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云南省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为依托,结合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其人口时空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借助正态QQ图等方法对人口密度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探索分析,以获取数据分布的初步信息;再采用函数拟合和交叉证实法确立云南省人口密度时间分布的变异函数模型(球状模型)及其相关参数;根据得到的球状模型,基于简单克里金对云南省人口密度进行插值分析。结果显示云南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的趋势不断增强,人口时空分布呈现以东西向为主线向南北方向扩张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采用人口密度和空间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对2000年以来青海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青海人口密度东高西低,分布极不均匀,以西宁为中心呈圈层式向西扩展。青海省人口密度分布存在着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存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2)青海省人口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但不均衡性稍有减弱,青海省的人口重心呈现出缓慢向西移动的趋势。青海省人口分布方向为"东北-西南"向,且人口分布格局进一步向西南方向缓慢集聚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自相关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揭示出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集聚及其变化的热点,对于人口的合理布局方案等政府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口密度是研究人口分布格局所使用的一个指标。然而以往的研究对人口密度的尺度效应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在对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的基础上,从统计特征、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格局三个方面分析人口密度在十种粒度下的异同,充分证明了人口密度尺度效应的存在,并基于景观指数确定了沈阳市人口分布研究的适宜尺度。本研究认为在使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来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格局时,学者们必须面对尺度效应、选择适宜尺度,并充分考虑数据来源的尺度、分析的尺度、结果表达的尺度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转换。  相似文献   

4.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随后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相关学者对此次疫情扩散趋势做了大量研究,但基于模型的估算普遍存在高估传染系数和感染人群的问题。基于此,利用大数据回溯新冠肺炎在全国扩散的趋势和传染系数,得出结论:(1)在扩散前期(2020年1月24号之前)武汉输出的人口是全国各城市(武汉除外)新冠肺炎扩散的主要威胁,之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与确诊病例数的关系逐渐增强,体现出本地传播的趋势;(2)利用SEIR模型拟合武汉和北京两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得出真实传播系数(R_0),揭示武汉的R0高于北京,考虑到人为控制因素,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9日两地的实际的R_0均大幅度下降。基于此,对疫情期间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建议,并从数据上论证了中国政府对于疫情扩散强有力的控制能力,对阻止国内及世界范围的疫情扩散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能够发掘和展现人口空间分布信息,有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基于GIS与RS技术,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整合多源影响因素获取人口空间分布影响贡献系数,遵循以乡镇级行政区域为控制单元,由控制单元内完整土地空间共同分配乡镇统计人口的原则,实现张家口市统计人口数1km×1km格网空间化。结果表明:空间化人口密度分布特征符合张家口人口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并随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与HSI指数、建设用地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桥西区、桥东区和宣化区,以及各乡镇的镇中心,大致分布在与HSI高值区、RDLS低值区和建设用地集中区。以乡镇级尺度为控制单元进行人口空间化,所得空间化结果的精度优于县级控制单元空间化结果,可为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川中紫色丘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与地形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邓欧平  周稀  黄萍萍  邓良基 《资源科学》2013,35(12):2434-2443
研究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对于养分管理和精准农业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用GIS技术结合地统计方法,研究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性,探讨坡位、坡度、坡向和坡形4个地形因子及其不同组合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养分均呈现中等变异;②土壤养分因子与高程、坡度、坡形呈负相关;与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呈正相关;③4个地形因子中,坡位、坡度及坡向对土壤养分分布具有强烈影响。坡位-坡度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与在坡位和坡度单个因子作用下趋于一致,但差异不显著。坡位-坡向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主要与坡向相关。坡度-坡向组合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随坡向变异明显,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则随坡度变异明显;④Kriging插值显示,有机质在中部丘顶部位含量最低,随坡位下降含量呈环状升高;碱解氮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北部;速效磷在空间分布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一条高含量带;而速效钾则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以中部三处丘顶含量最低,呈环状逐步向外增高。  相似文献   

7.
地面雨滴谱特征研究,对掌握云降水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提高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精度及评估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解决青海省多部激光雨滴谱仪数据批量处理、质量控制、微物理参数反演及滴谱拟合等实际需求,文章基于MATLAB开发环境,研发了由基础算法库和核心应用算法库构成为核心的青海省激光雨滴谱仪数据应用系统。系统具备雨滴形变订正、雨滴微物理参数反演、雨滴谱分布拟合、Z-R关系拟合、雨滴谱M-P分布函数拟合和Gamma分布函数拟合等功能,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为激光雨滴谱数据深度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口质量红利的关键时期,审视人口结构深刻变化下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推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1-2020年全国31个省份数据,旨在揭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演化态势与差异性事实,并通过QAP分析法综合考察人口结构即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人口密度和人口城镇化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依次递减态势。(2)从人口结构维度来看,人口城镇化的空间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区域科技创新差距,人力资本差距和人口密度差距对区域科技创新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从时空演变来看,人力资本对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负向影响在波动中呈现出扩大态势,人口城镇化对缩小区域科技创新差距一直发挥着正向作用,人口密度和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差距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内表现出异质性,人口城镇化、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分别是影响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差距的主要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支持下,文章选取株洲市24个乡镇为研究区。将居住建筑分为多层及以上房屋、低矮房屋和废弃房屋,采用最小二乘原理求出各乡镇各类型居住建筑的人口密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地形分布指数定量分析高程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公共设施与人口分布的空间依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人口分布的优势海拔高度为100m以下。(2)人口分布与政府、医疗机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公共设施的分布均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公共设施对人口的影响半径大约是1500 m。(3)人口分布与幼儿园存在最强的空间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地区植被盖度与居民点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素慧  贾绍凤  吕爱锋 《资源科学》2012,34(11):2045-2050
本文基于人口与环境相关联的地理视角,运用最大化合成法、缓冲区分析法,研究三江源地区植被分布与人口、居民点的关系。研究表明:①从大的空间尺度看,居民点主要分布在NDVI条件好的区域;NDVI条件差的区域,居民点分布较少;②在几十公里距离范围内,植被盖度与离居民点的距离的关系是:居民点密度大的地区,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加NDVI呈上升趋势;居民点密度居中的地区,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加NDVI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密度小的地区,NDVI与距离居民点远近没有明显相关关系;③对典型牧业居民点小尺度范围内人口分布与NDVI关系的研究发现,距居民点2km范围内,由于人类的放牧活动造成了植被的退化,NDVI较低;2~4km范围内,植被受人类放牧活动影响越来越小,随着距离的增加NDVI呈显著上升态势;4~10km范围内,因为自然条件的差异,NDVI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变小;④在1998年-2009年即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期间,NDVI总体上是上升的。  相似文献   

11.
孔凡婕  李晓兵  白云晓  李响  王宏 《资源科学》2016,38(6):1054-1064
陆地植被碳储量的定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碳平衡,为增汇减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河北省丰宁县为研究区,结合新型国产高分遥感影像GF-1 WFV 和2015年同步野外实测数据,分别建立基于植被指数的森林、灌丛和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一元曲线回归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反演模型计算地上生物量,进一步估算植被地上碳密度和碳储量,并结合GIS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森林和草地植被生物量有较好的反演精度,R2分别为0.528和0.777,基于RVI的指数方程是估算灌丛生物量最佳模型,R2为0.620;②研究区2015年8月森林、灌丛和草地地上植被碳密度估算值分别为55.406tC/hm2、3.304tC/hm2和0.533tC/hm2,碳储量分别为15.714TgC、1.016TgC和0.080TgC,除农田植被外,植被地上碳储量总量为16.810TgC,森林植被为主要碳库;③丰宁县植被碳密度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被地上碳库主要集中在海拔700~1500m之间。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准,探讨了县域尺度面向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选取的案例区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江西省永丰县。通过永丰县村镇建设特点及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的初步评判,建立了以土地、地质灾害、生态为主要限制因子的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判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了以行政村为基础单元的村镇建设适宜类型,测算了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两种情景下的全县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永丰县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79.77 km2和1838.68 km2,剔除重叠面积后为1838.94 km2,占全县面积的67.81%。②按照各村不适宜区面积、现状人口、村镇建设的情况,全县216个行政村可被分为生态保护重点村、种植业发展重点村、中心集聚重点村和其他村4大类。③当地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耕地种植业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分别为135.38万和140.10万人。④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140和200 m2测算,高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村镇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4.05万、60.04万和42.03万人;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4.61万、39.01万和27.31万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现行“双评价”技术指南的应用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撑,也可为永丰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村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绩效评估和环境效益问题,本文采用2000—2017年的16天合成的MOD13Q1密集时序NDVI数据,辅助以GF-2数据,反演和监测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FVC)变化;进而通过最大和平均植被覆盖度指标,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在生态输水条件下的生长和恢复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近20年来随着塔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和人工生态调水工程的推进,塔河下游植被恢复明显,最大植被覆盖度和平均植被覆盖度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0.01),高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3425.95 km2增加到2017年5486.52 km2,中植被覆盖区从2000年的6508.18 km2增加到2015年的7131.23 km2。在时间演化过程上,区域植被覆盖度上升变化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整个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2000—2005年快速上升,2006—2009年波动下降,和2010—2017年稳步上升)。在空间格局上,2000—2017年间FVC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河道两旁和河流的尾闾湿地,距离河道越近植被恢复越好,远离河道10 km FVC变化特征不显著(P>0.05)。结合下游生态输水数据分析表明,塔河下游植被恢复与输水量之间存在强依赖关系,且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存在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序LAI的地块尺度玉米长势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长势监测可为田间管理措施调整和农作物产量预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针对中国地块面积小的情况,本文采用中高分辨率的多源遥感影像Landsat-7 ETM+影像、Landsat-8 OLI影像、高分一号(GF-1)影像、HJ-1 A/B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针对目前过多依赖NDVI等易饱和植被指数的问题,研究中选择LAI为长势监测指标,并利用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反演LAI,以保证该指标的准确性;长势实时监测采用RPLAI、LVCI、MLVCI指标,从多个角度表征长势的实时监测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同时相GF-1影像和Landsat-8 OLI影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种影像在近红外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20、0.7339、0.7153。②基于PROSAIL模型可以反演得到高精度的LAI,基于时序LAI的玉米生长过程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二农场6月下旬玉米冠层LAI快速增加,7月底、8月初LAI达到最大,并持续一段时间,进入8月下旬后,LAI开始下降。③利用RPLAI、LVCI、MLVCI指标对研究区玉米长势实时监测的结果表明,与2011—2014年相比,2015年八五二农场玉米长势一般,研究区北部长势较好,南部区域长势较差。从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①同时相的Landsat-8 OLI影像与GF-1遥感影像,经过相对辐射定标后可以结合使用于农作物长势监测中;②利用PROSAIL模型反演时序LA,可用于地块尺度的农作物长势精细监测。  相似文献   

15.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张超  游珍 《资源科学》2016,38(11):2072-2081
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开发对城市实体空间布局、土地功能组合、国土空间秩序开发、引导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资源的三生功能视角出发,以宁波市为例,提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框架;运用GIS技术,采用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千层饼”方法,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估了宁波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从分类到综合,多尺度揭示了宁波市国土开发的建设适宜规模与开发潜力。研究表明:①2012年宁波市生态空间面积为5872.33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60.35%,主要分布在宁波南部宁象片区;生产空间面积为2442.34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25.10%,集中分布在宁波市中部与北部平原;生活空间面积为1415.78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14.55%,多集聚在宁波市核心六区;②宁波市不适宜城市建设空间居多,达5655.34km2,生态、生产与生活空间占比约为34∶9∶1;临界适宜城市建设空间居中,为2279.84km2,以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为主,二者占比约为2∶1;比较适宜空间为1526.71km2,以生产与生活空间为主,二者占比约为1∶2;一般适宜空间居后列,为268.56km2,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比约为2∶1∶13;③宁波市北部余慈与南部宁象板块开发潜力较大,未来可有序拓展开发空间;中心城区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较好,但开发历史悠久,开发潜力有限,未来开发宜以盘活存量,提高效率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溪  郭斌  陈忠升  史文娇 《资源科学》2018,40(11):2260-2269
不透水面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及时、精确地掌握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对城市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环胶州湾为例,基于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1年Landsat TM影像和2016年Landsat OLI影像,采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和决策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环胶州湾不透水面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本文提取的1990—2016年环胶州湾不透水面丰度与验证数据的决定系数R2均在0.70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均在16.70%以下。②环胶州湾不透水面面积由1990年的105.17km2增长到2016年的620.02km2,总的扩展方向为由南向北、向东和向西移动。③1990年城阳区成为辅助市区发展的重心,现由城阳区逐渐向黄岛区、崂山区、即墨区和胶州市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尺度地表短波净辐射(DNSSR)是大部分陆面过程模型、全球环流模型、陆-气交换过程模型和各种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能量平衡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匹配MODIS双星遥感观测和FLUXNET日尺度地面观测数据,筛选出包含18个自变量总计15531对的有效样本,利用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方法构建了日尺度DNSSR遥感反演模型,并利用地面实测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真实性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日尺度DNSSR遥感模型的偏差Bias为-0.1 W/m2,均方根误差RMSE为27.8 W/m2,决定系数R2为0.90,表现出良好的精度。基于此过程,得到MODIS双星反演的DNSSR全球分布结果,并与不同季节下再分析ERA5数据扩展得到的DNSSR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全球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且均与太阳能量随季节变化分布特点密切相关。为进一步证实验证的结果,将ERA5和地面站点实测数据作了进一步的对比,结果从侧面证实了本文构建的MODIS的DNSSR产品精度远高于ERA5的DNSSR,而且其产品空间分辨率也有了极大提升。研究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基于MODIS双星观测与机器学习的日尺度DNSSR反演模型具有反演精度高、空间分辨率高、具备时间连续性等优点,能够有效移植至其他气候资源的遥感反演。  相似文献   

18.
伊犁河谷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河谷坡地的土壤特性及其可蚀性对保护土地资源、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伊犁河谷典型区域127个调查点表层土壤的实地调查与取样分析,利用EPIC模型公式计算土壤可蚀性,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可蚀性的特征、探讨了土壤可蚀性与其他土壤特征因子间的关系以及土壤各特征因子的空间变化与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新开垦坡地增加了表层土壤水分、改善了土壤结构与质地,有助于减小土壤可蚀性;土壤理化性质随着海拔升高、由西南向东北明显改善,土壤可蚀性降低,质地更好的土壤有助吸水、保水与植被生长,进而降低土壤可蚀性;各土壤特性,包括土壤可蚀性,空间异质性在小尺度上总体较小,空间分布自相关程度多中等到高等。  相似文献   

19.
厘清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退耕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剖析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面积为27617.84 km2,年均退耕面积为1380.89 km2,退耕指数为10.27%,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和水域,占退耕总面积的75.20%。②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趋于山区集中,并由东北向西南扩展,低值集聚区趋于省际边缘、市区及周边地区集中分布,呈现向东北转移态势。③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坡向、海拔高程、生态工程数量、路网密度、年均降水量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生态管控面积比、城镇化水平、年均气温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本文结果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学推进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界定工业用地合理规模,明确合理、不合理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力,科学管控工业用地供给,本文从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供给追求经济增长的现实目标出发,对工业用地规模扩张进行考察,采用2001-2012年山东省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对各地级市工业用地规模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合理、不合理的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类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不合理的工业用地规模总体呈下降的趋势,由2001年的212.03 km2下降至2012年的100.74 km2;不合理工业用地规模占工业用地规模总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46.49%下降至2012年的9.19%;不合理工用地主要集中在山东省西部和南部地区;②合理的工业用地规模扩张主要源于经济、人口因素的驱动,不合理的工业用地扩张主要源于财税制度、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等制度因素的驱动;③ 调控工业用地规模应保证土地—资本配置关系处于合理区间,以财政及官员晋升考核制度改革为基础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