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总结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八大热点领域,分别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生态旅游、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参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危机理论、旅游系统理论,并分别进行了简要的文献综述,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领域做了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和贵州开展全省旅游资源大普查,以铜仁市行政区内两区八县中的131处旅游地为研究样本,采用城市中心距离法等旅游计量地理学方法,定量研究铜仁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布局。铜仁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度假休闲和观光农业型旅游地表现为近城集中型,分布在0~60 km范围内;自然景观型旅游地呈现资源主导型的远城分散型,分布在60 km范围以外;历史古迹型旅游地呈现资源主导型的远城分散型,分布在80~120 km范围内。铜仁市划分为"三圈五带":江口核心圈、思南核心圈、万山核心圈;自然景观带,乌江峡谷带、农业休闲带,两条古迹追寻带。  相似文献   

3.
李飞 《科教文汇》2007,(12X):194-194,197
滨海旅游景区的评价是一项复杂工作,其内容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评价手段也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到目前为止,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各类旅游地及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很多,特别是结合一些具体个案进行实例研究的文章较多。笔者在总结旅游资源评价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景区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4.
滨海旅游景区的评价是一项复杂工作,其内容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评价手段也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到目前为止,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各类旅游地及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很多,特别是结合一些具体个案进行实例研究的文章较多.笔者在总结旅游资源评价的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旅游景区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5.
运用PSR模型,建构滨海城市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厦门市滨海城市旅游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0.4224,属较不安全水平;厦门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面临较大的资源压力;游客接待量过大给厦门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压力;生态环境状态不佳,海洋污染较严重;厦门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生态风险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响应能力较强。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6.
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依依  宋子千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11):2194-2201
作为一种系统化的制度安排,旅游生态补偿的目的在于将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产生的外部成本转化为对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激励,以调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旅游生态补偿成为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较为系统地梳理与评析了旅游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模式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研究内容。进而提出了补偿空间范围及其等级区划、补偿标准及其时空分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补偿机制及补偿绩效等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荣 《科学与管理》2007,27(4):49-50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不同类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具有很大的差异。对旅游者行为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其行为规律,从而对旅游区的规划、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滨海度假旅游者不同于其他目的地的旅游者,他们的旅游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这一特定旅游群体的研究,为滨海度假旅游区的规划、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等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增长。艾媒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55.4亿人次。在如此庞大的旅游客流量下,城市作为旅游客流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空间载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旅游空间结构不合理、旅游线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旅游地人满为患等多重矛盾。因此,利用多源大数据融合分析城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性,加强城市内部旅游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以广州市为例提出一种融合多源大数据的旅游流时空分布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作为旅游地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感知和态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学者的研究重视,成为测度旅游业对旅游地影响最常涉及的关键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1975-2015年国内外主要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总结,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研究认为:不同影响因素与居民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受发展阶段与条件的左右,需进一步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殊形态进行实证研究;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但鲜有理论构建,可在审视旅游现象的过程中,推动理论抽象与创新;需要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深入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旅游地形象是指公众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及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经营行为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由外显特征和内在精神两部分组成。旅游地形象对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资中旅游地的概况,并对资中县旅游地形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资中县旅游地形象进行了策划,这将对促进资中旅游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揭示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环境满意度和气候满意度对其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感知的影响,为探究环境和气候如何影响游客身心健康和恢复提供新的方向,并丰富学界对旅游情境下的环境恢复性感知的理解。本文以海滨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在海南省三亚市的大东海和亚龙湾收集游客对环境恢复性的感知状况和对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的满意度评价(N=527),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结构方程模型偏最小平方法(PLS_SEM)进行假设检验。研究发现:①环境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的5个维度(分别为:兼容、程度、心理逃离、物理远离和迷恋);②气候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环境恢复性感知的5个维度。因此,努力提高海滨旅游度假区游客对海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满意度,能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身心恢复潜力,并最终有助于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海岸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文章简要评述了电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态势和前沿科学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文章提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在应用层面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在基础研究层面部署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国家/国际层面的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甚至需要建设以"海岸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加强电微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利用新型微生物战略资源,有助于我国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韧性可为沿海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压力的复合风险提供新的理论源泉和分析视角,对保障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解析海岸带韧性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了以社会生态系统、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为支撑的海岸带韧性理论框架,比较了现有4类评价方法,进而厘清了要素型、过程型和复合型3类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阐...  相似文献   

15.
地理本性是指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在地理空间上的本质特征。从Krugman的两大地理本性到中国学者提出的三大地理本性,区位要素更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区域特性。本文将流动空间的活跃要素融入地理本性分析框架中,构建全新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和2016年3个年份的14个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分类提升建议。结果表明:①14个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均呈现增强趋势,但适应性指数增速趋缓。舟山、厦门、青岛适应性指数大幅增长,大连、三亚、秦皇岛、广州、上海、连云港增长较为明显,北海、天津、宁波、深圳、烟台增长缓慢。②各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指数具有明显差异性。三大地理本性要素中,对多数滨海城市而言,第一本性对旅游系统适应性影响最大,第二本性影响程度降低,第三本性影响程度扩大,充分反映旅游资源禀赋是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的根本支撑,创新要素等软实力正在成为适应能力增长的新动能。③基于旅游系统适应性结构可将滨海城市分为3类。第一本性适应能力存在短板时,需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围绕资源特性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丰富旅游线路;第二本性存在短板时则需完善旅游系统配套、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第三本性存在短板时则需更重视数字化、信息化等创新要素对旅游系统的助推,大力开发旅游新兴业态,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未来应统筹推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补齐适应性短板,为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16.
彭思羽 《大众科技》2014,(4):131-133
文章从休闲旅游业的演变和人们不断上升的新需求入手,针对我国休闲度假型酒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国家4A级温泉旅游度假景区-古象温泉度假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态势模型分析度假村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双核开发模式等相关理论,提出建设温泉文化、丰富营销手段、开发多样化度假型产品的创新经营管理对策,对提升地域性休闲度假型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广西休闲度假型酒店的开发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碳中和是关系到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1991—2021年间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7192篇国际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3778篇中国学者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研究热点冲积图、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等方面,揭示了国内外碳中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从时间脉络上看,国内外碳中和演进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91—2006年)、发展期(2007—2014年)和繁盛期(2015—2021年);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碳中和发文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碳中和研究爆发式增长,年发文量超1500篇。②从空间分布上看,碳中和研究地区和研究机构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美国、中国和英国等国家发文量较高,主要以高校和研究所为主。③从研究热点上看,围绕基础研究与动态监测评价、技术研发与应用、政策设计与路线图3个重大科学问题,碳中和研究主要从碳足迹、能源、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碳交易市场和全球治理等热点展开。④从关键词聚类上看,碳中和相关研究可以从个体、行业、国家3个层面聚类成4个主题:个体碳中和态度与行为、碳中和技术、碳市场与碳金融体系、政策引导与全球治理。本文对每个主题的内涵和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出碳中和的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骆永明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0):1133-1142
海岸带既是陆地向海洋延伸的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又是复杂、动态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也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的空间单元。文章分析了影响我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十大生态环境问题,并以国际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计划(LOICZ)及国际未来地球海岸计划(FEC)为背景综述了国际海岸带科学研究进展与趋势,同时简述了国内海岸带研究进展与差距,进而联系海岸带变化问题,探讨了我国海岸科学与沿海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思路、目标和内容,强调了全球变化影响和人类活动压力下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超越传统地理学和海洋学的范畴,基于海岸带自然与人文因素探讨性地提出了划分海岸带为"特征性核心带(最强作用带)—相邻带(较强作用带)—外围带(弱作用带)"的"三带"概念,指出海岸科学是一门研究海岸带自然属性及功能、陆海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叉性科学,是认识海岸带规律、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特色学科。  相似文献   

19.
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梅  邹统钎  金川 《资源科学》2013,35(12):2334-2343
本文通过对112篇较具代表性的国内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同时为我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国外遗产旅游资源管理的研究总体呈现跨学科、多视角,技术运用、案例多的趋势。除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益相关者管理等传统研究领域外,还拓展了遗产地旅游资源管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对遗产的影响、遗产管理全球准则本地化困境等新兴研究领域。近年来,学者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等遗产管理全球准则的合理性及适用性提出了许多质疑,世界遗产提名对旅游业的效果影响也引发学者们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基于气候舒适性视角的辽宁海岛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江智  李恒云 《资源科学》2012,34(5):981-987
近年来,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辽宁海岛旅游也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到前所有未有的重视。本文从气候舒适性的视角出发,利用全国各主要海岛群岛1971年-2000年的30年气象资料,采用评价气候舒适性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等评价指标,对辽宁长山群岛和全国其他6个主要海岛群岛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显示:①辽宁长山群岛的旅游气候最舒适期一般为5月-10月,较舒适期为4月,舒适期(包括较舒适)为7个月;②与全国其他主要海岛相比,辽宁海岛舒适期相对较短,冬季气候较差,但夏季气候舒适性具有明显优势;③根据海岛综合舒适度指数得分的年内分布和变化,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全国主要海岛群岛分为三类,分别为:夏季最适型,主要包括辽宁长山群岛、山东长岛群岛和浙江舟山群岛;春季、秋季最适型,主要包括海坛岛,江门上、下川岛和涠洲岛;冬季最适型,仅有海南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辽宁海岛旅游开发及发展提出了如下策略建议:①发挥夏季气候优势,打造中国海岛避暑胜地;②围绕避暑市场,全面拓展客源;③实施反季节旅游发展策略;④探索辽宁群岛共同发展模式,打造辽宁海岛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提升辽宁海岛旅游知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