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异化”的主题。并通过分析“父亲”的个性发展和鸡蛋的象征意义,探寻使“父亲”异化和安德森戏剧性弃商从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细微地揭示出"人的异化"这个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在美国梦的驱使下,<鸡蛋>的主人公"父亲"成了一个异化人.圣经原型批评解读进一步探讨出"父亲"异化的根源:脱离伊甸园、让渡人对物质的权力、让渡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权.通过夫妻角色权的回归,"父亲"走上了人性回归的路途.  相似文献   

3.
某日晨,餐桌边,父母、儿子一起吃早餐.桌上有油炸馒头片、包子、面包、鸡蛋,还有米粥、牛奶、果汁。儿子吃了个包子,举着馒头片,咬了一口的鸡蛋弃在一边。父亲指着残缺的鸡蛋问:“还吃不吃?”儿子的嘴塞得鼓鼓的,一边含糊不清地回答父亲.一边摇着头。父亲狠狠地将鸡蛋塞进嘴里,说:“以后别想让我见你吃鸡蛋!”  相似文献   

4.
《两个鸡蛋》是一篇表现亲情的小说。作品人物简单:柱子和父亲(母亲只是个作为点缀的次要人物)情节简单:柱子返校前,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两个鸡蛋煮熟了给柱子。柱子体谅到父亲的过早衰老和辛苦,把鸡蛋留给了父亲,而父亲趁柱子不注意又把鸡蛋塞进了柱子的包袱里。但是,简单的人物和情节却表现出浓缩的亲情和希望,催人泪下,感人奋进。虽然作品的背景被淡化了,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和“母亲照例出去借钱”“几张皱巴巴的票子”等句子中了解到,故事发生在尚未走出贫困线的农村。顽强地支撑着这个贫困…  相似文献   

5.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追问自己:“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题记曾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故事很简单,却饱含人生哲理:女儿在学校遇到了麻烦,回家后向父亲抱怨环境的不公。父亲听后,默默地把女儿领到厨房,然后烧了一壶水。父亲先把胡萝卜放入沸水中,取出后让女儿看——胡萝卜变软了;继而,父亲又把一个鸡蛋放人沸水中,依然让女儿看——鸡蛋变硬了;最后,父亲把一些咖啡豆放人沸水中,很快,整壶水变成了棕色,屋子里散发着咖啡的清香!父亲问女儿:“你认为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1)
山东一考生在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追问自己:“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题记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像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故事很简单,却饱含人生哲理:女儿在学校遇到了麻烦,回家后向父亲抱怨环境的不公,父亲听后默默地把女儿领到厨房,然后烧了一壶水。父亲先把一根胡萝卜放入沸水中,取出让女儿看——胡萝卜变软了;继而,父亲又把一个鸡蛋放入沸水中,依然取出让女儿看——鸡蛋变硬了;最后,父亲又把一些咖啡豆放入了沸水中,很快,整壶水都变成了棕色,散发着咖啡的清香!父亲问女儿:“你认为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相似文献   

7.
一则故事说:有一位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厨师。他常常向父亲抱怨,事事艰难,不知如何应对生活,她有些厌倦人生。父亲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口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锅放在旺火上。一会儿,水开了。他往三口锅里分别放入了胡萝卜、鸡蛋、碾成粉状的咖啡豆。女儿有些好奇,不知父亲在做什么。20分钟后,父亲把火关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把咖啡倒在一个杯子里。父亲转头问女儿:“孩子,你看见了什么?”“胡萝卜、鸡蛋、咖啡。”她说。父亲让她靠近一些,摸摸胡萝卜,结果发现,胡萝卜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个鸡蛋,打破它,剥掉壳。这是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后,父亲让她喝了一口咖啡,尝到鲜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小声说:“父亲,这意味着什么?”父亲说,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前是强壮的,结果放进开水它变软了,鸡蛋原来是靠薄薄的外壳保护着蛋清和蛋黄,开水一煮,蛋清和蛋黄“自成一体”了;粉状咖啡豆却很独特,进入沸水,它倒改变了水。在艰难和逆境前,可以想想这个故事中的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现实,但可以改变态度;你不能控制他人,...  相似文献   

8.
舍伍德·安德森在短篇小说《鸡蛋》中成功的塑造了“我”的父亲这样的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一个畸人,《鸡蛋》也是被公认为他的最好的两篇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中通过“鸡蛋”作为象征物来展现人物命运的这一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两个鸡蛋     
这篇小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贫困家庭里的动人故事,释放出的是沉甸甸的至爱亲情。被辛苦、劳累铁链一般牢牢锁住的父亲,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儿子心疼承受重负、坚忍执著的父亲,噙着泪把鸡蛋轻轻地放在父亲床头。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就更撼人心魄了:假装熟睡的父亲趁儿子不备,把床头的鸡蛋塞进包袱;柱子检查包袱时,为两个圆圆的鸡蛋而生疑惑之后,又把鸡蛋放在父亲的床头;而当柱子一路辛苦跋涉到校时,包袱里面躺着的两个鸡蛋让他触电一般呆住了!父与子在“推让”鸡蛋之间,擦出了父怜子、子爱父的人性火花。  相似文献   

10.
在生活中,我们应时刻追问自己:“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题记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你是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故事很简单,却饱含人生哲理:女儿在学校遇到麻烦,回家后向父亲抱怨环境的不公,父亲听后默默地  相似文献   

11.
借助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高校部分本科生进行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状况之间关系的测试,结果发现,父亲教养方式对男生的性别角色发展没有显著相关,而对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则有显著相关及一定预测作用。父亲的鼓励与理解对女生性别角色健康发展有利;反之,则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许多实际材料表明,安徒生可能是丹麦国王克里斯钦八世私生子。因政治原因,安徒生由穷鞋匠汉斯·安徒生和女佣人安娜·玛莉娅抚养长大,丹麦王室暗中关照着他。安徒生将特殊的身世对象化,把自我糅人童话人物之中,使其童话具有了浓烈的自传色彩。对安徒生童话不同时期的不同基调进行的分析及对安徒生特殊身世在其童话中的对应关系的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表明,安徒生童话的自传色彩是其童话人道主义特色等许多特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最近湖南电视台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让我们重新审视国内长期被忽略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母亲的教育,也需要父亲的教育。少了父亲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我国目前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对于父亲教育都不够重视。本文结合"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分析国内父亲教育现状,结合相关文献提出国内父亲教育缺位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由于父亲、母亲参与孩子游戏的类型不同,父亲、母亲提供给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不同,父亲、母亲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不同,父亲、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大小不同,在研究中发现父、母亲参与亲子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发现,可以提高孩子玩游戏的兴趣,促进他们良好情感情绪体验,为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亲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多与孩子接触,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秦始皇生父问题,各抒己见,而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生父不是吕不韦而是异人。但作者经过分析研究吕不韦的从政经历,认为吕不韦是秦始皇之生父,而异人为秦始皇之养父,其理由有五:一是从吕不韦向华阳夫人进献异人,向太后进献嫪毐来看,吕不韦向异人进献赵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二是从吕不韦与异人当时所处的处境分析,作为弱者异人不可能夺强者吕不韦的爱妾;三是"大期"而生,未必都是智障儿,不能用现在的医学水平来分析研究历史事件;四是因为异人不知道赵姬有身孕,而赵姬又隐瞒不说,所以异人误认为秦始皇为自己亲生儿子,出生于赵地,取名赵正,理所当然;五是吕不韦"饮酖而死",并非"恐诛",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吕不韦因亲生儿子秦始皇对他不恭而断绝父子关系,所以羞耻而"饮酖"自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由岳冬梅等人修订的原瑞典Umea大学神经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了某市1964名初一到高三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结果发现:(1)在母亲教养方式的各个因子上性别差异均不显著,而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干涉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2)在温暖和拒绝各因子上父亲和母亲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差异性也十分显著;在干涉因子上二者的相关程度较低,但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