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钓黄颡     
贺军 《垂钓》2001,(3):50-50
黄颡鱼在江淮地区俗称“嘎呀鱼”,可能是因其出水后常发出“嘎嘎”的声音而得名。黄颡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湖泊水塘的浅水积泥处,有集群习惯。它以小鱼虾、水生昆虫为食,生长缓慢,个体多在300克以内。惟有常年不干的湖泊里,才能钓到身长20厘米、色泽金黄的大黄颡鱼。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7,(10)
“黄丫”,即黄颡鱼、黄腊丁,也叫“黄丫角”;小型鱼类,大的长20多厘米,250克一条的常见,二两大小的多见;色黄,大个的有深色斑点,口扁,宽,八须绕嘴,钓上岸时常“嘎嘎”叫,胸鳍及背鳍各有一条尖锐长“角”(名由此而得)向左右和  相似文献   

3.
黄颡是小型肉食鱼,多生长江河中,江南三月即可垂钓。垂钓黄颡有以下注意事项。 提及黄颡,沪上钓手多有不知,不是沪人孤陋寡闻,实在是当地另有其名。水产市场称其为“昂刺”或“盎仔”鱼(实为(鱼央)(?)鱼)。辞海释义:黄颡鱼属硬骨鱼纲,鲿科,我国各地均产,系常见食用鱼。这种鱼个体不大,重500克的  相似文献   

4.
夜戏黄颡     
杨勇  昕东图 《垂钓》2010,(5):19-20
黄颡,俗称黄腊丁、央丝、黄刺鱼等:因其中钩上岸后会发出“嘎嘎”之声,所以北方钓友也称它为“嘎鱼”。黄颡为我国淡水中典型的猎食性凶猛鱼类,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鱼及无脊椎动物为食,是自然水域中分布较广的垂钓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5.
《钓鱼》2006,(3)
湖北省渔业协会会员、多项专利发明人、湖北省洪湖市府场镇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印保林研制出的魔力捕黄颡鱼机在湖北洪湖横空问世。用魔力捕黄颡鱼机捕捞黄颡鱼,机到鱼起,可说是神通广大!黄颡鱼(常见的地方名还有:黄腊丁、黄芽头、黄古、黄丁鱼、黄鱼等),鲶形目,鲶科,黄颡鱼属。一般个体重200~300克,重的可达450克左右。黄颡鱼体色艳丽,少刺无鳞,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是鱼中珍品。据分析,每100克黄颡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且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  相似文献   

6.
<正>黄颡鱼,各地叫法有别,有的叫昂刺鱼,有的叫黄鸭叫,还有叫嘎沓鱼等等,不一而足。黄颡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尤其是市场售价一路走高,促使不少钓鱼人愿意钓黄颡鱼。黄颡鱼体延长,身显粗壮而尾部略微侧扁。吻部钝圆。头大而嘴口并不大,眼睛大。头有六须,即上颚两长须,下颚四短须。鳃孔大。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胸鳍骨硬。腹鳍短,末端伸达臀鳍。臀鳍基底长。尾鳍分叉呈上下叶等长。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  相似文献   

7.
罗爱田 《钓鱼》2007,(5X):32-32
“黄丫”,即黄颡鱼、黄腊丁,也叫“黄丫角”;小型鱼类,大的长20多厘米,250克一条的常见,二两大小的多见;色黄,大个的有深色斑点,口扁,宽,八须绕嘴,钓上岸时常“嘎嘎”叫,胸鳍及背鳍各有一条尖锐长“角”(名由此而得)向左右和上方凛然戟指,“威”不可犯,若被刺中,立即破皮出血,痛痒并作,十分难受!这种鱼在笔者家乡五华山溪、小河产量颇丰,很易钓获。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头大嘴扁且阔,嘴两旁有两根短胡须,身短、肤黄,呈有黑花斑。无鳞,脊有一把刺,前鳃边旁有两把"刀",能活动,善叫,碰之则咕咕啦啦。它是一种小鱼,小者每条重约50克,大的也不过150克左右。但它营养丰富,有较多的蛋白质。黄颡鱼的形态似鲇鱼,其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夜光眼,昼伏晚  相似文献   

9.
张咏 《中国钓鱼》2000,(11):19-20
我们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长江中沙滩较多,所产生的洄流分布较广,其中生活着较多的鱼类,洄颡便是其一。洄颡土名“江颡”,模样和小河沟里的黄颡一样,只不过个头比一般的黄颡都大。一般我们钓上岸的“江颡”个头都在250~500克之间。“江颡”味道鲜美,肉质细嫩,汤味醇正,所以成为众多爱好江钓朋友垂钓的重要对象鱼。  相似文献   

10.
黄颡,也称“黄颡鱼”、“刺儿鱼”等。 肉质细嫩。游动或垂钓离开水面时,常常发出“呀咕、呀咕”声。我国各地均产,产量大,是我国一种主要淡水可钓鱼。但是,背鳍、胸鳍都长着硬刺,渔友稍有不慎,易被黄颡鳍刺伤,伤口往往较大、较深,血  相似文献   

11.
农兵 《垂钓》2012,(5):18-19
罗非鱼。一种中小型杂食性鱼类,原产于非洲。属慈鲷科热带鱼类,和鲈鱼相似。罗非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既能生活在淡水中。也能生活在咸水中。在湖、河、池塘的浅水,甚至水稻团,都能觅到它的身影 黄颡鱼,鲇形目。鲢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等。它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各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每年4月~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这两种鱼吃食凶猛。就饵的浮标信号绝不拖泥带水,且肉厚刺少味美。是淡水鱼的珍贵品种,因此颇受南方钓客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垂钓黄颡鱼格外有趣,其肉鲜嫩甜滑,十分好吃,是饭店、酒家看好的菜肴。黄颡鱼属小型鱼类,鱼背鳍有硬刺,其背呈橄榄绿色,体侧和腹面淡黄色。古人记载该鱼:“燕头鱼身,鳍硬身色黄,奋力能飞跃。”该鱼分布于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等诸多水系的江河、水库、湖泊、大山塘等。黄颡属底层鱼类,喜欢生活在缓流、幽静、有腐植物、淤泥多、有水草的水域中。该鱼白天喜欢栖息在水底凹坑、洞穴、水草丛中。傍晚、夜间,积极游窜寻食。黄颡鱼既食小鱼、小虾、昆虫、蚯蚓、螺肉、柴虫、蚌肉、羊肉丁、蜂蛹、牛肉丁等,也食水生植物、野果等。…  相似文献   

13.
张言 《钓鱼》2014,(9):28-29
在看过张之晔先生的《求教钓黄颡》一文后,颇有感慨,现结合自身经验写下如下感悟。钓黄颡,鱼饵和钓点尤为重要。钓饵最好是腥味重的虫饵,首选红虫束、大蚯蚓、蚊子幼虫。如同《求教钓黄颡》一文中提到两人钓黄颡鱼“一钩搓商品饵,一钩拉红虫钓底,结果4个小时内一人有口必中黄颡,一人只有鲫、鳊和白鲦。”可见钓黄颡鱼用腥饵效果较好,一来是避开商品饵对其他鱼的诱惑,二来是针对黄颡鱼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多以小虾、小虫为食,用腥味虫饵更符合它在自然环境下的就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在我们长江上游,大家都叫“黄腊丁”,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餐厅里的高档菜。虽然黄颡鱼喜欢食动物性饵料,但不知为什么,多年来泸州这一带钓友却流行用香干垂钓,而且钓绩极佳(香干是俗称,它是用水豆腐经压缩去掉多余水分,涂上自然香料烘烤而成,内白外黄,是饮酒的好菜肴)。  相似文献   

15.
"黄丫",即黄颡鱼、黄腊丁,广东五华地方叫"黄丫角"。小型鱼类,大的长18厘米左右,250克一条的常见,100克上下的多见,500克的就罕见了。黄颡色黄,大个的有深色斑点,口扁、宽,胡须绕嘴,钓上岸时常发出"嘎嘎"声,胸鳍及背鳍各有一条尖锐长"角"(名由此而得)向左右和上方凛然戟指,"威"不可犯。倘若人不注意触其锋,立即皮破血出,痛痒并作,十分难受。这种鱼在笔者家乡五华山溪、小河产量极丰,很易钓获。现在夏天来了,正是钓它的好时机。  相似文献   

16.
曾庆伟 《垂钓》2014,(5):36-37
黄颡鱼俗称黄辣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各大淡水水系。黄颡鱼多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喜欢昼伏夜出。黄颡鱼成鱼体长12-14厘米,属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食物多为小鱼、水生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黄颡鱼每年4~5月产卯,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由于黄颡鱼肉嫩无刺,深受长江、黄河及珠江流域人民的喜爱,因此市价较高,是广大钓友喜钓的鱼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颡鱼,又名嘎子鱼,因为它会发出嘎嘎的声响而得名,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自然水域中,喜欢清洁干净无污染的环境,河流中生活的黄颡鱼更喜欢卵石水底,便于其藏身。冬季因气温低,不十分活跃,春季到来,气温回升,特别是菜花金黄时节,它们便开始四处活动觅食;春汛的到来更是黄颡鱼活动的高峰期。黄颡鱼一般昼伏夜出,因汛期河水浑浊,白天也少有活动。根据黄颡鱼的这种习性,垂钓黄颡鱼以夜钓为主。这些年由于环境的恶化,过度捕捞,特别是非法电鱼、毒鱼现象的蔓延,黄颡鱼已是日见减少。不过在一些生态状况良好的地方,黄颡鱼的数量还是不少的,也给予我们钓鱼人一点垂钓的机会。下面仅以本地垂钓黄颡鱼的方法介绍给朋友们。  相似文献   

18.
姜丹 《垂钓》2013,(9):33-35
蚯蚓挂钩的学问 黑夜是很多鱼类的天然保护色,每当太阳落山,这些鱼儿就开始活跃起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颡和鲇鱼。这两种鱼分布广泛,又是众多钓友公认的“好鱼”,钓到几尾大黄颡的满足感绝不逊于钓到10斤鲫鱼,要是侥幸遇到几尾大个儿的鲇鱼,那足以叫人扬眉吐气,毕竟鲫鱼常见而黄颡稀有,大鲇鱼更是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19.
“鱼身燕头颊骨黄,鱼之有力能飞翔”,这是古人对黄颡鱼的外形描述。黄颡俗称黄腊丁,盎斯鱼,鱼为小型鱼类,无鳞,背鳍有硬刺,体背呈橄榄绿色,体侧和腹面为淡黄色,是常见鱼类,在我国长江、珠江、黄河、黑龙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水库、湖泊、河流中均有。黄颡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喜在江河的洄流缓流岸边或静水处,出没于水库,河泊、河流的浅滩处,栖息在腐殖质或淤泥较多的水域,傍晚和夜间才四处活动觅食。它属肉食性鱼类,食性偏杂,食物多为鱼虾、水生昆虫、个体较小的水生动物。垂钓黄颡鱼必须针对它的习性和食性,才能有很好的钓获。除此之外,对口…  相似文献   

20.
夜钓角鱼     
黄颡鱼,形似鲇鱼,但形体小,少有500克以上的,有鳍棘。贵州俗名“角鱼”。因其无刺、肉嫩鲜美,价格仅次甲鱼。夜钓角鱼,天黑之前列河边看好钓位,钓位选在流水处,进、出水处,石头多处最佳。可从傍晚一直钓到清晨,边走边钓,通宵达旦,人虽辛劳,却另有一番情趣,在我们贵州都匀吸引了很多垂钓爱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