色?如何能达到教学相长呢?首先,教师要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态度的教育,问题情景的创设和兴趣的激发,把学生引向学习目标,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迫切求知的积极心态投入学习。然后,变换点拨,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使课堂教学目标与方法和谐统一,反馈与矫正同步协调。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要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强化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后作业、课外阅读等多个环节中渗透生活内容、展现生活情境、整合生活元素、融通生活因子,把学生带进生活大课堂,不仅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更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的三大教育理念。它要求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才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在适应新教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如下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9.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有效地用好教材资源,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是达到“有效教学”目的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