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殷泽文 《新闻世界》2012,(8):174-175
近代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发源于晚清时期,它的出现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逐步瓦解的历史转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为了配合革命行动,在近代中国的报刊上与其它势力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是革命派进行宣传的一个有力工具。《民报》的民族主义叙事宣传性强,且具有相当的理论性,为广泛宣传革命派的理念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因长期奔走革命,积劳成疾,经医治无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先生生前表示愿安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国国民党恪遵遗命,在紫金山选址为其建造陵墓。1928年7月北伐完成,国民政府统一全国。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于南京紫金山。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前后曾发行过很多纪念品,《孙总理国葬纪念邮票》便是其中之一。《孙总理国葬纪念  相似文献   

3.
<正>在抗战过程中,国民政府为孙中山举行了逝世纪念、奉安纪念以及诞辰纪念三种典礼仪式。本文以抗战为背景,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层面来探讨国民政府是如何通过纪念活动的开展来兜售其党国理念,因而选取更具社会化色彩的忌辰与诞辰来予以讨论。一、纪念活动的类型1.忌辰纪念。1925年9月,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国府令,规定每年3月12日为"先大元帅逝世纪念日",各机关均应放假一天,并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桂林版)的言论选题注重新闻性,以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重要宗旨,善于从小处入手,重点关注了美国、前苏联、英国、日本等主要参战国家的战情局势以及国民政府的战时外交、宪政运动等选题.特别是对国民政府的舆论监督比《大公报》(重庆版)更为自由和开放,成为《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主要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
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在7月底推出了一套由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的《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首先面市的是《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孙中山与国民革命》、《汪精卫与汪伪政府》(上、下)四册,其余的《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上、中、下三册将于8月底出版。全套定价为港币1830元。  相似文献   

6.
本随着孙中山思想的发展轨迹研究其出版实践和出版思想,研究出版工作对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章运用翔实的史料记载了孙中山先生的出版思想和实践从萌芽到发展乃至成熟这一不平静的过程及其辉煌成就,探讨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新闻出版活动的特点,揭示了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宣传家、出版家以及研究其出版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静恩英 《青年记者》2016,(2):106-107
民初创办于香港的《大光报》在抗战第二年迁至广东韶关出版,在随后的几年内,先后创办了粤东、粤南、连县等几个分社.《大光报》积极宣传团结抗日,为推动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大光报》的创办时间和创办过程尚存争议.笔者通过对现有史料的梳理,初步分析认为,《大光报》是在孙中山指导下创办的,创办时间为1912年而非1913年.早期《大光报》除了报道时事新闻,主要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和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8.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灵榇暂厝西山碧云寺。因临终时他希望将遗体葬于南京紫金山麓,为了尊重他的遗愿,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建墓。1928年底,国民政府特派林森、郑洪年、吴铁成赴北平,设立迎榇专员办事处,筹备孙中山奉安  相似文献   

9.
进入《孙中山纪念馆》,我们首先感到的是照片档案的真实性,它引导我们进入了百年前辛亥革命那一段辉煌的历史之路. 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伟大的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于1911年10月10日,倡导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封建的清王朝,第二年建立了中华民国.我们眼前出现了孙中山的兄长孙眉的照片.是他资助孙中山远赴火奴鲁鲁今称夏威夷的地方.那是1879年,孙中山17岁.档案资料中记录了孙中山自己的心情:"始建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由王耿雄先生编著的《伟人相册的盲点──孙中山留影辨 证》一书,最近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王先生是我国孙中山研究的专家,此前他曾著有《孙中山集外集》、《孙中山史事详录》和 《孙中山在上海》等专著。近日出版的这部书是一部考释孙中山各时期历史照片的学术专著 。该书按时间顺序精选了孙中山各种照片,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一生。作者不仅对各帧照片的 原始出处、在各种出版物中流传的情形作了相当详尽的阐述,还对这些历史照片的背景、内 容作了令人信服的考释,订正了以往各种出版物相关说明中的大量讹误,在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孙中山先生是近代国人公认的民族伟人,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他用毕生的精力探索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路径和方式。孙中山思考国家建设方面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建国方略》中,其中依据《实业计划》绘制的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13.
1912年10月14-16日,孙中山应中国社会党邀请,在上海发表了一次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演说。这是孙中山详细阐述自己社会主义观的基本文献之一,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这个演说目前有两个记录本。一是张读侠的记录本,曾在《天铎报》连载,后为1925年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山全书》(以下简作《全书》)收录,《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以下简作《全集》)即据《全书》收录。作为对全集的补充,《孙中山集外集》据1912年10月15日的《天铎报》收录了被《中山全书》省略的一段重要的开场白。另一是邵力子的记录本,其前两天的记录发表于…  相似文献   

14.
韦金艳 《新闻世界》2013,(5):210-212
革命宣传活动在革命进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主革命先驱者之一陈少白在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工作期间,通过《中国日报》等报刊平台,宣传新学新知,传播革命思想,并巧用戏剧等文艺活动,为革命鼓与吹,成为革命强有力的舆论阵地和思想武器,其革命宣传活动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一部概览孙中山的大书─—《孙中山辞典》评介邬和镒(中山大学图书馆)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是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并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历史巨人.他在人世间虽然只经历了五十九年,但其思想与实践活动却极为丰富。为了了解、研究、学习孙中山,由张...  相似文献   

16.
正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3月14日,非常国会议员在参议院开会,决议:照国葬条例第一条第一项,先生有大勋劳于国家,应举行国葬[1]。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完工。6月1日,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这场盛大的葬礼带给南京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中山陵、中山大道、中山码头、中山门,这些都是南京人熟知的"奉安记忆"。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奉安记忆"——《总理奉安  相似文献   

17.
"行政效率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为改变国家机器运转缓慢、办事效率低下而发起的一场运动.其主要内容和突破口是文书档案改革.尽管行政效率运动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国家机器良好运转,但客观上却对中国近代的档案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当时中国的档案宣传工作做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辛亥革命的七十周年。为了纪念我国近代史上这一伟大的革命运动,全国各出版社(不包括台湾省)已出和将出的新书有四十余种。其中有孙中山和其他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重要活动家的著述,有关辛亥革命史或人物的专著,以及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等。《孙中山全集》,由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恭忠 《历史档案》2006,(1):119-124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以下简称葬事筹备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组织。它只存在了4年时间,因而以往学者对此向未注目。后人亦知之甚少。但在现代中国政治和文化史上,它却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从1925年孙中山逝世到1929年最后安葬,这4年间,葬事筹备处一直是主管孙中山丧葬事宜、负责修建中山陵的主要机构。其中,以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为界。葬事筹备处的组织结构,及其与国民党中央的关系,又呈现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葬事筹备处这段短暂的历史,贯穿着国民党人在动荡和混乱中营建统一的精神权威的努力;其组织结构和职权的变迁,则从微观角度具体见证了国民党体制内权力从涣散到整合,直至形成新的权力结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及其革命实践,堪称为整个中华民族瑰宝.其具有鲜明特色的法制思想,在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中付诸了实践,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我国时代精神在法制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孙中山先生的治理思想则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