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豪杰译”通常指日本明治时期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采取的翻译手段。然而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平安时期的《今昔物语集》及其汉语原典,则可以发现,早在平安时代日本就已经形成了对古汉语文献的“豪杰译”模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3.
张锦 《考试周刊》2015,(32):14-15
梁启超与蒋百里分别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翻译事业之先例》中几乎同时预见性地描述了中国翻译实践中翻译文体的历史沿革轨迹,即直译→意译→直译→直译加意译。二人的参照点不同,但异趣同归。本文认为这一预见性观点首先由梁氏提出,而蒋氏只是受到启发,换了一个参照点而已。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豪杰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旨在阐释“豪杰译”的定义,进而在格莱斯(Grice)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理论框架下探讨“豪杰译”的特殊性,最后分析其形成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英文译本有很多种,但是在众多译本中以杨宪益与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霍克斯和他的女婿闵福德合译的作品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本文摘取片段,运用言语行为的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两种译本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人物对话时的语用策略,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人物语言对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尚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01-103
一直以来,翻译研究者对于译本文体大多持否定态度,把译本文体等同于所谓的"翻译症"。本文对"翻译症"与"翻译体"作了区分,认为"翻译症"是寄生于译本文体这一肌体上的"毒瘤",需要彻底"摘除";"翻译体"既不同于源语,又不同于译语,是"第三类语言"。"翻译体"对于本民族文学语言的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8.
侯艳芳 《文教资料》2006,(22):140-141
科技英语的主要功能是客观传递信息,与其它文体相比较,有其自身的文体特殊性和相对性。因而科技文章的文体特点决定其“雅”的内涵,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翻译中“雅”译的原始含义。本文从科技英语文体特点入手,探讨科技翻译中如何体现“雅”。  相似文献   

9.
文体与翻译有天然的联系:文体学强调在一定的语言场合下选择最有效的方式,翻译研究也强调语言的得体性。科技翻译就要译得像科技文章,不但内容是科技的,遣词造句、文风墨气也是科技的。语篇的得体基于语段的得体,语段的得体基于词句的得体。翻译不可能脱离文体,实际上,得体与否正是译品高下的重要尺度之一。科技文体的语域种类繁多,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根据功能语言学情景语境三部分组成的概念框架(即语旨、语场和语式)将其分为两大类:专用科技文体和普通科技文体,并分析它们的基本文体特征。这样,既不会把普通科技文体(特别是科普文章)当作科技文体的代表,以偏概全;也不会只见专用科技文体(特别是专业文章),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10.
语相学虽为文体学的细枝末节,但语相突出现象却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很高,并往往伴随显著且重要的文体效果,因此不能被忽视。笔者对《小熊维尼·阿噗》两个译本中突出语相的翻译展开调查后,发现:译者对待突出语相常常缺乏意识和翻译策略,导致译文缺失了原文的文体效果。儿童文学的译者应该提高对其敏感度,在充分把握原文文体效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用正确的翻译策略将突出语相译出。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创建湘军使晚清军营风气为之一变,构成了晚清社会风尚渐变的史前镜像。恪“道”的文化品格、重在函商的沟通机制、私谊至上的组织安排和军功阶层的兴起使得晚清军营风气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2.
晚清在现代媒介基础上产生的报章体,存在的语言背景是八股文的废除与桐城派古文的统治地位。到了戊戌变法时期,报章的兴起成为当时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事件。以“报章体”为代表的文言发展,成为在现代媒介参与下,朝野的上下共同推动的全局性汉语书面语突破。其平易晓畅的浅近发展倾向,冲击了中国传统固有的语言文字格局。  相似文献   

13.
晚清翻译与"翻译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取对晚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严复、梁启超、林纾等三人的翻译,探讨其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权力关系和操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晚清翻译思想和实践的理解与阐释,也为"翻译的政治"理论提供近代中国语境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15.
开办新式学堂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借助清末兴学的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新式学堂发展成为自己宣传和组织革命的阵地,徐锡麟任教和兴办新式学堂的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最终,新式学堂演变为培育革命力量的基地和清末革命浪潮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6.
文廷式词具有苏轼、辛弃疾词超迈豪放、大胆创新的艺术风格。其思想内容既是作者忧国忧民、满腔热血的真情流露 ,也是晚清新旧两派激烈斗争的现实反映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深刻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7.
骈文从形成、繁荣到蜕变、复兴,一直受到各自时代文人的批评,即六朝至隋唐的反骈思潮与中唐、北宋反骈运动;宋代四六话对公牍骈文命意遣词、对偶隶事的探讨;清代学者对骈文文体特征、文统地位、发展流变规律等的全面总结。对这些骈文理论的研究,近百年来主要集中在隋、唐反骈思潮和清代骈散之争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开始对历代骈文理论作专题研究,注重从文本实践、学术思潮等方面来探讨骈文理论,骈文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晚清民初的翻译界推起了"白话文之风"。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不仅有效传播了东西方近现代的新思想、新文化和新观念,对中国社会文化转向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扩大了汉语的实质内容,促进了汉语词汇本身的更新。其中,词汇的新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言文的合一等,反映了近代文人学习西方文化、追求翻译语言变革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梁陈宫体诗之迅速发展期主要在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前后至陈至德元年之前(公元583年)的近60年中,当时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诗人众多、年龄结构合理。宫体诗变质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前后至陈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近10年之间。这时,诗体风格单一,曾有建树的诗人徐陵、沈炯、阴铿、张正见、顾野王等人已经谢世,但是,这近10年时间不能代表整个宫体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描述晚清时期对"短篇小说"的理解,考察当时短篇小说的状况。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此时的"短篇小说"已经开始与古代短篇小说分离,逐渐向新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