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璨珉 《物理教师》2008,29(4):40-41
笔者在教学“万有引力定律”一章内容时,有学生王某在课后问我一个问题:“老师,我在一本科普杂志中看到说‘地球卫星受到空气等阻力后动能不仅不减少,反而会增加’,您觉得这个结论对吗?”我反问他:“对这个问题,你自己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看法?”王同学整理了一下思路,说:“我觉得这个结论是对的,原因可以这样解释,”随后,  相似文献   

2.
杨荣平 《师道》2005,(10):13-13
老师们下课前常会对学生说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贯彻‘三个面向”、深入进行创造教育的过程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力,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质疑问难,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怎样引导小学生质疑问难呢?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诱发思维,引起提问。小学生学习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满足于对书本上知识的粗浅掌握。这时你若问他们:“大家都懂了吗?”回答一定:“都懂了”。果真懂了吗:当然,一般的内容可以说是掌握了,但对于更深刻一些的历史道理,就不一定理解了。这时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没有点燃的烟火花,一旦点着了,就会呈现出一  相似文献   

4.
在高二《思想政治》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质疑:“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的原因是外因还是内因?是否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向学生解释的:外力是使物体发生机械运动的外因;物体内部的矛盾性,才是物体发生运动的内部根据,外力只有通过物体的内部矛盾才会产生机械运动状态。可以从以下三点理解这一问题:第一,物体机械运动的内部矛盾是什么?恩格斯说:“一个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在不断变化,它本身有‘不变’和‘变’的对立,———这就是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62…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为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课怎么“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要是学生懂了,你还老在那儿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就不爱听,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下课后,明明嗔怪道:“亮亮,老师又没叫你回答问题,你怎么举手呢?真是多此一举。”亮亮解释说:“我想举一反三。”明明奇怪地问:“你这话什么意思?”亮亮说:“因为已有三个同学举手了,我想举手把他们‘反’下去。”“那你怎么又把手放下来了呢?”“我举了好半天,老师也不喊我,我的手都举酸了,举不胜举了。”“看来你这一举还蛮举足轻重的嘛!”“我可没举‘足’,脚怎么能举呢?”亮亮反驳说。明明笑着说:“你一定听过‘举国上下’这个词,‘国’都能举,何况是脚呢?”这时,灿灿正好走来,听到他俩的谈话,感到好笑,就说:…  相似文献   

7.
张加荣 《小学生》2010,(3):12-13
如何才能改变目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呢?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作文教学主体性问题,即作文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移向学生。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教师有两种,一种在你脑袋里灌满沉重的东西,使你无法走动;另一种只是在你的背后轻轻的点拨一下,就能使你直上云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引进了对话理论,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作文练笔要生活化、情趣化、童心化。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练笔和终身用笔的习惯。怎样培养学生的练笔兴趣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写作练笔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练笔时,要与学生作平等的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认真完成练笔的训练。如:在指导学生写《做不倒翁》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你准备了哪些材料?再让学生看着老师做“不倒翁”,要注意步骤。然后让每个学生动手制作一个“不倒翁”。[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物体是否稳定,与它的重心高低,支撑面大小有关。《不倒翁》一课中的稳定即“扳不倒”。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玩不倒翁,在“玩”中发现问题:不倒翁为什么扳不倒?然后带着问题,利用材料的作用,找突破点:①自身上下比较——发现上轻下重。②底面形状比较——半球形底、平底。 1.自身比较,找规律,认识不倒翁上  相似文献   

10.
付慧清 《江西教育》2004,(18):32-32
说起“没问题”,我便想起了老师们下课前常对学生说的两句话:“你们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说实话.我真希望学生懂了,但又害怕学生说“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往往会掩盖许多问题。不信.去问问学生.你一定会发现他们的问题多多,难怪很多老师课后大呼“没想到、没想到”。  相似文献   

11.
【案例】小学数学中的“分类”教学,涉及按同一标准和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学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后,我出示了皮球、杯子、纸盒(共6个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运用已学的分类知识把这6个物体按类型、大小等进行了分类。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嘴里还大声地吼着:“我!我!”课堂刚恢复的宁静又被他打破了。“你还有其它分法吗?”“有!”他的回答很肯定。我把他请了起来。他说:“还可以按水分。”我一头雾水。“什么叫按水分?”没等我问完,他就迫不及待地解释到:“水杯和皮球遇到水不会坏,纸…  相似文献   

12.
李素芳 《小学生》2011,(5):34-35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人从反面论述说:你要培养庸才吗?那很简单,去掉智慧的“触发器”、才能的“生长点”——兴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放开学生的手脚,给学生以成功感  相似文献   

13.
徐慕远 《作文》2023,(6):22-23
<正>各位朋友好!春节到了,你是不是收到了很多压岁钱,开心得不得了?可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请绷紧你的神经,牢牢地盯紧自己的钱袋子。因为稍不留神,你钱袋里的钱就会被“偷走”。也许,你会说:“钱在我手里,不可能会被偷。”我以一个资深“被害者”的身份告诉你:“不是这样的,有句话叫作‘千防万防……’你懂助到你。吗?”我讲几个亲身经历的“被骗”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相似文献   

14.
动手制作能力是小学自然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制作能力培养之我见。一、注重知识教学与制作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知识和动手制作二者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例如,《三册》教学力的知识,以三课《不倒翁》为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重心高低,支撑面大小与物体稳定程度的关系。紧接着四课安排学生动手《做个不倒翁》。所以教材的特点是按“学习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三部曲进行的。我在教学这两课时十分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玩不倒翁时就有意识地明确不倒翁不倒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要“上轻下重”,下边形状要呈半球形,并让学生正确地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不倒翁道理的物体。这样就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节小学自然课,课题是《不倒翁》。不倒翁孩子们从小就玩,并不陌生,但是要引导七岁左右的孩子弄清楚不倒翁为何扳不倒,就不简单。教师没有用“重心”、“重力”、“支撑面”等难懂的词汇说明、而是边进边引导学生做三个试验。第一个试验是把原装的不倒翁和取出底部配重的不倒翁作比较,再把配重移位的和没有移位的作比较,引导学生得出上轻下重是不倒翁扳不倒的第一个原因。这时老师设问:“是不是所有上轻下重的东西都扳不倒?”于是引导学生做第二个试验;把一个不倒翁和一个上轻下重而底面是平面的物体同时扳倒,同时松手,…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常常谈“写”色变。张志公先生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7.
曾小平 《新疆教育》2012,(18):149-149
识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认为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俗语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在集体备课时,几位教学参谋分析说:“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不接触‘菱形’的概念,因此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弄不好,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硬伤。”因此,给我的指导意见是:“不告不理”、“粗略带过”。即学生不提起异议,教师不要主动提;若有学生提出异议,教师要注意一语带过,不宜在此停留。  相似文献   

19.
开心豆豆     
遭遇抢劫豆豆来到学校,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多时了。“出了什么事,这么晚才来?”老师问。“我遭到了匪徒的抢劫。”“我的天,他们抢走了你什么东西?”“家庭作业。”动物老师:“你脚上穿的是什么?”豆豆:“是皮鞋。”老师:“皮是从哪儿来的?”学生:“是从牛身上来的。”老师:“那么请回答,供你皮鞋穿,还供你肉吃的动物是什么?”豆豆:“是我爹。”不知所措语文课上,豆豆正在睡觉,被老师叫醒了。老师:“想睡觉,回家睡去。”豆豆:“可我爸爸对我说:‘懒虫,天天睡觉,学校睡去。’真难。”造句老师:“豆豆,请你用‘没有……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堂上,当教师或学生讲解完一个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两句话:“同学们,这个问题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同学的回答你同意吗?”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明白了,我同意”。细细想想,这里的“明白与同意”包含三种情况:一是答案做对的学生以为自己懂了,不再思考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