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它是一篇文言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有个俞伯牙结知音的故事。上大夫俞伯牙舟泊山崖,喜逢知音钟子期(是个樵夫)。次年俞伯牙赴约,钟子期亡故。结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叹道: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则故事  相似文献   

3.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动人故事。全文只有77个字,但背后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如何让学生透过文言文的深层解读和情境体验,使学生真切感受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堂实践中。我感受到“对比”是破解《伯牙绝弦》情感密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课文较短小,77个字,5句话,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之交的故事。这篇文言文明自如话,古今字义相差不大,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寓言小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中蕴含的"知音"文化为故事本身平添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也使得不少老师愿意并深入探究将其转换成课堂的教学价值。翻阅《辞海》,对"知音"一词的解释为:相传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  相似文献   

7.
<正>听了百家课堂中张宏老师《伯牙绝弦》一课,感触很深,是呀,"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伯牙为失友人而悲痛绝弦,被世人称作千古佳话。张老师的课设计独特,扎实有效,情意浓浓,让人回味无穷。【片段一】预习汇报识知音师:现在简单汇报一下你的预习所得。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有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它出自《列子》与《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8.
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文本解读:本课虽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就是向整个世界封闭心灵的大门。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不得不加倍承受失去的…  相似文献   

9.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动人故事。全文只有77个字,但背后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如何让学生透过文言文的深层解读和情境体验,使学生真切感受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在课堂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珍贵友情。王崧舟老师说:罗才军老师将《伯牙绝弦》分为五个文化节点,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还原故事的场景,再配以古文朗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笔者听了罗才军老师、钱峰老师、闫学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深受启示。  相似文献   

11.
邓燕萍 《福建教育》2006,(10A):32-33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闫老师教学《伯牙绝弦》一课,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闫老师对教材有深入独到的解读,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沉浸在“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的境界里,课堂如高山流水,曲韵悠长,发人深思,至今余音袅袅。现撷取两个片段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2.
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位很有名气的琴师叫俞伯牙。一次他在荒山的一座茅屋里弹琴,有一位打柴的樵夫叫钟子期的从门前经过,居然能从琴声中听出“巍巍的高山,潺潺的流水”。俞伯牙与钟子期交谈后,十分惊讶地说: “你就是我寻觅多年的知音啊!”从此,两人便成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痛苦极了,扯断琴弦,摔坏琴身,自那时起直到死去,他再也没有弹过琴。后来人们便把此曲命名为“高  相似文献   

13.
笔者有幸在一次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听名师讲课,对杭州名师闫学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印象最深。《伯牙绝弦》是一篇只有77字的短小古文,讲述了俞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老师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感悟交流,理解伯牙子期之间的情感历程,体会"真正的知音"的深刻内涵,并在  相似文献   

14.
(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11册,由闫学执教.)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zāi),峨(é)峨兮(xī)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pǐ)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似文献   

15.
黄俊敏 《课外阅读》2010,(12):107-108
小时候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知道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但对于钟子期为什么有那么高妙的欣赏音乐的水平,却总想不通,当然,更不知道音乐与文学的知音关系,直到长大,尤其是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后,才理解了音乐之美,明白了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鼓琴的伤痛,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音乐与成语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记载,春秋时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一次伯牙弹琴时,琴声时若高山,时若流水,只有钟子期能领会其中的含意。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知音其实就是人生中的鼓掌者. 古时,俞伯牙演奏《高山流水》,钟子期为之喝彩;于是,钟子期成了俞伯牙的知音,"高山流水"也就成为了一曲称颂知音的千载赞歌.  相似文献   

18.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魏晋时大名士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现存琴谱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19.
孙云 《语文知识》2003,(3):43-44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五大题的选文《话说知音》第二段第一句是: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  相似文献   

20.
《新作文》2003,(14)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