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期本刊发表了吴立同志的《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探索》一文、这期再发表陈琪同志的《标题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供新闻摄影工作者、爱好者和报刊编辑们参考。我们发现在新闻摄影作品的制作和编辑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重图轻文”的倾向。重图是对的,轻文(包括文字说明和标题)对不对,就值得商榷了。有的摄影记者需要找别人给他写说明;有的编辑拿到图片说明就照发不误,不象对待文字稿那样细抠细加工;至于照片是否需要加标题,不少同志甚至没有思考过。这些现象正常吗?大可探讨探讨。  相似文献   

2.
一、制作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最需要出彩,它是文章的第一个亮点。新闻评论标题更是忌平、忌俗。“从……谈起”、“由……想到的”这样的标题是够平易近人,但读后给人留不下什么。好的标题或者新奇,如《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美苏开始跳探戈舞了吗?》;或者警醒.如《浪费也是犯罪》、《谨防“精神贿赂”》;或者意蕴绵长,如《在战争与和平的翘翘板上》。新闻评论标题要出采,不妨借鉴一下杂文标题制作。要大胆创新,不固旧观,注意运用谐音、夸张、仿同等修辞格。当然,标题重“巧”,…  相似文献   

3.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4.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制作好标题,有许多学问,恰当地运用古诗作题,往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几年全国评选出来的好标题中,有不少是同古诗“攀亲”的。如何恰到好处地把古诗运用到标题中来,一些新闻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引用所谓引用,就是把诗句原封不动地搬来作题。如:“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1983年被评为好标题的“莫愁前路无知己”(《人民日报》6月4日),原是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中的一句。高诗本意是对友人的慰勉  相似文献   

5.
所渭“翻新标题”,指的是作者从新闻的具体内容出发,选择人们熟悉的成语、俗语、格言、诗词名句等,巧妙地运用引用、仿拟等修辞手段制成的标题。“翻”得恰到好处,能使标题更加精练,生动、深刻,富有文采和感染力。这样的标题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浏览近年来报纸上的新闻标题,“翻新标题”确不少见。其中,也不乏象《春风熏得远客醉,错把店家当自家》、《人无笑脸休开店》、《知否、知否,应是“贱”肥“贵”瘦》等精彩而成功的“翻新标题”。  相似文献   

6.
近来翻阅了一些报纸和多家新闻学期刊,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哲学概念“异化”出现在不少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上。例如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1日评论版的文章《异化的“权力信赖”》、2006年11月26日评论版的文章《警惕“恐怖彩铃”,异化“危世谣言”》、2007年2月13日评论版头条文章《必须警惕监管权力的异化》。这些文章的标题和行文中使用的“异化”概念是“异常变化”的意思,汉语中的“异常变化”没有缩写或简化的。按照中文缩写的习惯,也不能这样做。“通俗化”能缩写为“通化”、“大众化”能缩写为“大化”、“规范化”能写成“规化”吗?  相似文献   

7.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8.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综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制作新闻标题,是否也需要想象?回答是肯定的。报纸上一些比较吸引人、有表现力的标题,其中不少含有丰富的想象。这些标题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把新闻内容和盘托出,而是以新颖形象的语言,让读者去领略标题中包含的意蕴,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例如,《疑是仙子下凡来——访新成立的江苏花样游泳队》(新华日报1983.12.20),题中的一个“疑”字,耐人寻味。标题的制作者把花样游泳队运动员的姿态,与神话传说中的“仙子”联系  相似文献   

9.
标题作为新闻内容的“浓缩品”,无论制作哪类标题,都要以新鲜、精彩、引人爱看、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为依据。但是新闻标题主要靠事实,也并非与讲求思想性相悻。恰恰相反,在标题中不少佳作珍品,无不具有独到的、新深的立意。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一厘钱”精神》、《管得宽》等标题,不就至今还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么!所谓“立意”,就是立思想、立精神、立见解、立主张;所谓“立意新深”,就是作者在文中的寄意要深刻,要独具慧眼,既要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要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制作标题就要善于把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三改标题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如何当好基层通讯员的短文,内容是自己从建立底稿本、标题库、剪贴本做起,注重在对比中学习,总结中提高的一些收获。当初制作的标题是《点滴招数伴我长进》,稿件写好后,通读全文,越品这副标题越没味,心想:自己制作的标题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怎能拴住读者挑剔的眼睛,又怎能叫编辑动心呢?我没有急于发稿。几经思考,又把标题改为《我的一招》,把标题和内容全部读了一遍,还是感到这标题缺乏新意,欠“火候”,我决定把原来制作的两个标题全部放弃。自己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全文,不知不觉中感到:这三点做法不正是自己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道路上拣到的三粒芝麻吗?我眼前一亮,工工整整的四个字《三粒芝麻》成了这篇文章的标题,稿件寄出后即被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用,样刊收到后,我看到“三粒芝麻”这个标题,编辑还在版面上作了突出处理。 “题好文一半”。一篇稿件,内容固然重要,鲜活意丰的标题也确确实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眼,一篇好言论要有个好标题,才更具有吸引力。制作言论标题,有如下六忌。一忌顾此失彼。以理服人是言论写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切忌片面性。有篇言论题目是《用手不如用脑》。标题强调了一方,忽视了另一方。“脑”和“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脑”要通过“手”来实施。此题如改为《用手更要用脑》就比较全面而妥当。二忌引起歧义。《要打击防范服务并举》这个标题,作者的本意是:打击与防范并举,由于词语的排列不当,防范、服务,成了打击的对象,如改成《要打击与防范并举》就比较明确。三忌人云亦云。一般化是标题制…  相似文献   

12.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  相似文献   

13.
莫嘲笑弱旅     
今年4月20日《新民晚报》体育版有一则报道,马尔代夫国家足球队来华参加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第九小组比赛的消息,用了这样一条标题:《马尔代夫“旅游团”来了》,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诚然,相对中国队而言,马尔代夫队确实是一支弱旅。但是因为人家是弱旅,我们就可以如此嘲笑?这样做有“强队”的风度吗?何况,强与弱总是相对而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三昧》编辑部:本刊2002年第10期里面,有多篇文章的标题使用了引号。如第9页《“树荫”,还是“树阴”?》一文。文章里就“荫”与“阴”在正确的使用上,进行了甄别。由此而想,原来的标题,若改为《树“荫”,还是树“阴”?》才更符合文章的中心题义。还有第31页  相似文献   

15.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16.
“眼亮”更可人——刍议文章标题制作的技巧与五忌邓雷仓人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醒目就如同美眸流盼,靓丽动人;假如标题刻板,就会给读者以“似醒非醒”之感,直接影响着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表达。比如《海军游泳队与上海队比赛传捷报》就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报纸上的新闻文体,种类很多,各具特色.怎样为它们制作标题呢?有规律可循吗? 我以为是有的。关键在于确立两个基本观念: 一、首先要把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统统都看成是总的“新闻文体”。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应首先想到,它们都是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差别),你要以新闻文体标題的共同要求来要求它们,譬如要用新闻事实说话,要准确,鲜明、生动、简练等等.就是说,你首先要抓住它们的“共性”,使制作的标题,都是新闻标题而不是评论标题、文学标题……二、紧接着,你要在此基础上,同时把这些新闻文体再看成是各具特色的新闻文体(不管它们之间有多少相同)。换句话说,当你为这些新闻文体制作标题时,你又要想到,尽管它们都是总的“新闻文体”,但又是各不相同的新闻文体,你在遵循新闻文体标题的共同要求时,又要考虑它们各自的不同特色。就是说,你还要抓住它们的“个性”,使制作的标题,既  相似文献   

18.
眼睛歪斜了     
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如果标题错了,不就等于文章的眼睛歪斜了么?歪斜了眼睛的文章,在读者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新闻宣传要狠刹新的不正之风》(见《新闻业务》总第136期),乍看这个标题,以为文章内容一定是谈我们的“新闻宣传”之中,有什么“新的不正之风”,需要“狠刹”了。及至看了全文,才  相似文献   

19.
好标题摘录     
近来读报,见到不少好标题,现归类摘录如下: 一、借名引发式。所谓借名引发就是借用文章中的地名,或所写事物的原名称,巧妙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制作的标题。今年6月1日经济日报刊登了题为《寿光之光》的述评,说的是山东省寿光县,仅用11年时间于1989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文章从多角度评述了这个县发展经济的“谜”。寿光之光是什么?就是他们发展经济的战略、思路和做法。文章借用寿光县名作标题,给人以信心和启发。这种“光”也许会给别的县照亮发展经济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和不少报纸上的文章标题,都在花样翻新地相互较劲,本来同一篇文章,标题制作却相差万里。你夸大其词,我哗众取宠;你以偏概全,我无中生有。把一篇篇很平常的作品的标题制作得花里胡哨,甚至是血糊糊的。有网友笑称.这样的标题看了就两字—“想最”。可是当读者通读全文却发现文章与标题风马牛不相及。这些现象如果只存在于娱乐新闻中,光是给茶余饭舌添点笑料,虽说不太道德,只要当事人不追究,也就结了。可是,涉及严肃的政治、政策、法律、权益方面的新闻,问题就严重多了,即便不打官司,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