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是“五四”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发现。周作人在其“人学”理论中所倡导的从“人的解放”到“性别的解放”这一“女性本位”解放观,时至今日都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读书识字     
“读书识字”是实实在在的事,只能一步一步来,一步上一个台阶,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当“知识分子”、“文化人”这些词儿术流传到乡下以前,我老家的乡亲称上学为“读书识字”,称有点文化的人为“读书识字的人”。要读书当然得先识字,不识字怎能读书。这是接受文化教育的“人之初”,用现代词儿说是“入门”或“ABC”。我认识“人之初”始,到如今匆匆朋年,算不算“文化人”或“知识分子”,自己不好说,但说是已进入了“读书识字的人”的行列,总还不算过分。然而,也是我进入花甲之年以后,忽然对“读书识字”有点新的…  相似文献   

3.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从孔子“里仁为美”到苟子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从“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国古人向来非常重视人际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卢梭、杜威,西方的哲人渐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人际环境的系统理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总是处在一种特定的人际环境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高等学校,从来就不是世外桃源。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各种思潮蜂拥而人,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这种领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通过人从不同的视野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实现的。自由立论之根基所经由的从上帝到人,从人的“灵性”到人的“理智”、人的“理性”的转移和逐渐深入的历程,自由的形式所经历的从“意志自由”到“信仰自由”、“良心自由”、“认识自由”的递进,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生长起来的市民阶级“人”的独立要求,内含着自愿、自主、自决、自主的理性自由主体精神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6.
读到散文《乐观向上》,给我第一感觉是喜欢。我有时说不出喜欢某人某物的理由,但针对其写的文章,却的确有引起阅读兴趣的时候。第一喜欢的理由是“真实”。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人事的报道。到报社工作,离不开采访。要到生活中接触人、了解人、调查人、访问人,要做社会的有心人。作为记者,一方面要善于思考,一方面要善于发现。要完成好“普通人城市的一天”这样一个选题,单靠思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文章中的“小姑娘”和“老头儿”就是生活中的典型。一个小姑娘的“最大愿望”是到天安门看看。“干完了这个短工…  相似文献   

7.
家门前不远处有个大苇塘,庄子因此而得名叫“苇塘庄”,庄上人也因此而得名叫“苇塘人”,苇塘人对家乡的芦苇有一种特殊的情韵,自然,我也不例外。(由“苇塘”到“苇塘庄”,由“苇塘庄”到“苇塘人”,再到苇塘人对“芦苇”的“情韵”,顶针衔接,一贯而下,点题自然。)  相似文献   

8.
《教育文汇》2006,(4):21-23
去年以来,上海990电台新闻滚动播出“尚德实验学校提醒您……”,尽管仅是几句话,但确是尚德的“感恩”教育向外辐射的一种象征。从2004年下半年起,尚德在校园掀起了一股“感恩”的热潮:“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相识并让自己感激的人,“感恩”不相识但曾给予过帮助的人,从课堂的“感恩”课到“爱心大放送”再到“奉献征文”,为学生补上了传统美德的必要一课。  相似文献   

9.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改的基本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命”;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新课改的着眼点和归宿。本文旨在通过“教育形状”的解读,进一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命整体性和主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0.
当今大学教育理念的某些欠缺在根本上源于人们对于文化的不当理解,因此,更新对文化理念的理解是更新大学教育理念的关键。“文化”实际上就是“人化”,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在此“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大学教育理念就应该实现“从专家到通才”、“从求知到做人”、“从科学到人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孙瑛 《教师》2015,(16)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哲学美学范畴的人格是指对个体人的全部本质、属性和丰富性的高度综合,其发展是有层次性的,即经过两次超越,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再到“审美的人”。社会型人格属于“实用型”人格,当个体行为都以实用功利为目的时,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可能总是和谐的。而“审美型”人格追求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谐、秩序,追求自我知、情、意、行的统一,追求“美”。所以“审美型”人格是一种“完满型”人格。  相似文献   

12.
两人刚刚进了门,只听“轰隆”一声,门自动关上了。屋里漆黑一片,两个人像瞎子一样在屋里到处乱摸,最后两人同时摸到一个大的木头台子。这时屋里的灯突然一下子亮了起来,两人低头一看这个木头台子,同时“啊”地叫了一声,又倒退了三大步。两个人发现,他俩摸到的哪里是木头台子,是一口木头棺材!吓死人啦!两人决定赶紧离开这间屋子。他俩奔到刚刚进来的“生门”,门关得死死的,想推开是不可能的。到了近处才发现,这“生门”的里面写着两个字“死门”。杜鲁克吃惊道:“这门也有两面性,外面是‘生门’,里面却是‘死门’。咱俩到别处再找找吧!”两人把屋里上上下下找了一个遍,什么门也没发现。  相似文献   

13.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的一生离不开一个“等”字。你,我,他, 都有所”等”。 “等”构成了我们多彩的生 活。 “等”是一个动词,它是一种期待,一种心灵的守 候。“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大多数 “等”的人所期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一位初中同学来信说,在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因性情不同而导致“不合群”,“急性”人与“疲沓”人难凑一起,“快言快语”者和“老成持重”者凑不到一起,“文质彬彬”的人同“龙骧虎步”的人难聚首一处。这种现象对同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什么?能否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让教学回归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人本教育”。因而,新课程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理念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因为新课程实施的是“人的建设”。所以,新课程呼唤教师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门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活动,是对在校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和落实从“物化”到“人化”、从“独白”到“对话”、从“盲从”到“质疑”与从“封闭”到“开放”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是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符合品德课教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观点     
重教育理念革新:塑造“智慧人”邓刚、陈放、王谦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9期撰文指出,塑造“知识人”是长期以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一种教育理念。从培养“知识人”到塑造“智慧人”的理念转变,是实现个人持续发展与社会转型对教育的双重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 ,解放思想仍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了更好地解放思想 ,必须合理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预测方法、比较方法、思维方法、操作方法的转变 ;二是由“旁观者”到“参与者”、由“谈论者”到“行动者”、由理想主义者到现实主义者的角色转换 ;三是正确地把握解放思想的“度” ,即在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上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家教世界》2014,(10):48-48
我们常说:“一咸三分味,一辣到十成。”其实,这个咸淡的“咸”字,在古代,不挨盐的边,没有一点“咸”味。它是一个人拿着武器把另一个人的头砍掉的意思。 “咸”的甲骨文右边是一件叫“戌”的兵器,形状像个长柄斧;左边是一个人的“口”,就是“用大斧砍了人头”。“咸”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现在,它的“戌”“口”结构都没有多大变化,只是稍微移动了一下“口”的位置。可见,“咸”是一个汉字古化石,已经经历不少年代了。“咸”字的结构没变,字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凶残的动词“杀”慢慢地变成了今天的副词“都”。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书使人头脑充实”,可见,阅读是一件能使人获益匪浅的事。但是,要真正读好一本书,还得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一本好书,如果我们只是囫囵吞枣地看,就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很难从中吸取到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