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与心理学本土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的母体是跨文化心理学,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个体或群体在城乡两种亚文化背景下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以获得文化学和心理学两方面的意义。区域心理学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系统的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历史区域、地理区域、文化区域、生态区域生活的民众在文化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了很大差异,研究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和区域心理学是心理学本土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心理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重视文化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但两者的文化意识却存在很大差异.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重视文化与心理相互构建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文化与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较多关注由文化适应给个体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问题,近些年来,研究者较多关注多元文化经验对于个体的积极价值。从对多元文化经验的界定出发,讨论了多元文化经验对于个体创造性的提高、对文化信息加工的认知复杂性以及文化智力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了多元文化经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明晰多元文化经验的界定,深入探讨多元文化经验在心理幸福感、工作或学习绩效等方面的积极价值,深化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国内学者可关注多元文化经验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留学生等多元文化个体的积极价值,从而为多元文化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按照比较教育学、比较经济学、比较文学等学科概念的定义,跨文化心理学应该称为比较心理学,可是,早在20世纪初,比较心理学这个概念就被心理学家用来指人和动物的心理比较研究。于是,不同国别、种族、民族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就被称呼为跨文化心理学。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引进跨文化心理学之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跨文化心理学,开展西方心理学理论在中国不同民族的检验,随后开始国内不同民族儿童发展心理的比较研究。再后来,就出现了不同宗教信仰人群的心理比较研究。新世纪以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的心理比较研究逐步展开。开展这些研究,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除了生物遗传因素之外,文化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特征的重要变量。而且文化与心理特别是人格之间相互作用。我们把新扩展的这些领域称为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区域跨文化心理学、年龄跨文化心理学、性别跨文化心理学、阶层跨文化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文化适应研究已经成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阐述了文化适应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定义,并且分析了文化适应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模型,最后就文化适应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体现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县域文化与居民性格研究既是本土心理学的课题,也是跨文化心理学的课题,更是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课题,在本土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尚未成熟的背景下,使用跨文化心理学概念框架是一个有益的选择。采用田野工作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使用背景变量、过程变量、心理变量的实验心理学概念,区分生态学背景变量、社会政治背景变量;生物适应变量(包括包括生态影响、生物传递)、文化适应变量(文化传递、社会化和濡化);可见行为变量、推论行为变量的心理变量等概念。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了张掖甘州文化类型与居民性格特质及其关系,进而进行了县域文化与性格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文化认同和自尊的关系,强烈安全的民族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理论则重视个体在文化认同发展中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化差异、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既要检验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对象,拓展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现出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8.
文化休克是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后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它是跨文化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高校新生入学后的适应过程,是典型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必然遭遇“文化休克”。从关注大学生因为异源文化而引起的“文化休克”现象入手,对文化休克进行了心理学解释,探讨了它的症状及负面影响,并提出高校重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是走出休克、走向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健康观念、典型的精神障碍在不同文化族群中的表现及其与特定文化的关系,民族的、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整合于现代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的尝试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健康的积极品质已超越生理而进入了心理和社会生活领域;在社会文化取向的医学人类学发展的带动下,关注文化和个体行为两个变量关系的跨文化心理学,也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切入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哲学倾向,描述了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特征,从二语习得的研究角度指出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我和谐是人的心理、身体和人格三者和谐的统一,它具有时代性、相对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和谐的至高境界.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中蕴涵着关于自我和谐的种种解说和沉思,如儒家文化中正心诚意的修身观、道家文化中顺其自然的养生观、佛家文化中因缘果报的自律观等,都有特别的借鉴意义.在市场经济时代,自我和谐的调控作用反映在社会进步的诸多方面,其对文明建设的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个体职业生涯的可持性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文化资本为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文化资本贯穿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全部过程,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再生产是实现个体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日渐形成,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明对话日益重要.个体如何在现代多元文化境遇下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不仅关涉到个体自身的社会化与安身立命,而且也关涉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从文化认同视角研究当代个体生成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家庭文化资本是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是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性情、气质、兴趣取向、文化氛围、处事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具体包括体制化资本、客观化资本和具体化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对个体一生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在对个体文化程度、学习环境、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上.因此必须丰富家庭文化资本,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概括和凝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微观层面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具体道德要求.该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一脉相承,与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国家公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相辅相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和价值“源点”,是衔接和贯通社会中观层面的价值导向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政治理想的必要条件,是统一和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乡土教材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载体,本身就具有明显的文化功能. 而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运行过程必须要符合个体的心理活动原理才能达到目标,所以,乡土教材文化功能运行就具有了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特点. 因此,可以从教育人类学的视野分析乡土教材文化功能运行的认知原理、情感原理和社会认同原理,以及个体的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7.
食为民之天,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各自地形、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透过不同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的碰撞与融合,使中西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与促进。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和英雄的故事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 ,而这种“个体中心”实际上是由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演变而来。一种试图超越现实的否定机制———“自我否定”融入个体之中 ,使得希腊神话里的诸神和英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 ,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忽视对于成为"劳动者"的文化认同的培养。而无论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还是以个体更高文化价值观为中心的劳动教育,其核心目的都在于"育人"。换言之,培养"劳动者"也是个体成人的现实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劳动者也即个体成人的过程。为此,我们要从个体成人的意义上来分析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而个体成人是人不断超越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存在的历程,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劳动教育的文化之维不仅包括以劳动文化作为个体成人的价值指引,也包括以劳动教育指向个体文化性的存在。同时,以个体文化性成人为旨归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向教化性的劳动教育实践:在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上要树立个体"作为劳动者"的文化价值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提升个体的文化—精神境界为鹄;在劳动教育的具体展开途径中要汲取各种优秀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青年作家黄青松的小说集《坐床》集中对花桥这个地方性文化价值系统中无处不在的隐性暴力进行了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个体生命与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的认同与背离的内在紧张关系,以及在这种地方性价值系统中个体的艰难突围和在传统价值系统崩溃之后现代性价值建构中出现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价值关怀缺失等文化问题。由此,黄青松的写作具有了一种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胸襟、气度和使命感,同时也彰显了其写作在今天这个文化剧变的社会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