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tea”     
同学们已经学过“tea”这个单词,它是“茶,茶叶”的意思。在英语国家,人们喝茶的方式与我们中国人有所不同。他们喜欢在红茶中加牛奶,有些人则喜欢在茶中放些柠檬汁。当主人问客人是否想喝茶时,客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愿望回答,想喝就说“Yes,please.”不想喝就说“No,thanks.”主人通常尊重客人的意愿。而在我们国家,客人为了不给主人增添麻烦,常会说“不喝,我不  相似文献   

2.
一天,一位富豪和朋友在酒店小聚,酒店老板频频上前敬酒。事后,一位小伙子对老板说:“他们不会再来这里吃饭了。”之后,那个富豪还真没再来过。老板很疑惑,便向小伙子求教。“你有没有想过,在客人们的需要当中,有一种需要叫做‘不需要’。了解客人不需要什么与了解客人需要什么一样重要。”小伙子说,“你一见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就不断敬酒,但他们是来参加他们自己的聚会,你去敬酒实际上是在打扰他们,这绝不是他们需要的。”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如果有客人第一次登门拜访,主人就会全家在门口等候。如果有健在的父母,主人会首先向客人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逐一介绍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会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被介绍的孩子通常是主动伸手,大大方方地与客人握手问好。而在国内,大多数父母却不是这样。当有客人到家时,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孩子则往往被忽略。即使作介绍,也只是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似乎孩子没名没姓。这种现象说明在大多数父母的思想中,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尊重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  相似文献   

4.
在国外,有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总是一家人全都在门口等候,向客人先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郑重其事地逐一介绍:这是汤姆,这是杰恩,这是斯蒂芬……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而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不同,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好像孩子并不存在。即使介绍自己的孩子,也只是说“这是我儿子”或“这是我女儿”,似乎孩子没名没姓。还有的父母,在客人面前赶鸡似的…  相似文献   

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6.
在法国,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朋友家做客,热情的法国女主人作了礼节性的欢迎之后,便问中国客人喝点什么,中国客人按照本国的传统习惯回答说:“随便。”接下来,主人又问孩子喝点什么,未等孩子自己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喝什么。”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让孩子自己选择。”然而,孩子的妈妈仍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没有得到选择的权利。有人说,中国的家长太累,责任心太强。的确不假,许多时候,家长成了孩子…  相似文献   

7.
你会送客吗?     
送客,有礼貌送与不礼貌送之分。生活中常遇到不礼貌送客的人,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客人刚迈出大门一二步,主人就将大门“砰”地一声关上,使客人误认为主人不欢迎他; 二、送客时经常看表,神情不定,客人误认为你  相似文献   

8.
遇客人来访,待他坐定后主人就应献茶——用双手把茶端到客人面前。给客人添茶时,一只手提壶,另一只手轻按茶壶盖。俗话说,酒满敬客,茶满欺客,给客人斟茶时不要斟得太满,否则便有赶客之嫌了。作为客人,当主人敬茶时,也应双手接茶,并口称“谢谢”,不论口渴与否,最好都喝上一点,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和谢意,然后把茶杯放在靠近自己的桌上或茶几上。在广州及港澳地区,当主人添茶时,客人按习俗用手指在桌上轻轻叩击,这就是所谓叩指礼,据说是从叩头演化而来的。习惯上已婚的用食指和中指叩,未婚的只需用一只手指便可。告辞主人前,最好把茶杯的茶喝完,…  相似文献   

9.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高度紧张的创作生活中有一个怪癖:同自己笔下的人物谈论问题,有时甚至还同他们开玩笑。当一个英国人来拜访他时,忽然听到大仲马的工作室里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英国人以为大仲马在同客人聊天,就对大仲马的仆人说:“我有一些事要和你主人单独谈,等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我再来吧。”对主人的习性了如指掌的仆人说:“您现在就进去吧,里面只有他一个人在。”那客人感到有些奇怪,进门一看,原来是大仲马一边在写作,一边在同笔下人物开玩笑呢。大仲马精力旺盛,他活了67岁,到了晚年自称著书1200部,每天从早上7时一直写到晚上7时,中…  相似文献   

10.
干杯祝贺     
贪杯的朋友每逢宴饮,借“敬酒”和席上客人们“干杯”,爱用英语说“Bottoms up!”A君说这话中的bottoms指的是酒杯之底。杯底向上,正是“干杯”。他说我们“干杯”,先要各人杯中有酒,因此主人提议干杯前会问:Ha s everyone been served?然后说:All right,then,bottoms up.这个b  相似文献   

1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贵刊1995年第8期《“夜归人”究竟是谁》中,作者认为“夜归人”就是“借宿之人”即诗人。笔者认为“夜归人”指的是“主人自己”或主人家中之人,并非指诗人。其理由有三: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中,他是“客人”。所以此诗才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可推断“夜归人”中的“人”并非“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有客人第一次来作客,主人一般都要郑重其事地介绍他们的孩子,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 而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却不同,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好像孩子并不  相似文献   

13.
一笑了然 《良师》2011,(12):50-50
欧美人喜欢用酒款待来宾。酒类品种之繁多,配制之精巧,令人称绝。 欧美人通常午后访友,坐定以后,主人就要敬酒,先问客人愿不愿润喉,然后敬以淡酒。通常用的是味道近似绍兴黄酒的西班牙雪利酒,斟入小型的柱状椭圆底玻璃杯,递给客人。  相似文献   

14.
在瑞典,一切社交场合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传统,而这些传统又具体表现为如鞠躬,握手和问好等正式礼仪上。 每当有客人来访.瑞典人一成不变的问候是“欢迎您!”;而当客人离开时,主人也会告诉他“欢迎您再来”。  相似文献   

15.
一 客人访问一个美国家庭。当客人称赞房子多么漂亮,布置多么高雅,主妇多么美貌时,主人笑容满面,连连称谢。 客人访问的是中国农家。当客人称赞房子多么漂亮,菜肴多么可口,烹调多么高明时,主人却是满口否认:“哪里的话!过奖!过奖!”当客人恭维主妇貌美时,情况就很尴尬:主妇羞愧不安,主人可能怒形于色。  相似文献   

16.
猪八戒和老博士旅游路上感到饿了,来到一办喜事的大户家化缘。这家主人说:“我出道题,如果你能算出来,便给你们吃的。”猪八戒说:“这可难不住我。”主人说:“2个客人一碗饭,3个客人一碗鸡肉,4个客人一碗猪肉,5个客人一碗鱼,一共需要154只碗,问能来多少客人?”八戒听后眼珠一转,一本正经地说:“会来200客人。”主人一听,连连摇头:“如果能来200人,按2人一碗饭算,要100只碗。按4人1碗猪肉算,要50只碗。按5人1碗鱼算,要40只碗。按3人一碗鸡肉,算不出整碗数,即使不算3人一碗鸡肉所用的碗数,…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在他的《作客者言》中描述了一组某客人遭主人“虐待”的镜头:譬如主人拿了一根不及半寸长的火柴为客人点烟,弄得大家仓皇失措:把客人未必喜欢吃的菜蔬堆到饭碗里,使客人无法下著;强夺客人的饭碗去添饭,使客人吃得停食;藏过客人行囊,使客人不得告辞……诸如此类情形,在所谓的“热情好客”的主人眼里绝不成其“虐待”,他甚至还会对此津津乐道。而事实上,他却扮演了一个“虐待他人”的角色,诚然这完全出于一个良好的动机。所以,站在人道精神的高度,我们暂不妨称其为“优待的虐待”。  相似文献   

18.
《大森林的主人》(六年制九册)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我”和猎人在秋雨后进入大森林,克服种种困难在大森林里过夜的事。启发人们要开动脑筋,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全文以猎人和“我”的活动为线索展开叙述。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主人”与“客人”的分析和研究,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心思想。一、审题抓纲,感知“主”“客”。揭示课题后提问:“家庭里有主人,大森林里怎么有主人呢?什么样的人叫主人?和主人相对的  相似文献   

19.
境遇1: 一位中国人到英国人家里作客,主人问:What would you liketo drink?Tea or coffee? 中国人一迭连声回答:No,no.No trouble.于是,主人不再追问,自斟自饮起来。境遇2: 这位英国人到中国人家里作客,主人二话不说,马上端茶倒水,拿出糖果点心。客人说:No,thank you. I just had a biglunch.主人依然把茶水点心端到客人面前。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男人们大都谈锋甚健,也极富幽默感,喝酒时更把这一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中国人喝酒的场面不同,他们不重劝酒,而重视祝酒辞,俄语谚语“好的宴席不能没有好的酒,好的酒不能没有好的祝酒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既然祝酒在俄罗斯的酒文化中如此重要,那么在祝酒时自然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总结起来有如下四“宜”四“忌”。一、宜主动祝酒,忌强迫他人俄罗斯人热情好客,酒宴的主人都希望酒桌上的气氛活跃,每一位被邀请的客人都理应主动祝酒,表达谢意,这样主人就不会觉得酒席冷淡,达到了举办酒宴的目的。然而,在自己主动祝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