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全本注释”《曾国藩日记》,是近年来该书诸版本中流通量较大的一个版本。该版本配以必要的注释,本为方便读者。但由于参加整理、注释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致使注释中出现了不少错误,如长期不予指出,则势必误导读者。现以该书页码的先后顺序,逐一列出,并试加订正。  相似文献   

2.
《全唐诗外编》第四编《全唐诗续补遗》卷十补录杜牧诗七首、零句两联,除《九华山》一首外,皆属《全唐诗》已收者:《滕王阁》,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杜牧集四《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文字稍有异。《金隆怀古》,非杜牧诗,见《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三许浑集六,又见于许浑《丁卯集》卷上,文字稍有异。《秋浦》,为《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集一《池州送孟迟先辈》的第六十七至第八十句,文字无异。  相似文献   

3.
《聊斋》遣词用句常有出典,小说涉及的人名、地名也多非虚构,注释《聊斋》不能想当然或望文生义。小说中一些看似信手拈来的词语,实际上蕴涵深刻,读者只有明白它们的出处,才能够充分涵泳体味其中的雅趣,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今人注释《聊斋》从解析词语出典到深度诠释,应当全面细致,指出作者写作中可能有所疏漏的地方,也许这才有助于读者深入细致地阅读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直是全国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首选课本,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经过多次修订再版,日臻完善。但是教材中的注释尚有值得商榷部分。本文将一、二册中的注释有待商榷的部分提出浅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元稹诗集注释错误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中的注释,时有错误或不确者存在.针对"人物"类、"物象"类两种类型的注释错误,择其具有代表性者,进行逐一考辨与订正,并就导致其错误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有利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王引之《经传释词》在虚词训释上的创造性工作从四个方面予以简要论述:1.对虚词注释形式的改进;2.对虚词词例的挖掘;3.对包含虚词的特殊句法的探索;4.对虚词晦义误释的发明。此外,还指出了《释词》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用汉语注释、英语注释和英汉注释三种方式对同一篇文章中的生词加以注释,考察注释方式对高中生在阅读中附带习得生词并保持有关记忆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 ,典籍注释传意的历时性以及注释主体理解与表达的主观性是影响注释传意客观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泛的阅读可以引起词汇量的扩大。而对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进行注释是促进词汇附带习得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注释使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词,起到了提高意识和输入强化的作用。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注释语言、注释形式和注释模型对词汇的附带习得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11.
在唐五代到北宋的词体演进过程中,李煜词的变化引起后代研究者的注意,王国维甚至认为其词一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是,李煜词并没有发生质变,其创作者身份仍是贵族。实际上,李煜词在词学史上的变化并没有被强调学养的宋人肯定与学习。只是到了词学昌盛的明清时期,因李煜的遭际与其词之凄艳绝美,日渐得到时人肯定与赞誉。  相似文献   

12.
在璀璨耀目的唐诗中 ,寄夫诗是很有特色的。透过这些诗篇 ,让我们了解到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唐代妇女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多以四句为"一解",与一支乐曲相配。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仍用旧题,但篇幅往往加长,显然不能与一支乐曲相配。据《乐府诗集》所载,仔细考察此类长篇乐府诗,大多四句换一韵,故可推测换韵与乐曲相关。也就是说,以一支乐曲的反复演奏而将歌词唱完,这一情形与"联章"体制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中唐诗人王建的百余首<宫词>,就内容而言,具有客观批判精神,包含一定的隐喻意义,就形式而言,作了用七绝组诗叙写宫庭生活这同一题材的尝试,风格独特,表现手法高妙,因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曹魏时期的乐府诗歌以文人创作为主,它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并注入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入世热情。这些诗歌的内容大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寄托鲜明的现实关怀;二是抒发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志;三是表达生命有限的焦虑和建功立业的紧迫感;四是抒发感世伤己的不平之气。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白话讽喻诗的语言风格极为相似,应是杜甫对王梵志诗歌的有意模仿.结合王维诗歌中的"梵志体"题注,再以杜诗为佐证,可以判定王梵志应生活在初唐时期,其白话诗对杜甫、王维等盛唐诗人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的67首作品中,以山为题和写山的有30多首.山,是毛泽东诗词的重要题材,也是毛泽东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毛泽东诗词中的山,已经是人格化了的山,隐喻着他志存高远的博大胸怀,冲破一切网罗的叛逆性格,奔放豪迈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诡丽奇谲的浪漫气质,勇往直前的超越情怀.通过对毛泽东诗词中"山"的内涵的发掘,我们可看到毛泽东光彩夺目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属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宦游文人的作品,它上承汉乐府、下启建安文学,从主题、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显现了其过渡性所在。《古诗十九首》是社会动荡、价值观念体系崩溃的文人心声的抒情载体,特殊的情感心理开拓了后代的"寒士悲秋"、"闺妇伤春"的文学典型范式。哲理性的加强以及更加关注自我、人生的特点,与后来的"建安风骨"相应和;抒情性的加强和五言诗模式的形成是它形式与表现的过渡性特征。因此《古诗十九首》具有不同于此前、此后的诗歌而又与之相关联的过渡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汤华泉 《池州学院学报》2011,25(2):15-20,84
古今不少学者在李白年谱和李白诗文笺注中给李白一些作品作了编年,特别是詹锳还撰写出了编年专著《李白诗文系年》,确定了李白在安徽写作的大部分诗文的时地。但是各家也都有一些疏漏,在时间、地点上颇有出入。本文在全面研读李白作品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李白在安徽所写诗文的时地重新进行了编定。  相似文献   

20.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3,(1):50-52,83
《送童子下山》,是唐代释地藏于九华山所作的一首名诗,《全唐诗》、《九华山志》、《中国历代名僧诗选》等典籍,均有收录。文章对释地藏卓锡九华的年份和此诗所作的时间,力所能及地予以详细钩沉与确定;对《送童子下山》具体的诗由、浓馥的诗情、绵绵的诗意一一予以赏析;对地藏"普渡众生"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给予阐发与褒扬;对诗中充溢着的博爱情愫和关爱下一代的伦理道德,予以充分揭示。概括出《送童子下山》诗,给今天的文明社会和人,激发出精神上的深沉反思,在人格、伦理、道德上带来了美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