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美国教育充足财政政策的实践:专业评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突破点之一为财政政策,使学生达到某种最低程度教育标准的财政政策就是教育充足财政政策。基于专业评估办法,如果没有市场因素可言,则将市场价值与教育充足投入有关部分相联系,推导其价格;如果存在市场意义的供给与需求,则根据市场规则确定价格,从而制定促进公平的教育充足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2.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教育公平问题,既是一个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老话题,又是当今用科学发展观缠住我国教育工作全局,作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教育不公平的教育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一直有一个共同的取向,那就是实现教育公平: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但现实情况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改革似乎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果。之所以农村教育不公平现象加重,原因在于没有从理论上把握到农村教育不公平的真正原因。而教育生态环境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改革应当从实现城乡教育环境的均等入手,或者实现国家教育城镇化,或者重建农村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4.
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存在着误区,现有的教育观念中存在一些阻碍教育公平实现的障碍,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念。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要向原先没有得到机会的人提供受教育机会,向原先没有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资源。教育公平观念的核心,就是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让人人获得既适合其个性并实现代际社会地位转换的又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体成长要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保证每一个学子不因贫困而辍学,无疑是促进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国家助学贷款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无疑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从个体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助学贷款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突显出来,成为教育公平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教育公平视角下,福建省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发展基础、办学经费、队伍建设、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在当前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面对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基于教育的公平准则,应当正视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差异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理念下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学界,其相关研究文章和专著可为浩瀚,但对其内涵及相关概念的区分却不够明朗,具体表现为混淆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观、把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相提并论,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把握。在分析具体教育现实尤其是热点问题时,由于对教育公平内涵缺乏深入理解,致使人们产生盲目批判倾向或追随倾向,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还特别强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进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教育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李莉 《新疆教育》2012,(13):1-2
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但这种明显的教育发展成绩却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带来教育公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批评仍不绝于耳,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教育公平的批评和指责。笔者以山东省W县为研究对象,调查探讨了目前教育公平的问题所在,努力探求原因,并为改善这种不公平状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受良好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但在怎样理解教育公平时,过去往往存在一些片面的、肤浅的看法。只有全面理解、深层次分析和研究教育公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洋毓 《成人教育》2022,44(3):90-93
对于教育公正和均衡的坚守与追求是美国社区学院教育一直以来的发展目标。21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对教育公正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对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关注,推动了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改革。由此,美国政府围绕教育公正和均衡的发展目标,对教育范式、合作体系和教育资金的资助与流动等方面进行实践规范,以此追求教育质量公正的价值,保证教育机会平等。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教育改革的成效与特点,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对我国建设公正且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多元化的角度看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公平问题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教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扩展,更多的人获得了教育机会。因此,一些观点认为,教育多元化是解决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但教育多元化只能对教育不公起到协调和缓解的作用,并无法彻底解决。教育的绝对公平不易实现,对教育公平要正确理解,但我们仍可以通过继续加强"普九"成果、取消重点非重点之分、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户籍制度、改革就业政策等措施达到教育的相对公平。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育公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维护的是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健康存在和正常运转,教育公正作为教育伦理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不仅仅关涉到教育本身的成败,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历史上的教育公正观和原则进行考察之后,结合国内教育公正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把教育机制提升到社会公正的层面上来看待,基于一种平等的原则,从维护个人权利的角度出发,来解决今天教育当中存在的不公正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正是广受学界关注的一个教育问题。30年来,我国教育公正的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迅速发展和深化稳定三个阶段,在教育公正的理论、教育公正的现实和教育公正的比较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未来我国教育公正的研究,在目标上需要摆脱对西方理论路径的依赖,创生和发展本土教育公正理论;在内容上需要关注教育的内部公正问题,注重人的发展公正的研究;在方法上要加强实证研究,使教育公正的研究范式走向多元化,以提高研究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论多元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其研究框架应含盖即课程改革、公平教学、多元文化能力和社会公平四个领域。这对于反思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及师范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公正     
公正作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品质,对应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分配教育、教学资源的行为态度。一个公正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相应地采取三种不同的公正原则,来分配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这三种公正原则是:首先,教师公正意味着平等地保障每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其次,教师公正意味着按照学生的相关特征给予相应地对待;最后,教师公正意味着要优先关照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合,这也日益成为人们衡量教育公平的学理基础.但长期以来,人们在教育公平追求中形成了重事实、轻价值判断的取向,使客观公平事实的改观并未能完全满足人们主观觉知意义上的公平感受.公平感是公平追求中被人们忽略的价值量度,又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维度,理应成为教育公平的深度价值追求.当前,要消除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误解,一如既往地改善教育公平发展的硬件环境和条件,由此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维护和提升教育参与者的主观公平感.  相似文献   

18.
在纯粹追求效率、教育正义缺场的时代,教育中的妒忌日益普遍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怨恨甚至仇视,侵蚀着师生的健康心灵并使得教育媚俗、功利、残酷。妒忌普遍化的内在机制主要是正义理想被搁置导致的教育恶性竞争的白热化、教育伦理关系的弱化、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度膨胀。要消解教育中的妒忌,必须重新确立教育正义的地位,建构符合正义诉求的教育制度,培养具有坚定正义感的学生,促进和谐教育的新生。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正:教育制度伦理的核心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度伦理是探讨制度的道德合理性的伦理学范畴。我国教育制度变革必须加强教育制度伦理的探究。教育公正是教育制度伦理应坚持的一个核心原则。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态度转换和视野转换,我国教育界基本确立了教育公正原则。当前,有必要继续大力倡导和坚持这一核心原则,其具体现实要求是:第一,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教育公正优先的理念;第二,促进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力消除人为造成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等级差异,平等对待城乡教育、所有学校和每个学生;第三,依靠程序公正约束权力运作,使公正的制度安排化为公正的教育和管理行动。  相似文献   

20.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et out by the United Nations advocate that all learners will hav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re deliberat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which all address global justice and sustainability issues. Current research continues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but there are no recent reviews of the literature addressing the impact of thes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herefore,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ten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We reviewed 243 abstracts against specific inclusion criteria: 127 from Scopus, 101 from ERIC, and 15 from EBSCO. Of those abstracts, 99 met inclusion criteria and underwent double review, which excluded further studies. Of the final 44 papers included for review, 26 focused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l themes, 12 were global orientated in content, either through development education or global citizenship, and six wer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measures of assessment of learning used, review the evidence of the impact on learners, and address some method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questions arising from the re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