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把看来与普通市民没有直接关系的重大新闻题材,写成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具有贴近性的热点新闻报道?我认为须把握两点:一是“硬”题材从“软”处着手报道;二是大题材从“小”处切入采写。  相似文献   

2.
基层记者,譬如地区报纸的驻县记者,常常感叹舞台过于狭小,无缘采写大新闻、好新闻。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基层记者之所以写不出大新闻、好新闻,除了地域限制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内因。身处基层的记者要想写出大新闻、好新闻,关键要提高自身的政冶和业务素质,增强新闻敏感性,提高识别新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4.
卢剑利 《新闻知识》2001,(12):44-45
我采写的消息《西部开发让在外老陕返乡挣大钱》继荣获1999年度陕西新闻奖一等奖和陕西日报社社级好新闻一等奖后,又荣获了年度中国晚报新闻奖三等奖。不少同行问我,这一区区小稿何以有如此"能量"?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多次获奖,不仅得益于记者敏锐的 新闻洞察力,更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个大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就新闻报道角度而言,西部大开发好比一片汪洋大海,需要报道的方方面面的东西很多,但如何能从这片汪洋大海里,捕捉到一些鲜活东西来,并非易事。但通过对这篇稿件的采写,使我更加意识到,做为一名记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深入展开.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该如何落实、如何定位、如何在报道上出新出彩?本文从电视新闻记者在“走转改”中要注意把握的着力点进行分析,提出电视新闻记者在“走转改”中要深入基层,当好记录者、参与者、发现者、推动者,采写出“接地气、有底气、有灵气”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你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你的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走转改",不是一种任务、一种号召。它是新闻工作者一种责任、一种态度、一种需求。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是来自一时之功,而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深入践行"走转改"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如何沉下去,静下心来,采写出有用、耐读、感人的新闻,苏州日报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7.
"说"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出现的一种新闻表现方式,该方法使传受双方形成信息和情感上更好的交流,是对传统新闻播报方式的挑战。如何"说"好新闻,提高节目质量就成为主持人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度、时、效"的角度,以交通广播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交通广播新闻报道把握"度、时、效"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的把握"度、时、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于推动交通广播新闻报道模式改革和创新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写新闻,经常涉及纪实新闻.案件经常成为新闻采写对象,新闻界习惯地称呼为"警方报道""警方报道"如何报道--案件如何纪实--如何纪实得好而精彩?一次"警方报道"对我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者,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者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 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雷鸣剑 《军事记者》2004,(11):25-27
在新闻界,大家都以作品获得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乃至中国新闻奖为荣。但是,限于近乎苛刻的筛选条件、严格的评比标准、规定的字数篇目等等因素,能够一路过“关”,闯入获奖名单的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悉心拜读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军区军兵种“好新闻”作品集,在随作者一起分享采写新闻稿件的酸、甜、苦、辣的同时,我侧重反思了这些获奖作品对我们采写稿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的日常功课。采写出有价值、有意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好新闻,是每个新闻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新闻稿件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引起共鸣,应重点把握好新闻语言、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影响"四个基本点"。熟练的新闻语言新闻界的前辈们经常开玩笑说,从事新闻工作,进行新闻写作,学历太高其实是浪费,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  相似文献   

13.
煤炭企业的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报道形式,又是一种对基层煤矿进行调查研究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蹲点"采写在煤炭企业新闻报道中尤显重要,需要传承和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蹲点"在新闻采写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多次获得中国晚报好新闻奖、华北晚报好新闻奖和山西好新闻奖。作为一名记,谁都想出新闻精品。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呢?我认为,好新闻是记厚积而薄发,吃透“上头”和“下头”.用心思考、用心观察、用心采写而来的。现结合我的从业经验,粗浅谈些采写好新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为了儿子的高考》获浙江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消息传来,使我惊喜交集。回想起这则稿件采写时的一个的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是我在采访和写作中,比较成功地调动情感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好标题是好新闻不可或缺的要件。从“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标题来看,发现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就是新闻标题制作中常见的制作技巧。这些技巧归纳起来主要有:——标出“个性”来。采写新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抓特点,抓取一事物与他事物的不同点。这也是制作新闻标题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地市一级的媒体主要面向基层,碰不到大题材,没法写出好新闻。小事件真就写不出好新闻、大新闻吗?答案是否定的。基层并不缺少好题材,关键在发现。一些小事件蕴藏着大主题,只要记者善于发现,找准角度,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以小见大,采用新颖的写作手法,托出事件独特的新闻价值,小事件同样能写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8.
所谓经济报道的“大”与“小”,就是立足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一种经济现象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进而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9.
获好新闻奖的同行深有感触:持之以恒地出日常报纸版面上厚实、真切,主题鲜明深刻,被广人读者认可的新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写出获得省、部乃至国家级的好新闻奖,就更加不容易.就如何采写出好新闻,自己有如下粗浅的认识,姑且称之为"四个一点".  相似文献   

20.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