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3.
当丑被引入美学领域时就成为美学上的丑,即审丑。审丑的美学理论在理论界虽没有定论,但一直以来始终作为现代派创作的理论依据和象征。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的美学视角开始转轨,文本中大量运用西方现代派的审丑理论是其长篇小说的显著特点,《高老庄》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我们选取审丑美学理论其中的一个方面——“美丑并存”来解读《高老庄》,以期进一步解读贾平凹。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对于人的生命本原的崇拜是与八十年代中期文学对人的重新思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对血腥、污秽的玩味则体现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学对于传统关于人性的理想观念的消解。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和“审丑意识”充分地体现了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5.
强化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现代接受美学“走向读者”“空白论”等重要的理论支点,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实践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启示。基于此,我们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理论思考。“走向学生”,确立主体意识接受美学与其他各美学流派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把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确立了读者主体性原则。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前西德的姚斯认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  相似文献   

6.
张学梦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在于他有哲人的理性深度,诗人的浪漫情怀,文人的精神气质,学人的严谨风范。他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博大的人文情怀、诚挚的爱国精神、广阔的全球眼光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以及历史的走向,表现出一个现代诗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7.
“九叶”诗人群体之所以形成得益于上海包容的广阔胸怀、开放的现代视野,有着近代以来不断发展积淀的丰厚文化土壤。上海为他们提供了创作活动的艺术园地。相近的美学追求使他们互相吸引、互相认同,同时诗人群体在受到批判和辩驳中加速凝聚起来。他们敢于在不自由的环境中坚持自由创作、在论争中坚持自己的诗学理想和审美判断,还因为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他们所具备的民主文化意识也与上海的文化精神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人的栖居是建立在诗的基础上的。”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而“荷尔德林步入其诗人生涯以后,他的全部诗作都是还乡”。诗使我们回到故乡。而童年与故乡是相互缠绕的。故乡之所以是故乡,是因为童年时我们栖居于那里,是童年的生活使我们早期的栖居地成为我们的故乡。而童年又是故  相似文献   

9.
梁宗岱对于中国现代汉诗最大的贡献在于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汉诗创作与理论探索,以及他对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大力介绍。在他的诗学思想中,对纯诗理论的引进和阐发、诗人比较和对于新诗格律化问题的研究,都带有积极的比较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是一位真正有哲学意识的诗人,西方现代意识和荒原意识对诗人的诗歌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的逃避情感而追求智性凝聚的诗,正渗透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他的现代诗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述了他小处智慧,大处茫然的生之迷茫和对现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金发作为五四诗坛的异军,最早将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来。他给中国文坛开启了一种别开生面的现代性视野,冲击了传统审美习惯,但又在创作中走向歧路,成为晦涩诗的始作俑者。本文通过分析他诗歌的象征主义主题和“审丑”的美学倾向,力图对李金发的诗歌做一番现代性阐释。  相似文献   

12.
美育的实质是对于生命的自觉意识的培育,审美能力的培育,实际上就是对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能力的培育。审美能力的动力因素是审美期待,审美所使用的方法因素是普通的形象思维和艺术思维的结合。审美期待的生成不但在于审美,而且还在于审丑。培育审丑审美能力的途径不仅要通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而且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持,归根结底,是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3.
清代杰出的文论家、诗人袁枚说过:“人但知杜少陵每饭不忘君,而不知其于友朋、弟妹、夫妻、儿女间,何在不一往情深耶!”(《随园诗话》卷十二)的确,杜诗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外,还在于它蕴含着浓重的怀亲情思,这种情思体现为诗人对妻子、儿女、弟妹的复杂心态.现分三个层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是贵族世家的后裔,又是位“赫赫有名的大隐”,被奉为“隐逸诗人.”《陶渊明集》现存诗文一百四十二篇,有诗、辞赋、记传赞述、疏祭等体.其作品之所以为后人吟咏不休,根本就在于他的诗文有着永恒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陶渊明纵身涡旋中,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创作,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作为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隐逸诗人而泽被后人.同时,作为集儒道精神为一体的典范诗人,实则是魏晋时期的一大文化实绩,他以变通的智慧树立了一种典型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曹圣龙 《教育家》2004,(1):98-99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是生而自由的,他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是自己的主人。这种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多年来,当我们习惯性地美化、神化教师职业时,却忽视了为现代教师人格的塑造注入新的营养。  相似文献   

16.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17.
孟颖 《华章》2011,(34)
本文是以20世纪30年代针对韩国现实问题而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诗人尹东柱诗中所体现出的故乡意识为对象进行考察的.尹东柱作为诗人开始文学创作的时期由于正是残酷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所以面对现实他将民族的悲痛化为自身的痛楚并直视了殖民时期祖国的现实.在尹东柱诗中出现的“故乡意识”已将个人经历赋予社会性,并将其还原到国家性的、历史性的层面而最终归结为理想的故乡.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中国农民的新要求,在“入世”新形势下,培育农民现代意识的重点在于:求知意识、理想人格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其方式应以典型示范和自我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19.
张平德 《教育艺术》2005,(10):22-23
“优秀的学生倒不在于他的优秀成绩,而在于他的优秀思维.”(杨振宁),而优秀思维的培养更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相似文献   

20.
南朝诗人鲍照以其突出的乐府诗创作成就在“元嘉三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乐府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其中挽歌、游仙类乐府诗蕴涵着独特的美学特征,是诗人强烈的个体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