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术自主管理权实现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也不例外。需通过优化董事会结构,明确校长在教学科研等事务上的独立自主权,加强学生、教师、校友等利益群体的参与权,理顺校董关系,进一步明晰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的决策机制、行政机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校发展规模的巨型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职能扩展的多维化以及矛盾冲突的复杂化,使统筹在高校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为了促进高校治理主体的有机协作,确保治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实现治理目标的有效达成,在高校治理中加强统筹,需要围绕类别、层级、职能、环节、内外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等不同层面具体展开。高校治理中的统筹策略,以树立积极的统筹观念为先决条件,以明确统筹主体为关键环节,以构建多样的统筹机制为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对学生参与权的尊重与实现,是高校管理工作不断趋于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文章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脉络的梳理,系统研讨高校管理中的学生参与权问题,阐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价值意义,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学生事务的科学合理治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学生事务的"规范、民主、高效、协商"运转是大学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标尺。为此,从多边治理理论的视角构建"多主体、多中心、多纬度"的现代化学生事务治理模式是高校科学化内部治理体系构建和高水平治理能力培育的重要举措,应该从学校、学院、学生、社会、家长五个主体,构建学生事务党务、行政、教师、学生、家长的五元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学生事务的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是高校治理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既有高校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共同特点,又具有现代高职教育的"跨界"特性和自身特点。如何合理配置决策权力,解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制度能力建设,解决院校内部治理的碎片化问题,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协调和整合的思想对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借鉴范式。  相似文献   

6.
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权力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校内人员或组织有意施加的影响力或控制力.学生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它是学生作为利益主体的基本需要,作为高校"三权"之一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民主管理的必然选择.从学生作为公民、受教育者、教育消费者、参与管理者等多重身份的维度,可以看到学生权力不同的内涵.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可以看到学生权力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具体包括学习权、参与权、索要权和择业权.  相似文献   

7.
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在大学治理中的参与动力,是中西方高校在教育治理中亟需深入探索和突破的问题。基于学生主体与学校场域两个维度,梳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六大动力因素:主体态度、参与需要、自我效能、参与制度、民主沟通和信息反馈。以辽宁省8所高校在校生作为调查样本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六大动力因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生参与行动的实现需要学生主体和学校场域的共同作用;不同学业阶段、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在动力因素选择上均有显著差异;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生在大学治理信息反馈方面的动力选择有显著差异。为激发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动力,高校应创建良性治理环境,营造基于身份认同的参与型校园文化氛围;维护学生权力,完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制度;开辟民主沟通渠道,构建公开评议和意见反馈并行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杜文彬 《江苏教育》2023,(19):25-28
作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已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一环。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指多元治理主体平等协商共同推进课程不断优化的过程。本研究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机制与治理路径四个方面分析了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行动逻辑。实现学校课程治理现代化,应深化立足学生发展的课程治理目标,聚焦学校课程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治理内容,完善多主体协商共治的课程治理过程,规范基于审议的课程治理工具,以此实现学校课程共建、共治、共享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雅 《华章》2011,(30)
本文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基础和共同治理的机制,寄希望于通过共同治理机制的建立,确保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得到动态平衡,实现一个合作、和谐、生机盎然的局面.企业这个微观经济主体和谐稳定发展了,国家的宏观经济主体才能和谐稳定发展,这也是本文选题的初衷和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已从传统的自上而下、单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多元参与、上下互动的依法民主治理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得以建立,突显了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学术自治、产教融合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民办高校的多元治理主体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框架内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激发了办学活力,推进了治理现代化,并实现了治理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促成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发育不对称,有治理结构而治理机制缺失是我国公司治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与我国公司治理形成主要依靠人为的、强制性的制度创新方式有密切关系。监督约束机制缺失是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主要问题,这既与最初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失误有关,也与后来公司治理创新中的英美化趋势有直接联系。要进行我国公司治理的创新,应将监事会与董事会合并为一个组织,与经营管理机构形成制衡关系。在对公司治理结构作出上述调整后,创新应更多依靠产权主体的自发性交易。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包括网络社会的基本属性、网络社会治理与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网络暴力与犯罪行为的界定等。根据当前国内外的情况和相关的网络社会治理经验,未来开展网络社会治理时应该从引导、协商、立法和自治这四个方面入手,构建起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这样才能起到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大学的治理     
美国现行大学治理体制中的四个主要参与方——校董、学术领袖、教授和学生各有其优势和弱点,"共享的治理"的成功取决于上述四方的互信与合作。美国现行大学治理体制运行正常,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变革的必要。但这种"共享的治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与完善之处,如有必要改善校董的遴选方式,吸引最受尊敬和负责任的教授参与治理,在学术领袖和教授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加相互信任与携手合作的和谐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变迁70年,大致经历了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建立(1949~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1978~2011年)以及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为旨归(2012至今)三个阶段。从70年的治理变迁中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政府政策始终发挥主导作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基本制度框架始终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这些相关治理制度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形成、确立、完善和定型,并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根本制度。同时,在这70年中,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在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等三个方面都发生了转变。未来,在国家治理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应着重考虑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6.
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我国高教,目前正处在一个问题诸多,饱受质疑的时期,这与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度管理、大学内功利性管理等不当方式有很大关系,应借鉴“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精髓进行大学治理。作为政府和社会,应积极履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大学内部,应依据大学组织特性,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充分强化教师和基层办学单位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主体性,构建大学自治、自主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与治理概念的拓展 --从公司治理到企业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理论对“股东中心主义”的传统治理逻辑提出挑战,界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治理研究的新方向。由于治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二位一体性、两权分离的模糊性以及“委托一代理’’关系的相互性,治理的概念应由公司治理拓展为企业治理。  相似文献   

18.
教育治理结构是公共教育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及其相互关系,治理结构改革是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善治的根本保障。当前县域内义务教育治理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治理结构复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方式强调管控、治理手段与工具缺少弹性等四个方面。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县域义务教育治理陷入政府治理负担日益增加、治理的效率难以提高、治理成本和风险不断增加、回应性严重滞后、社会满意度低等困境。多元参与是解决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善治和义务教育公共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复杂情境下义务教育治理和培养公共善的需要。多元参与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方式的合作协商和治理工具多样化。实现多元参与需要义务教育治理从单一主体到合作网络的结构转型,因此需要治理理念和目标的转向、重新认识治理权威、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相似文献   

19.
善治可以分别做出形式定义和实质定义。目前大多数文献涉及的主要是实质定义,而且这些实质定义往往表现为与具体语境、实践领域和理论视角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定义。从哲学的立场上看,需要从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上引入三对范畴来分别对善治的不同定义进行澄清,即事实与价值、分析与综合、描述与规范。把握善治的基本规定要根据事实与价值这对范畴,而对善治的构成要素的说明需要分析与综合这对范畴,描述与规范这对范畴则是阐明善治的具体意义所不可或缺的。善治在三维定位中其概念本质得以彰显,基本逻辑结构得以揭示,同时形成共同的善治理念和建构统一的善治理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作为人对人本身及人的世界的特殊"立法"在国家治理中不可缺席,尤其是当前社会失德现象的不断泛化对国家稳定和民生发展的负面影响迫切诉求道德的在场。这一诉求既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再现与新生,也并非资本主义道德的嫁接或移植,而是以"人"为价值本体、以理性为认识论基础、以现代政治文明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在场。在宏大的现代国家治理论题下,道德的新构需要行使国家治权者的德性示范、现代公民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培育、法治的同构以及融合"形而下"与"形而上"完整性的道德的哲学诠释的共时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