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碳与碳的氧化物【考点提要】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用途是历年中考的必考内容,其中,对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分析其用途、根据化学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及二氧化碳对环境保护和农业发  相似文献   

2.
邹标 《化学教学》2014,(3):49-50
二氧化硫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种常见的重要物质。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利用中学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进行组合,设计实验装置,对二氧化硫进行性质验证、定量测量、制备新物质等多角度的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钠和钠的氧化物是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它们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是近年高考的重要载体.钠和钠的氧化物在近三年新课标高考中的主要考点有:钠的强还原性、钠与过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与类别、过氧化钠的主要性质(强氧化性、与水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应用等,上述考点在今后高考中还会涉及.  相似文献   

4.
本节教学除使学生掌握各类无机物相互反应的基本规律外,还要培养他们运用基本规律分析各类物质性质和掌握制取鉴别(定)物质的可能方法的能力。一、各类物质的主要化性: 运用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或性质),推导出典型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铜、氯化铁、硝酸盐、碳酸钠、二氧化碳、氧化钙等。  相似文献   

5.
从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确立初中“常见钠的化合物及其溶液”单元教学主题,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学科大概念为统摄,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并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通过这种研究,运用各种各样的化工技术,把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空气、水、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转化为单质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等,进而创造出自然界里没有的物质。如:砖瓦,水泥、玻璃、陶瓷、塑料、合成橡胶、化肥、染料、洗涤剂、消毒液等。化学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财富,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充满化学的氛围中,同时感受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多么密  相似文献   

7.
李虎山 《化学教与学》2012,(8):77-78,97
化学实验具有验证、强化并指导学生学习与研究化学的功能。文章选择乙醇这一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通过实验设计,用实验主导了乙醇性质的完整教学,让学生用眼、用口、用心去体验并掌握乙醇的性质。为实验主导型教学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8.
深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以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学习进阶为切入点,选取高一至高三21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实验室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为载体编制测试卷,分析不同年级学生所处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学习进阶水平与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常见的迷思概念.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所处的学习进阶水平不同,不同情境中学生所处的学习进阶水平也不同,且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物质的性质与其结构的模糊对应、物质性质解释的还原论倾向以及忽略环境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三复习备考中,围绕"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创设物质制备、成分探究、性质探究、定量测定等实验情境,合理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内化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认识方式,提升学生自觉运用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物质性质教学.更要重视物质性质的应用,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如联系身边的化学现象.联系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联系当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并努力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说明、解释周围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强调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1.
<正>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同学们走进了化学的世界。这一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化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和特点,体会实验探究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一些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为后续学习相关基础概念、基本探究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作准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总结本单元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不仅能为顺利升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学习奠定基础,还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化学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重要影响。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面着手。探究性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让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并将所需理论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方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单质碳等物质学习之后,进人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启蒙课。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本课题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的铺垫。本堂课的重点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实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学会从化学视角来认识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4.
2012年的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以“基于培养学生学科观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主题,以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4个课题为载体.呈现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通过分析物质的构成,让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物质的性质;通过探究多样的转化反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物质的性质;通过物质的归类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物质的性质;通过将学科知识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真实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由于化学学科观念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课程中的学科观念体系,引导学生从化学事实中提炼学科观念,并通过实践运用等环节获得巩固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作为选修3的教学内容,突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化学学科特色,其课程目标主要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主要从原子、分子层面来探究物质构成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分析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分析不同类型的物质的有关性质,让学生能够不断深入学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要求1 熟悉常见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及反应现象 .2 知道并记住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的含义及区别 .3 能正确运用所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并根据实验现象对常见物质进行鉴别与推断 ,并逐步掌握鉴别与推断的方法、步骤和题型 .二、知识结构物质的鉴别与检验依据物理特性固体物质的颜色沉淀的颜色溶液的颜色物质的特殊气味常见酸、碱、盐溶解性化学特性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物质反应过程中的现  象变化方法步骤题型物质推断依据 物理特性化学特性 (反应特征 )方法步骤题型三、主要内容提示检验即鉴定 ,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用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考化学简答题题型新颖,涉及的知识面广,试题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本文就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的常见题型进行归纳并结合典型试题进行分析.一、图片说明型此类题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同学们从阅读图片和文字中获取相关信息,说明图片所反映的物质的性质、生活现象等.!例1(2004年吉林省)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根据图1所示的物质的用途,你能归纳出氢气的哪些性质?图1分析从图片和文字可以看出,氢气可以用来制备金属,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氢气可以用来充填探空气球,说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氢…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苏教版)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的特点是以海水资源为背景,以“工业生产——性质探究——社会应用”为线索,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和典型的金属元素——钠、镁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让学生在认识物质性质的同时学会认识物质的方法,从中体会化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学好化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19.
钠是中学化学中比较常见的金属,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钠的活泼性很强,和空气中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产物很复杂.我们猜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除了过氧化钠还有其他产物吗?为弄清事实,设计探究性化学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相似文献   

20.
化学实验方法是根据化学实验目的,通过运用实验仪器、设备、装置等物质手段,运用探究性实验进行发现教学中各个环节中的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为此在化学实验中,应对一些旧的方法加以创新。本文是作者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