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蓓基历来从不被看作具有反抗意思的人物形象,本文从她与几个被公认为具有反抗意识的人物加以比较、论述,从而展现蓓基的反抗意识与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反抗哲学"与佛文化"勇猛精进"精神的关系体现在:"慈悲"并不排斥反抗,"精进"包含着斗争。鲁迅的"反抗哲学"包括:反抗专制,反抗苦难,反抗庸众,反抗虚无。鲁迅的"反抗哲学"具有下列鲜明特征:在立场上,坚定、鲜明;在感情上,真挚强烈,爱憎分明;在态度上,坚决果敢,是非清楚,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3.
对比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在被抛弃后的表现,分析二者的反抗行为在反抗意识、反抗方式和反抗结果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并从文化背景角度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地缘因素、封建伦理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与封建礼教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桎梏,以期为新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加缪在其哲学中展现的线索是:从荒谬到反抗,从个体的反抗到集体的反抗,又从反抗到节制;而他展现的思想则是一种平衡:生活是荒谬与反抗的平衡,荒谬是对立与比较的平衡,反抗则是肯定自己权利与否定他人越权的平衡。加缪在其哲学和相关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古希腊式的平衡与节制的思想。所以可以说荒谬是加缪哲学的主线,而平衡是与其一直相对应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5.
《秋夜》呈现了一个由反抗→绝望→反抗绝望→再一次绝望→回归反抗的轮回。反抗与绝望二者间急遽而频繁的转换体现了鲁迅处于"自由"与"他由"两种生命状态的张力场中被撕扯着的情感与思想。  相似文献   

6.
窦娥的形象历来都是为人称赞的,人们称她为反抗英雄。本文将从窦娥与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证窦娥的反抗和斗争并不成立,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相似文献   

7.
海丝特与田小娥分别对政教合一体制、封建宗法社会以及男权社会进行了反抗,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海丝特的女性意识更强烈,她自始至终十分清楚自己的反抗目标和反抗方式,所以,她能够将宗教权威一一驳倒;而田小娥的女性意识微弱,她的三次反抗均十分盲目,至死,她都未能意识到封建思想、封建体制才是伤害自己的罪魁祸首,所以,她的反抗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苦难与阳光之子”的加缪,在自身的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反抗精神,爱与信仰是其反抗精神的实质。在他的哲学随笔《西西带神话》和《反抗者》中,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与“普罗米修斯”是独具特色的反抗者形象,他们分剐为“个人反抗的代表”和“群体反抗的代表”,二者能够以独特的角度折射和再现出加缪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9.
刘兰芝和焦仲卿是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他们最终以死殉情,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彻底反抗。刘兰芝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对封建家长婆婆的反抗,对娘家兄长的反抗。焦仲卿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则突出表现在对母亲的反抗,反抗焦母给他设定的人生道路、爱情对象、家庭生活。二人反抗内容虽有不同,但他们共同高举反对封建礼教的大旗,向后人昭示了追求平等自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毋庸讳言,我们当下的青年群体——包括青年批评家——本质上是缺乏真正意义的"青年性"的,而没有"青年性"的文学和文化是没有活力和希望的。那什么是"青年性"呢?"青年性"的核心价值是基于共同体责任的反抗,反抗什么?反抗蒙昧、反抗私欲、反抗诱惑、反抗权力的滥用和公器的私权化,反抗没有责任感和理想情怀的庸碌,反抗基于谋求名利和安全性的过度"和善",反抗那"温柔"又"残酷"的世故习气……  相似文献   

11.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一系列作品中都贯穿了"反抗"的主题思想。从两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局外人》到《鼠疫》,加缪为我们展现出面对"荒诞"主人公是如何在虚无的世界中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的,那就是"反抗"。具体阐述加缪"反抗"的具体含义,在两部作品中建立的"反抗"共同点及其升华,其中升华分为三个部分:反抗对象的扩深、从"消极反抗"到"积极反抗"、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  相似文献   

12.
女性对男性话语中心的等级制度及社会道德的反抗,往往呈现出盲目或非理性的状态,导致其反抗行为意义的缺失,《祝福》与《金锁记》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祥林嫂与曹七巧这两个女性形象揭示出这种反抗无意义来达到一种全然的悲剧效果,引发读者对制度、道德、金钱与人性的长久而深入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的悲剧在于,为实现本真自我她极力反抗文化的遮蔽与束缚,但却遭遇了存在的悖论.文章从性与身份两个方面分析了她追求真我的虚妄,表明文化之外并不存在所谓本真的自我.她为实现真我而做出的反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反抗,如果这种反抗不以解构自我为目标,就必然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14.
"怨恨"是21世纪巴金研究的新判断,是巴金小说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巴金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的诸多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的诸多弊端;巴金小说的怨恨体验不但表现为反抗中的怨恨,同时体现为建构中的怨恨与回瞥中的怨恨。  相似文献   

15.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作品呈现出了阶级反抗、民族复仇。以及女性生命体验的三重纠葛。众多文本主题交错,给予研究者以深刻而复杂的文本研究空间。萧红这位依靠天赋创作的女作家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写作方式,将人性最本能的反抗与退缩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着最真实的反抗话语,也有着最现实的关于反抗的迷茫:小人物的迷茫,萧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社会下传统包办婚姻的典型受害者。鲁迅先生没有简单的把这个人物作为批判吃人传统礼教的工具让她自生自灭,而是赋予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其中包括祥林嫂的"逃"与"撞"、祥林嫂的"捐"、祥林嫂的"疑惑",从为生存而反抗,最终上升到对命运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最突出的贡献是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系列个人反抗社会的典型形象。所谓个人反抗社会.是指人物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发生强烈冲突,采取反抗的方式,进行个人奋斗。这类人物形象和“多余人”、“新人”、“忏悔贵族”等等形象一起,是构成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评论家多注重单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与分析,并多从其性格成因及反抗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学昭的早期散文是发自叛逆少女内心的哀吟与悲歌,作品中渗透着她反叛抗争、苦闷彷徨的情绪,展示了突围女性反抗与追求的痛苦心路历程,体现出一个觉醒女性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特立独行、抗争奋进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9.
从简·爱妇女意识与反抗性格的和谐统一再现了一个不朽的妇女形象,突出表现其反抗旧制度和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斯洛娃虽然身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但是她却不因自己女性的身份向男性社会屈服,而是在进行着坚决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的范围有限,但是却极具进步性。她的反抗是对男性霸权的颠覆,对于男性中心地位是毁灭性的打击。正是基于此,马斯洛娃已经是一位具有自主反抗意识、不妥协的反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