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2.
张勇 《现代语文》2006,(8):18-19
由于唐朝统治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各种宗教皆可流传。其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当属佛教。佛教是外来宗教,自魏晋六朝以来广为流传。它否定了人的享受欲念,视人生为痛苦,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天国。这种思想投合了现实中痛苦不堪的人的心理。因为自汉末至唐初,一直战乱不断,信佛的人剧增,再加上统治的大力扶持,形成了寺院广布,僧尼众多的局面,难怪杜牧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至唐,由于统治的爱好和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鼓舞佛道发展势力,广建寺院。  相似文献   

3.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4.
徽县竹林寺石窟窟龛及造像在陇南及徽县境内现存石窟寺中至为古朴。从窟龛及造像特征看,竹林寺石窟具有北魏时期特点。竹林寺石窟曾遭北魏太武帝"灭佛"之浩劫。从历史地理及佛教遗迹的分布看,竹林寺石窟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窟形(如单身佛龛)及造像与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北朝至隋唐间窟龛及造像风格相近。综合多种相关因素推断,竹林寺石窟当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北魏早期。  相似文献   

5.
北魏宦官主持参与的佛教寺院建设和造像工程主要有三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其他工程;立僧尼寺。他们修建寺庙并不完全出于宗教目的,更主要是政治目的;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决定其在寺庙修建中的特殊地位,致使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宦官们在建筑、规划和雕刻等方面的特长,为其扮演将作大匠角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佛寺是佛教僧尼及其教徒供奉佛祖、进行修持并且居住的住所和建筑。佛寺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是在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然而“寺”这个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国货”。在我国秦汉时期,有“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等,然而这时的“寺”却是指官署的。大理寺掌管刑狱,太常寺掌管礼乐郊庙、社稷(古代“社”是土神,  相似文献   

7.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据文献记载为北魏时期尼寺的附属石窟.2014至2018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对鲁班窑石窟进行维修、保护的同时,进行了考古调查.该石窟现存三座洞窟,窟内雕刻风化严重,但雕刻内容仍可辨析.根据该石窟的现存遗迹以及出土遗物可判断其为统一规划、设计的皇家石窟寺.鲁班窑石窟对于研究北魏平城地区石窟寺的布局、兴衰,北魏佛教艺术的特征以及"云冈模式"对我国石窟寺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虎头寺义邑造像的文化特征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魏洛阳地区佛教石窟中,虎头寺属于典型的民间义邑造像。由于碑记关键内容一直未辨认出来,致使其研究工作难以深入进行。立足于实地考察,较为完整地著录出碑文,从而得以全面把握该石窟的文化特征,解决了石窟开凿时间、造像形制、洞窟名称等问题;厘清了其义邑联合造像基本情况,尤其是发现了开凿该石窟的匠人吕僧空的名字,这在北魏洛阳石窟中还为第一次。以上诸点为北魏洛阳地区佛教发展情况和石窟建造情况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9.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10.
自北宋天圣九年(1038)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起到西夏宝义二年(1227)西夏末帝李睍被杀,西夏共存在190年。在这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佛教一直是西夏所崇奉的宗教,拥有国教的地位。在西夏王朝中期,尽管执政者企图提倡儒家学说来抑制佛教势力的过分膨胀,但这种政策的执行是短暂的,也是无力的。从西夏王朝建立到灭亡,佛教对这个政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能与西夏特殊的国情,以及西夏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西夏王朝存在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疾病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再加上多次对外战争,使得西夏国力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稳定统治,统治者需要佛教,同时普通民众也需要佛教的精神慰藉,所以在整个西夏王朝统治时期佛教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一佛教,这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工具,在西汉末年就已传入中国.它一开始就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东汉初年,统治阶级的当权者,更派人去天竺(印度)学习佛经.但是,由于两汉时期正值儒学"独尊",所以佛教这种外来宗教,仍处于"世人学士多讥毁之"的困境之中.当时统治阶级的主要力量还是用在加强儒学的统治地位上,而对于佛教并没有用过多的力量加以提倡.如在东汉时期的太学生和儒林之中就很少有信奉佛教的,东汉朝廷还下令不许一般人民出家作僧尼,一直到东汉后期,信奉佛教的人还多是那些希图托庇于神灵以维持其统治或假借宗教进行自我陶醉的宫廷贵族和少数官僚地主分子.  相似文献   

12.
华亭石拱寺石窟自从被发现后,有过零星的报道和资料的发表,但却没有系统的考古调查,所以一直不为研究者注意.该石窟寺自北魏创建,北周、隋增建,之后基本无新的开凿活动,但所遗留的北朝洞窟及其造像是研究北朝时期陇山周围佛教以及历史、交通等方面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流行.前燕幕容皝统治时期,佛教便已传入辽西地区.后燕时,佛教僧侣与上层统治者关系日益密切,并开始参与国家军政大事.辽西地区现存的北魏时期的石窟、佛塔就凸显出这一时代背景.到了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北魏时期的佛塔进行了翻修,出土的墓志中保留了当时辽西地区佛教居士的礼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辽西佛教对东北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句丽与渤海国的佛教都间接或直接受其影响.文章主要以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来探讨三燕至隋唐时期辽西地区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相似文献   

14.
北魏平城时期佛教的复兴与北魏士大夫居士关系极为密切,在宗教信仰上他们与帝王找到了一个新的结合点,形成以皇室为中心,以士大夫为群体的居士团体;他们是平城时期佛教复兴的赞助人,幕后人。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佛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唐代高宗、武后及武周时期,佛教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极为盛行。那么,这一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与武则天的政治统治之间有没有关系呢?本文从武则天与净土僧尼的交往、武则天时期的净土造像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武则天时期净土信仰的流行,既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武则天的扶持和政治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南北朝时期僧尼、佛寺统计表材料2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又有白徒(非正式僧人),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养女皆服罗纨。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畜奴婢。婢唯著青布衣,僧尼皆令蔬食(种蔬菜和粮食)。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相似文献   

17.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佛教在全国有着重要地位,但事实究竟如何?本文通对当时敦煌僧尼人口与全国其他地区僧尼人口的比较,来探讨敦煌佛教在全国的真实地位,并分析造成人们对当时敦煌佛教在全国地位认识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焦作市郊墙南村的几位农民,在公元1839年的一次耕作中,挖掘出一通《山阳令苟祖欢造像碑》,使藏梅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1840年出版的《修武县志》上。经该志编纂者的考证,认为藏梅寺创建于后魏(也称北魏)年间。但后魏王朝享国149年,藏梅寺究竟建于何时,仍是未解之谜。笔者通过对后魏王朝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官制、宗教的研究分析,认为藏梅寺建于后魏后期的延昌年间(512-515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柔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六世纪中叶。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时期,正是柔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拓跋鲜卑的“重心南向”,使得柔然族有可能尽占“匈奴故地”,获得大漠南北这一广阔的活动场所。公元四○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柔然主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直至公元五五二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被新兴的突厥族击灭止。柔然政权存在时间(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存在时间(公元386——534年)大体相当。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只有柔然能与北魏相匹敌,故二者既时相攻战,又时相和好。本文拟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唐武宗会昌年间,唐王朝一步步展开了对佛教的打击。结果.全国大部分寺院被毁,众多僧尼被迫还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