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60-62,73
"为人"是指某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史记》有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指历史人物的心魂。司马迁认为历史人物特别是重要历史人物的"为人"与王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在司马迁看来,李斯的"为人"可归结为视富贵为唯一,典型地代表了秦大臣中畏罪持禄的心理,这种极低的人格品位对秦兴亡的影响很大。建立在此种心理动力基础上的秦王朝,不管一时如何强大,短命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功利主义”角度对秦国的兴亡作了分析。肯定了功利主义有助于秦、使秦取得成功的一面,也指出了功利主义对秦的伤害、使秦很快走向衰亡的一面,可望对秦兴亡的研究与对功利主义的辩证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西周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体制。春秋战国500多年是个过渡期,从公元前221年开始,政治体制转变为中央集权。这样区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学术界没有太大的争议。分封制开创了中央与地方贵族分权管理的体制。贵族政治基于宗法血缘关系,形成世袭特权。礼乐制度则区分了等级、调节了社会关系。从这三个制度即可透视西周社会。那么,秦以后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那些制度可以勾画出两千年发展的基本走向?过去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括制度的特征。现在新课标的教科书有的偶尔出现这个名词,有的根本不用,为什么不用?这是一个问题。其二,新课标的高中教科书岳麓版、人教版和大象版都不讲科举制,只有人民版讲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对皇权和中央集权不重要吗?其三,重点介绍政府机构的变化或说官制的变化,能说明政权的运作机制吗?用机构的变化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符合历史的全貌吗?在高中新课程的实验中,把握专题(单元)的基本线索不能再走“一纲一本”的老路——从教科书的知识点推演线索,而要以学术的基础性认识基本脉络,再用教科书的史实加以论证,有取舍,也要有所补充。这不仅关系到常规教学的创新,而且与高考复习直接相关。要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学习历史,必须理清专题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秦的暴政是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秦的历史生命为何会如此短暂。本文考察了秦王朝的统治政策,认为统一后的秦王朝无论就其政治体制,还是宗教思想和民族政策而言,都缺乏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凝聚力的缺乏是秦王朝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秦直道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直道新论李仲立秦直道,是秦始皇时期在修驰道和筑长城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并在秦王朝及其以后的中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和作用。直至今天,直道遗迹还清晰可辨,历历在目。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秦直道这一历史现象,在一些史学论著中仍有不同的说法和结论,感到莫衷...  相似文献   

7.
"过秦思潮"是汉初一次高涨的社会思潮,出现了大量的"过秦"史论。这些史论除了讨论"秦亡汉兴"之理外,还包含着时人对秦代历史的不同看法。在陆贾等多数人的史论中,秦王朝的历史功绩与作用已被否定,"过秦思潮"中对秦朝历史地位的否认已是当时的主流认识。然在贾谊《过秦论》与司马迁《史记》的相关史论中,仍承认秦王朝的"天命",肯定秦朝的历史功绩,对秦王朝的历史地位仍予以认同。  相似文献   

8.
秦兼并蜀地的意义与蜀人对秦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秦蜀之间的早期交往见诸史籍。战国中期,秦人兼并蜀地,首次以武力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蜀文化逐渐与秦文化融合,以致秦汉之际出现了“巴、蜀亦关中地也”的说法。通过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到秦文化和蜀文化的若干特质,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在战国秦汉时代趋于一统的历史走势也由此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统治政策和帝王个人素质两个角度,对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史为鉴,找寻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科书不再是教条主义结论式的说教,更多地体现历史的证据意识,用史料式的陈述来引导学生得出历史结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这一变化为历史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如果从挖掘素材设计问题的角度审视教科书,通过问题的思考互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  相似文献   

11.
课本第39页《秦统一货币》和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第71页《秦统一前各国不同的货币和秦圆形方孔钱》的插图完全一样,对教师讲好这一内容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由于该图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教学用书》的解释、说明也不够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作用。所以,很有必要做几点补充,以供广大教师参考。一、插图中没有齐国刀币该图有三枚刀币,分上中下排列,最上者为尖首刀,根据币上文字和出土地点,学者们断定它是春秋时期燕国铸造的货币;中者称圆首刀,也叫直刀,是战国时期赵国货币的一种;下者俗称燕明刀,因其面上有一“”字而得名。这个字…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①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师是学生最经常接触的课程资源。其实,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与叙述史实开始,"历史解释"就已蕴含其中。笔者曾于2014年上过一节以"信仰"为主题的"解释"《宋明理学》的高一新课。②课后,个别学生提了几个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儒家的信仰今天还有意义吗?2.面对国学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始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立足亲历者视角的历史解释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历史解释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就必须注重史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引导学生站在史事亲历者的角度对历史事件作出客观、理性的评议和分析。现以统编教科书“唐代藩镇”内容为例,尝试从亲历者视角接近历史本相。  相似文献   

14.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步骤为:坚持问题导向,确定研究主题;建构研究框架,从社会历史、话语实践、文本言语等角度开展语境分析;深度诠释语境,形成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常规课还是公开课,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侧重于史实本身的了解和理解,多依据教科书已经提供的史实与认识为本,教师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二是侧重于对史实的相关分析、解释,多对教科书创新处理以实现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目标,教师主观选择,集中突破。大部分教师认为后者生动活泼,新鲜奇异,较前者更夺人眼球、更高级。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后者没有覆盖教科书知识,华丽有余,脱离考试实际,不利于提高成绩。无论是重史实轻解释,还是重解释轻史实,其结果都是统一的历史课堂被人为地分解了,失去了历史的丰富与深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政变的发生是非常频繁的,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政变的例子。一般认为,政变的发生都是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而引起的。除了少数的政变,使得政局得以稳定,社会得以发展以外,其他绝大部分的政变都给社会的发展、政局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在秦国500多年的历史中,却没有发生过几次政变,即使发生了,其规模也非常有限,对秦国的影响也不大。这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究其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秦国"尚武"的文化传统所决定。通过对秦国政变的研究,来探讨秦的"尚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历史"这个概念,胡适有一个非常精当的描绘,他说"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鲁迅也说过,中国所谓的正史,只不过是"中国帝王的族谱"……与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仁智各现。然而,历史上的一个现象却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为什么最后统一六国的不是楚、齐,偏偏是当时为中原诸侯所不齿的秦国?一千多年前,苏轼之父苏洵曾在他的奏折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换  相似文献   

19.
一、"元认知"理论与"历史解释"实践。按照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如何认识历史解释?一般地说,一切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我们要认识到:第一,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包含史实和解释两个部分;第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叙述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会历史解释是一种综合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另外四个历史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一一的实现其实都有赖于历史解释的合理运用,换句话说,历史核心五大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因此,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期,质子现象颇为普遍,质子的身份、地位及受到的待遇也高于一般的使者。秦始皇的父亲秦异人就曾在邯郸为质,其住所质子府也是赢政(秦始皇)在邯郸出生和渡过童年的主要居所。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结合文献考证资料,在邯郸城内设立一处秦质子府纪念馆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