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王薇 《时代教育》2014,(11):172
本文主要谈论林纾前辈在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及其因素,并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受到翻译者自身的局限,是一种错译。"有意误译"是翻译者翻译时的一种策略、方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翻译时,词汇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译文的可读性,从五个方面剖析了汉英翻译中的词汇误译现象及其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5.
周晓春 《英语辅导》2011,(1):179-181
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不希望译文出错,然而翻译中的误译却相当常见。本文对因原文内容、文化因素、翻译原则等方面导致的误译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
论积极性误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误译分为积极性误译和消极性误译两类。积极性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韵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虽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等,但却能传达最为重要的信息。积极性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于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积极性误译;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由于英汉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  相似文献   

7.
尽管忠实是衡量翻译的的重要标准,然而由于两种语言在社会风俗、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彼此迥异,因此误译现象的存在极为普遍。误译分为有意识误译和无意识误译,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受母语的干扰常常出现语言和文化现象方面的无意识误译。本文介绍了误译的概念及分类,并用具体实例对英语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产生误译的原因进行细致地剖析,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翻译作品因其严重的漏译、误译以及删节填料屡遭批评,现代翻译界对林纾是否可以称为翻译家众说纷纭.本文从忠诚原则、诗化角度、误译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历史地位四个方面对林纾的误译进行了分析,并给予林译一个客观而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不希望译文出错,然而翻译中的误译却相当常见.本文对因原文内容、文化因素、翻译原则等方面导致的误译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0.
旅游对外宣传材料里含有较多的文化元素,翻译时最易因缺乏跨文化意识而导致误译。文章剖析了怀化旅游对外宣传材料中的英译文错误,文章认为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译者翻译时容易停留在移字过纸的功夫上,所以培养翻译的跨文化意识是做好旅游对外宣传材料翻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夏济安译作在译界享有较高声誉和地位,其中《古屋杂忆》的译文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存在失真和走样的地方.译文里存在两类的讹,一类是对译文产生荒唐或有害效果的无心之失,另一类则是译者明知故犯的有意之过.因此在研习名家译作时,我们要学会批判地继承,切忌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  相似文献   

12.
误译与改译在客观上都表现为译语文本与源于文本之间的差异性。从翻译过程来看,误译发生在解读源语文本阶段,是译者意欲避免却未能掌控的,是译者主体性未能得以充分发挥的体现。而改译则发生在再现源语语义阶段,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彭静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95-97,12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由此造成译者对原文文化理解不够准确或误解,从而产生欠额翻译、漏译或误译。另外,文化缺省还直接关系到译者的翻译策略制定。作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交际主体之一的译者必须思考应该制定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将许多对于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缺省因素合理地传递或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杨宪益夫妇的《儒林外史》英译本将为探讨文化缺省对原文文化理解和译者翻译策略制定的具体影响提供颇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优秀的海外电影被大量引入国内,但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却难尽人意,误译、乱译的现象屡见不鲜。电影片名的翻译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对文化预设缺乏了解、过度追求商业利润是造成误译、乱译的主要原因。以文化预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东西方文化预设的共享程度为基础,提出译者应当坚持“忠实性”或“叛逆性”的翻译原则,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以促进国与国之间影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5.
影视字幕翻译散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分析了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 ,产生扭曲原著的原因 ,剖析了种种误译的实例 ,指出培养良好译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学术著作的翻译中,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赞助人对译者与译本进行不同形式的严密操纵;同时,译者也通过对翻译对象与翻译方法的精心选择,引进新的理论观点与材料,某种程度上颠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朱光潜翻译黑格尔《美学》的坎坷历程与巨大成功,体现了处于边缘的美学著作的翻译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中心制约与边缘渗透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忠实性"始终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以及译者的独立主体意识等因素,翻译活动中的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文章以林纾和庞德的误读和误译个案为蓝本,根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并指出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积极意义,以期客观、理性地看待违背"忠实性"翻译标准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