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现代思潮下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出现了理想信仰的世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精神世界的不断"宅"化等异化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的社会导致价值观的物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主体选择的盲目化。超越当前青年学生的精神生活,必须重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主体的自觉能力。  相似文献   

2.
培养研究生党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把握“党员”、“青年”、“研究生”3个关键词。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素质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要求是:个人理想与社会进步方向一致;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多方面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作为研究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更高要求是:有科学精神,学术上要有专业特长;有批判意识,思想上引领社会思潮;有创新精神,实践中勇于探索。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以谁为价值主体,为该价值主体谋求什么价值,以什么标准为尺度衡量其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化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价值主体的合理化选择。以个人和社会为主体并以个人为主。二是价值理想的合理化追求。社会层面追求社会政治认同、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生态和谐;个人层面追求个人物质和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三是价值标准的合理化定位。根本标准与具体标准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内容越发丰富,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进入人们的精神领域,从思想层面左右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国梦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的产物,要实现中国梦,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导作用势在必行。本文将结合中国梦视野下,人们社会信仰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加强信仰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人格培养、健康成长。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更显重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信仰生成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的维度来看,信仰作为道德生成的内在基础为个体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价值尺度和恒久动力。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道德为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往往自觉地趋向于信仰。从现实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切实发挥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作用,不仅应为大众提供精神生活层面上的“终级关怀”,而且应提供社会制度层面上的“次级关怀”,更应提供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初级关怀”。由此,必须把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精神信仰及其方式的哲学透视与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和价值实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精神信仰及其方式也必然呈现多元化的倾向。但其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宗教为基本方式,以信神为基本特征的信仰;二是以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理性与非理性三大关系为基本方式的合理的、科学的信仰;三是以盲目的、伪科学的迷信为基本方式的信仰。所以,社会转型期人生哲学的研究要倡导积极理性与高尚信仰的结合,维护两者必要的合力与张力,以造就人们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和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社会根源及其扭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表现有:道德理想目标的丧失和道德失范,道德情感的麻木、困惑、缺失,道德生活动力的欠缺或扭曲和道德人格分裂等。道德信仰危机的社会根源包括德行与幸福的严重背离,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其所引起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人们道德信仰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道德信仰政治化的后果等。扭转道德信仰危机的措施包括建立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建立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一致社会制度.正确对待个人自我利益追求与道德信仰的关系,加强科学的人生观教育等。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缺失、理想淡化、价值偏差、生存迷茫等"去圣化"倾向。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问题、教育失真、学校道德教育的去实践化、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是青年学生"去圣化"的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力度以及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能有效扭转青年学生的去圣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网络社会新阶段背景下的新特点、新任务影响并改变着青年的生活状态和存在方式。他们在追求自由个性与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受到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萌发了功利化的思想,表现在学业功利化、消费功利化、社交功利化、婚恋功利化及择业功利化等方面,并在网络社会市场化、流变性、碎片化的特性下形成了一定的功利化风险。深刻认识新时代网络社会体现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特征,利用好网络社会对青年信仰产生的重要导向作用,是化解青年信仰功利风险,推动青年更好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延平 《教育研究》2006,27(3):35-38
教育与生命共存并互相印证。人的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生命本体的教育坚持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生命,反思“非生命化”教育对人生命的漠视,关注生命整体和人的生命全程是生命本体教育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2.
高校生命教育实践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大学生轻生事件偶有发生,这与高校生命教育缺失密切相关。生命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全文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行为等向度分析了国内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误区及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验的日常生活和抽象的理想生活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生活世界”的两种取向,由此带来了教学在回归生活世界中的两个误区。要走出误区,就必须在把握马克思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重视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陈文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144-146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充分展示个性,不断提升个人的价值和地位。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因而应当始终贯穿着生命的意识,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我们的学校,应该为学生这一生命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教育成为放飞学生生命的绿洲。  相似文献   

15.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代表哲学理论的两种倾向,前用形式说明质料,后以质料解说形式。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生活唯物主义,它是世界观而不是哲学,它的目的是促进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生活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植根干生活,又超越干生活,那么如何建构生活化的大课堂,呈现现实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参与生活,开展体悟学习,能够实现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的不断加深,高校发生的大学生生命危机事件逐年增加,尽管比率不高,但负面效应却很大。因此,了解高校的生命危机现象,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建立科学的生命危机管理及处置机制,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高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校园内漠视、苛待甚至摧残生命的现象日趋严重,究其原因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本文从中职德育课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入手,着重阐述了德育课实施生命教育的具体构想,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实在性时间与虚幻性时间的对照 ,构成了王安忆《长恨歌》独特的时间景观 ,造成了无奈与苍凉的审美效果。王安忆也正是在时间的旷野与刹那里 ,参透了生命与存在的意义与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