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的议论,不同写作体裁也有所不同。通讯、特写和记者来信等,一般是夹叙夹议较多些,尤其是那种政论式和述评式的报道,常常有整段整段的议论.消息中要不要有议论?这是新闻界有争论的问题。有的主张,消息写作是靠事实说话,借助事实而不是依靠议论表达一定的思想。记者(通讯员)只把事实交代清楚就够了,让读者做结论。所以,消息写作不需要议论。赞成者说,有些消息有点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切中要害,读者并不觉乏味,反党提神.如果以为新闻是靠事实说话,就意味着完全排斥议论,那是片面的看法,恐怕过于绝对化了.消息写作反映事实,却不是单纯的记录和“照  相似文献   

2.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之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  相似文献   

3.
通过写作新闻通讯研究世界历史事件,分析各国的社会结构特征,是马克思新闻写作的特点之一。他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10年,评述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重大事实,其中包括关于中国的新闻通讯15篇。这些通讯当时所分析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症结,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到今年底,我订阅《新闻通讯》已有两年半的时间了。说实在的,一九八六年只订了下半年的,是想看看《新闻通讯》办得如何。没想到,当收到头一期阅读后,我竟被《新闻通讯》中那短而精的文篇和众多栏目征服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摘     
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新闻通讯文集辛亥革命后,新闻报道受到重视,新闻记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我国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们所采写的新闻通讯,夹叙夹议,文字生动,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黄远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黄远生1904年考进士后不愿为官,留学日本中央大学,1909年学成回国,辛亥革命后投身职业新闻工作。他采访到一些较为真实详尽的重要内幕新闻,写成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文字流利畅达,善于捕捉细节,用事实说话,风靡一时,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个以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而负盛名的新闻记者。他的文集《远生遗…  相似文献   

6.
我对面端端正正坐着一位身材修长的中年女教师。她微笑着,从皮包里取出一篇稿件交给我。我耐心地浏览了一遍,笑了。“同志,我们不懂新闻报道,没给报社写过稿,可这些事都是真的,麻烦你……”她说。我约摸计算了一下,这篇稿子长约1800字,有点“马拉松”。主题不集中,脉络不大清。看来作者不懂新闻通讯最主要的写作手法——用事实说话。这是大量来稿中存在的一种“通病”,即用空洞的叙述和议论淹没事  相似文献   

7.
一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当然也是通讯的生命.这说明了新闻通讯写作中真实性的重要性.通讯作为一种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及时地、详细地、形象地报道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的新闻载体,在企业报的宣传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画蛇添足”历来是新闻写作的大忌,新闻应该让事实说话。如果在事实上妄下断语,或者主题已明再来一番议论,这种“蛇足”于新闻非但无益,而且有害,这已是新闻写作之至论。在新闻改革中,许多同志注意排除多余的议论,削枝强干,用事实说话,形成了很好的写作风气。但也有把新闻中的议论一概视为“蛇足”而加以排斥的倾向。有的新闻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俱在,却缺少几句点题之笔,未能给人带来深沉的思索。看来新闻中一概排斥议论,是会把新闻写“平”的。试比较两则新闻: 一则载于《瞭望》杂志。报道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在去年调整学校中层领导班子时,根据十八名担任处长和系主任的正副教授的实际情况,免去了他们的行政职  相似文献   

9.
一、消息写作中可否有议论消息是一种最基本的新闻体裁,是报纸、广播。电视新闻大家族的主力军。其显著特点是靠事实说.话。消息作品靠事实说话无庸置疑,但是消息写作中要不要有议论成分呢?这一问题一直是新闻界争论的话题。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孙世恺在《“画龙点睛”需妙笔》一文中说:“消息有点议论,是新闻报道发展的历史和读者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叶春华在《新闻业务基础》一文中写道:“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一概排斥议论。”解放军报社新闻函授中心教材《新闻写作…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议论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议论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记者直接发议论。这种议论是记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者是受某种机遇、场景的启发而联想生发出来的思想,它的特点是观点十分鲜明,毫不含糊。二,借他人之口发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意见。这种方法在消息中用得较多。比如“某某说”、“某某分析认为”等等,常常是代表了记者的思想观点。三,巧妙地寓议论于事实之中。这种议论,常常是通过精心选择能符合记者主观意见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11.
新闻性小言论通常由事实和议论两部分构成。叙述新闻性事实有助于行文叙议结合,事理相融,起到引发议论的由头或引线的作用,起到显示立论的依据的作用.旨在增强说服力。但这本身并非写作目的。写作小言论的主旨和归宿正在于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议论,讲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道理来。初学写作的同志常常因为不容易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而苦恼,写起来不是无事空议,见解平平,道理泛泛,就是叙述一件事,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随即发表一些浮面的感想,并以此取代说理,缺乏独到的议论和见解,使小言论形同一般普通的读者来信。这样的稿件投寄新闻单位编辑部,十有八九会被退回来的。  相似文献   

12.
按照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规则,新闻应直叙其事,尤其是动态新闻,往往一事一报,简洁明快,读者一目了然,记者无需外加的议论。然而,新闻写作实践表明,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多余的议论、画蛇添足的议论应当排除,而精辟的议论、画龙点睛的议论应当倡导。据笔者分析,以下几种新闻写作情况需要运用议论手法: 一、动态新闻中涉及复杂的事物,需记者略加议论,以点明实质,让读者便于理解。例如1980年全国好新闻《新乡七里营“视察田”调茬后又获好收成》在叙述事实“当年毛泽东同志视察过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大队的350亩棉花地,改茬种小麦和水稻后,今年又获得和将获得好收成,小麦亩产七百多斤,水稻碧绿茁壮,丰收在望”后,加以议  相似文献   

13.
消息写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要求,就是用事实说话,就是通过对事实的叙述、描绘来表现作者的观点。“取代法”,则是违背这一基本要求的。消息中没有对有关事实的叙述和描绘,只是用议论来表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取代法”。这种取代事实的议论,纯属空话。例如;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新闻写作爱好者,但是缺少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我常常为此而苦恼。今年我订了份《新闻通讯》,第三期上新开辟的《新闻学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近年来尝试着将一些小说叙事技巧用于新闻通讯的写作中,有些作品博得了同行的好评。我认为在新闻通讯中引入一点叙事艺术是很有必要的.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心得。  相似文献   

16.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以通过虚构来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然而,两者在反映内容的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文学手法很大程度上对新闻写作具有意想不到的加成效果。在新闻写作尤其是新闻通讯中,恰当地运用文学创作手法不仅能增强审美意趣,而且更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之余,也启迪人们对人性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7.
通讯是最自由的文体之一,在表现手法上,它很少受到限制。它以叙述和描写事实为主,但新闻记者也可以发表见解,抒发感情。在通讯中,新闻记者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的文字,是常见的现象。但在通讯写作中,议论和抒情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的一些文字,既富有政论色彩,又充满抒情的味道。不过,这种议论,并不是去作许多逻辑的推理,而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事实,作画龙点睛的发挥。这种抒情,也不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因此它总是力图用事实说话,而避免主观性议论。这是新闻的一个特点,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原则。如果报道的事实已清楚,新闻的意义已明了,而作者还硬要站出来发表一番议论,则无异“画蛇添足”。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为了加强宣传效果,有时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也允许进行一些简短、精到的议论。这些议论非但不是“蛇足”,而且往往可以有“画龙点睛”之妙。 毛泽东同志就主张在新闻中适当插些议论,他曾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指出:“……要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以插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议论就觉得太多了。议论要插得有劲,疲疲沓沓的,不插还好些。不要条条都插议论。许多新闻意义已明显,一看就明白,如插议论,就象画蛇添足。只有那些意义不明显的新闻,要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  相似文献   

19.
通讯的写作不拘一格地具体而详尽地报道事实,便形成另一主要的新闻体裁——通讯。通讯的共同特征,是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这四种基本方式,综合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绚丽多彩的新闻通讯历史长卷中,有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那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撰写的新闻通讯作品。这些作品在写作上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地位。也正因为此,它们屡屡受到研究者和新闻学子们的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