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话教学,即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它不是满堂讲,也不是满堂问,而是师生在课堂上的智慧碰撞和情感交流。正如巴西教育家“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述:“真正的教育不是通过‘甲方’为‘乙方’,也不是通过‘甲方’关于‘乙方’,而是通过‘甲方’与‘乙方’一起,以世界为中介而进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耗时低效,其原因很多,但从课堂教学来看,普遍的、大量存在的现象就是“满堂问”。提问零碎、简单、空泛、重复,从课始问到课末。对当今这样的教学,小学语文研究专家朱作仁先生曾尖锐指出:“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三少’的格局:学生读少、写少、思少。”他呼吁:“要把重复的提问压到最低限度!节约  相似文献   

3.
余德英 《中学教育》2008,(11):37-38
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近八年,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然而,从笔者近几年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调查的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倾向:要么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而使课堂教学过程近乎“放羊式”,要么片面强调师生“对话”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热闹的“满堂问”或“满堂答”。教师对课堂教学过于简单化处理,使得教学效果堪忧。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育科学》2003,(2):39-39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现状如何?多的是老师的“讲”,少的是学生的“学”;多的是老师一厢情愿的“问”,少的是学生积极主动的“问”。这两种情形,用行话来说,叫做“满堂灌”和“满堂问”。 “满堂灌”与教学效果“少慢差费”之间的关系,人们早有共识。而关于“满堂问”,目前虽然也有人加以声讨,但也认为总不至于比“满堂  相似文献   

5.
对数学课堂教学“满堂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满堂问”的界定和价值判断在对“满堂问”作价值判断之前,首先作以界定.课堂教学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动态发展过程,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满堂问”到底是“满堂问题”还是“满堂提问”呢?笔者认为,“满堂灌”中的“灌”是动词,即“注入”.与“满堂灌”相对应,“满堂问”中的“问”作为动词,应理解为“提问”,因此,“满堂问”即“满堂提问”.界定“满堂问”之后,我们再作价值判断就不会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这一点,对办学条件简陋、学习环境单一、师资力量的薄弱的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尤其重要,对此,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都已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普遍认为必须改革“由教题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窨如何改却心中无数,笔者认为,要改革当前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增强‘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7.
课堂变革是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 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新课程 实施以来,全市中小学先后启动了“学校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 动““有效教学推进工程”等项目,着力优化教学全过程,倡导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推进课堂转型与变革。但是,以 “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 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下、课业负担较重,课堂教学整 体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陈珣 《中学文科》2006,(12):80-80
陈旧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象已很少见,然而,教学中又出现了“满堂问”式的教学弊端。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另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语文教师能否从“满堂问”中解脱出来,已成为当前我们课改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几种现象1.把课堂“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回答问题”,课堂提问频繁、随意、欠科学性,出现“满堂问”的空洞热闹现象。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  相似文献   

10.
审视目前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满堂灌”在实践中虽还有一定的“市场”,但认识上已遭到了口诛笔伐,许多教师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这种模式,但随之而来的“满堂问”,即使在教学改革推进得较好的小瞠课堂亦不鲜见。  相似文献   

11.
臧学民 《湖南教育》2005,(19):19-19
在我读到下面这段话以前,“教研”在我的意识里是神秘而遥远的——“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广泛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之后,教育研究领域中一度推崇的‘质的研究’才有可能显示出它的真实魅力;也只有当‘叙事研究’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采用的‘学校教育研究方法’之后,中小学教师才有可能享受‘教育研究’的益处。”(摘自刘良华《一个课程关键词: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文中对“叙事研究”的阐述,帮我揭开了“研究”的神秘面纱,让我在“叙事”中走近“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杜明元 《四川教育》2014,(11):45-46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面看去,学生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也有思维形式的参与,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并以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硬输。  相似文献   

13.
杨聪 《四川教育》2005,(2):77-77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  相似文献   

14.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15.
毫无疑问,问题是驱动探究性学习的首要因素,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关键。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和教师对问题设计的认识不到位,教学中常常出现“满堂问”“启而不发”等现象。可见,“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关于什么是‘问题’?问题类型如何划分?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纠正过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流弊,倡导对话式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解放了课堂生产力,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如:把对话等同于问答,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活动”泛化为活动课,学生不动不是好课,于是,课堂变成“满堂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变成了表扬,又变成了“满堂夸”。“满堂问”问得学生一头雾水;“满堂动”动得师生疲于奔命;“满堂夸”又夸得学生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是非。语文课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沉闷、乏味变成今天充斥着假热闹、伪生动、空精彩,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魏芳 《陕西教育》2011,(4):48-48
或满堂析,或满堂问,或滥用、误用多媒体课件……在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课花了很多精力,然而真正的“主角”只是“听众”、“看客”,学得并不主动。  相似文献   

18.
现今,许多“满堂问”的课堂存在提问“过多、过浅、过碎”的“三过”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要治愈课堂提问的“三过”现象,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对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构建,以“主问题”搭建课堂教学的命脉,引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还课堂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9.
陈世荣老师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上发表了《小学教师不宜搞教科研》。陈世荣老师认为,“对于既有的先进科研成果还没有简便地‘拿来’为我所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赤膊上阵’去‘科研’一番呢?”对此,我有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后有一道练习,题为“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贾雨村在见面之初一连问了他哪些话?为什么要一再询问?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略过“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单说贾雨村。贾雨村在与门子见面之初问了“方才何故不令发签?”和“何为‘护官符’?”这么两句话。至于“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这一问题,教参的答案是这样的:“他一再询问,意在借机打探,了解其中‘真情’。对‘护官符’是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笔者认为此答案中的“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的理解过于生硬,有失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